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空前迅猛的发展,将个人带到了“仪式化”境地,个人的一些行為被视为一种仪式
吕不同会每天把被子叠好再穿鞋下床,做菜的时候会把所有材料准备好才开始做菜,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奇怪,像一个人的强迫症。
而他的有些习惯又不像强迫症。从小到大,吕不同家里养的宠物去世后,他都会好好埋葬它们,再在旁边种上一株植物,坐会儿再离开。吕不同这些坚持还包括和姑娘的交往上,跟一个姑娘确定恋爱关系或者是分开,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这些是吕不同自己追求的仪式感,这些仪式对他来说很重要,做了之后,自己才会安心。
为什么会有人孜孜不倦地追求仪式感?又为什么会有人反对仪式,将其视为一种形式主义?
仪式能让你收获崇高感
对于仪式,不论是人类学还是社会学目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对于仪式的讨论从古至今都未停止过,我们甚至还创造了一套自己的仪式,来追求一种“仪式感”。这样的仪式感存在于夫妻之间的早安吻,恋人之间的晚安中,也存在于很多集体活动之中。
你每年都参加的年会看起来跟去年的没什么不同,但你还是会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虽然很大程度上吸引你的是年会上的礼品。一进入会场,你就会被充满仪式感的布置代入氛围中。比如感恩型年会,拱门、红毯、飘空气球必不可少。《感恩的心》一定要跳手语版,因为光唱歌太单调,只有搭配难度仅次于广播体操的手部动作,才可倍增精彩。即使每年年会大抵都是这些内容,但你出会场的那一刻,还是会饱含感恩之情。
自1983 年以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总是在除夕当晚八点准时开播,三十多年的延续使春晚成为中国人共同期待的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而央视主持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语言强化在这一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神圣性”。
因此,增强情绪和体现重要性被视为现代仪式最重要的功能。
同样是女朋友过生日,男朋友大费周章地订花、准备礼物,然后为你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总比拉你到路边摊吃烧烤然后随口说声生日快乐要感动得多。你知道,路边摊吃烧烤的男朋友可能和吃大餐的男朋友一样爱自己,但你感觉,精心准备的过程让你感到自己很重要。
再如喝茶。泡上一壶好茶,开水入壶后,茶汤倒入匀杯,乘热分给众人,入口细品,这何尝不是一场带有精致美学意味的仪式。当然还有吃饭,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礼仪。如果仅停留在食材内容上,则显得过于粗鄙。在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笔下,20世纪70年代法国上层社会已转为推崇强调视觉风格、讲究服务的小份餐食,因其具有只有上流社会才重视的仪式感和艺术性。
这看起来有点形式主义,但为什么我们要追求这些形式主义?就在于仪式的过程加强了人们的重视程度,人们在仪式中收获了崇高感,而且往往是越有仪式感,崇高感就越强烈。
过度装饰就是罪恶
仪式可以表达重要性,在消费主义的盛行下,人们开始不断地开发各种新模式。
《传家》的作者任祥曾谈起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他们家一年三节都要张罗着送礼,每个礼物都用一张红色花纸包装,他们收到的礼,也大多是一样的包装。大概三年级的时候,她家里收到了一份包装不同的礼物,任祥忍不住想看那里面藏了什么宝贝,妈妈说要等爸爸回来才一起看,爸爸回来又说要等哥哥一起看。她就这样呆呆地看着那个嫩黄色包装纸的礼物。礼物是食物,口味已经不记得,但礼物包装带来的快乐气氛对她却有深刻的影响。后来她做礼品设计时,坚持如果能让礼物会说话,则需要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
包装承载了某种仪式。婚礼上的喜糖礼盒、圣诞节的苹果、书皮的包装都被做得越来越精致,但强调过多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如果好好的一个苹果一定要精心包装才能算平安夜的苹果的话,这个就算形式主义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不特别注重仪式的原因,他们大部分觉得那些繁重的仪式和规矩是形式主义。这与建筑学界的阿道夫·卢斯的“装饰就是罪恶”是一致的。
但也有其他建筑师认为,装饰是为了美而产生的东西,为了美而产生装饰是有必要的。同样,生命中有许多时刻之所以被记住,也都是因仪式感的存在而感觉不同。
每年的12月31日,那一天与日常的每天并没什么不同,但通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仿佛给过去划上了一个句号,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新年的开始,有许多人会对自己过去的一年做出总结,这是潜意识的告诉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以此为节点,开启一段新的日子。
对于人的情感世界来说,有时候未必需要多么隆重的仪式、贵重的礼物,一个意会的、肯定的眼神就足以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但有时候似乎又需要更多的仪式来维护,比如有的家庭会选择在每年最特殊的一天,去拍张全家福,年年如此。注重仪式感能使人产生敬畏,敬爱自然、善待他人与自己,从而变得热爱生活。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