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在党政机关搞文稿工作的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不愿意干、一般人干不了、干的人不一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还是因为这项工作所具有的挑战性、艰巨性和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高门槛所决定的。简单归纳一下,我认为有这样几大难:
“三个维度”
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深度、思维的限度。
从高度而言,首先要将自己置于领导的位置思事、谋事。哪怕你是刚出校门就进机关门的年轻同志,只要你一动笔,你就是领导。领导的观点、思路要与省委、中央保持一致。说白了,在思想上、政治上要直接达到至高点。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公务员而言,这是很难企及的目标。
从思考的深度看,我们不是专攻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室的干部接触面广泛,懂的较多,这是优势,但同时也是劣势。没有对某一个方面、领域作深入研究和思考,真正运用起来就感到不深不透。加上文稿量大、疲劳作战、疲于应付工作,很难有时间和空间坐下来从容地对某些问题作深入思考,很难提出有深度的、原创性的观点。
从思维的限度讲,屁股指挥脑袋、位置决定观点,思维的局限性就是这样导致的。这是客观存在,也是难以避免的。
领导不同,风格不同,要求也不同。而为多个领导服务,好比在多个鸡蛋上跳舞,难度可想而知。
针对不同的领导,在文稿服务上要能够自如地转换频道、转换方式,说不难是假话。比如说,某省长和某副省长,除了职务、分工不同外,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为这两个领导服务,基本路数就不同。
“三个身份”
笔杆子一般有三个身份:领导、学者、实际操作者。扮演多重角色,得有好演技才行。
研究室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研究”,这就使研究室的工作具有某种学者的属性。研究能力决定文稿能力,没有认真的研究就没有好的文稿,没有深入的研究也不可能出文稿精品。而研究室的工作性质要求,不仅需要具有一两方面的专长,更需要多方面的积淀,是专才也应该是通才。十八般兵器样样都会,还要有“杀手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容易。
从某种程度讲,政研工作者同时也是实际操作者,所写的讲话稿、各种文稿,都是领导的意志,是要付诸实施的,不能空对空,要接地气、合实际、可操作。这就要求研究室的干部,不仅要长于文字表达,还要对实际工作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比學者更了解实际,比一般官员更多一些政策理论水平,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做文章,这是我们需要具备的综合优势。具备这种综合优势,要靠平时多学、多练、多反思,还要靠悟。悟者,觉也。《后汉书》中讲:“未悟见出,意不自得”就是强调要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