老年大学原本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整个社会已经对其公益性质依旧认识不足
“以前没了解过不清楚,这次来才知道,原来上个老年大学这么火爆。”
9月14日,家住成都新南门附近的李云鹤起了个大早,向单位请了假,早上九点便赶到了位于致云路的成都市老年大学。再过不久,李云鹤的父母就要搬来成都和他一起生活,考虑到父母刚来成都人生地不熟,他想让老两口参加离家不远的老年大学,熟悉新环境顺便也能结交一些新朋友。
可是,李云鹤来迟了,九月份已经是成都各大老年大学的开学季。在成都市老年大学报名大厅外的电子屏上,记者看到,瑜伽、太极拳等热门课程早就满员,剩下的课程也只还有一两个名额,“以前还以为退休了的老年人都会在家带孙子,没想到来参加老年大学的这么多。”由于可选择的课程已经不多,李云鹤决定去别的老年大学看看。
“一座难求”的老年大学
李云鹤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近年来,老龄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在家享天伦之乐,他们的诉求日益丰富,能提供各种丰富课程的老年大学逐渐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
成都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辅导站)共992个,注册在校学员21.49万人。“我们不愁招不到学员,我们愁的是名额有限供不应求。”四川老年大学校长何云向本刊记者坦言。
郭译泽是一名老年大学教师,虽然这份工作只是为了退休后发挥余热,但最近两年她觉得每天过得比上班还累得多。周一至周六,往返于四川老年大学、桂溪街道老年大学、四川大学老年大学等多个地方上课。由于教授的“养生舞武”课程深受学员喜欢,郭译泽受到了各大老年大學的邀请,穿梭于成都市各大老年大学之间,这让她觉得充实又辛苦。
9月15日,记者在四川大学老年大学见到了正在养生舞武课堂上教学的郭译泽。养生舞武课是近年来新开的课程之一,受到了许多拥有较高知识水平中老年人的青睐。“如果按照学校要求,每堂课上只能有30到40名学员,但实际上却有60多个学员。新学员不断报名,老学员也不肯离开,你总不能把人家赶走。”
记者走访中发现,成都市区不少老年大学在热门课程报名时,都出现了老学员不愿毕业、新学员“一座难求”的现象。在成都市老年大学,有多名老人学习了近三十年不愿毕业,有的已经拿了好几个毕业证,有的即使疾病缠身也要坚持从郊县赶来市区上课。
到底该谁来管?
尽管学员越来越多,但学校要增加名额却不容易,学员增多,场地、师资等问题都难以解决。
“目前我们还没有培养老年教育专业人才的机构,现在就我教授的课程而言,全都是我自己在学员中培养教师。”郭译泽告诉记者,她的不少学员已考取了相关证书当了老师。
“组织、管理人员也相对缺乏。老年大学的活动很多都是学员主动参与管理和组织,他们只是对课程感兴趣,没有获取任何报酬。”郭译泽说。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学员需求,今年年初,四川老年大学新校区开学。尽管场地扩大,设施也更为先进,但是依旧没有解决名额紧张的问题。
“老年大学毕竟是公益性质的,门槛低,想来的人自然多。”何云表示。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根本原因是其体制问题。从全国的老年大学来看,目前存在主管单位分散的问题。就拿成都来说,四川老年大学隶属于民政厅,成都市老年大学隶属于成都市委老干部局,其他的分散到老龄委、文明办等单位主管。
2001年,中组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下发《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文化部将全面负责全国老年教育非学历教育工作,指导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工作”。由于诸多原因,该《通知》至今尚未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导致目前老年教育管理体制的“五花八门”。
“主管单位分散必定带来各地老年大学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举个例子,就目前来讲,成都市老年大学的开展情况还算不错,但是一些市州,比如说德阳,整个市连一所老年大学都没有,这是很难想象的。”何云说。
仅靠“输血”,活不下去
主管部门问题是老年大学眼下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所有的老年大学都归教育部门主管,不仅可以统一具体的发展标准,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一到寒暑假,学校的场地就能提供给老年大学暂用。”何云说。
教育学博士侯正方认为,作为教学单位,老年大学应该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各地教委切实负起质量把关的责任,“不能各种课程泥沙俱下。”
另外,编制问题也被纳入了老年大学的考虑范畴。
“目前四川省老年大学只有16个编制,外聘教师相对缺乏稳定性,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培训,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何云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一问题,四川老年大学也算是狠下了功夫。
2009年,四川老年大学成立了银龄助教志愿者服务团,这是一支由中老年志愿者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为老服务队伍。他们普遍身兼数职,有的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有的既担任系主任,又兼任几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除了四川,全国其他省份的老年大学都是公益性质的组织,学员只需缴纳很少的学费,其运作基本靠政府“输血”,一旦政府断供,老年大学的运营将举步维艰。在采访中,不少老师和学员向记者表示,现在学校的很多硬件设施都跟不上。“一些社区文化馆的教室里连基本的音响、扩音器等设施都缺乏。”郭译泽说。
不过也有例外。位于成都桂溪街道的桂溪老年大学虽然只是一所社区老年大学,但这里的设施条件让许多区县老年大学望尘莫及。据媒体报道,除了校舍由街道办无偿提供外,桂溪老年大学每年还能获得大量的经费补助,这种模式难以被复制。
既然公立学校一座难求,那么民营老年大学呢?
四川通惠老年大学是成都市内屈指可数的能够自负盈亏的民营老年大学之一,主要是因为引入了企业资源。
在通惠老年大学官方网站上,有大量旅游、体检、就医、购物等方面的广告资讯。普通的教学活动难以摆脱亏损局面,学校开始向俱乐部式的会员制转型,缴纳会费即可享受附加服务,包括与商家、医疗机构合作推出的老年旅游、保健、保险、购物和情感俱乐部等。通过向老年人提供这类服务,部分老年大学还会从商家抽取5元到10元不等的管理费。即便如此,通惠老年大学已从最旺盛时期的千余名学员缩水至今天的数百名。收入仍不足以支撑学校的良好运转,很多时候,学校还需要向一些爱心企业“化缘”。
一方面,人们对老年大学公益性质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民营老年大学还未探索出有效的营运模式,老年大学到底怎么办,似乎还没有答案。(应受访者要求,李云鹤为化名)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