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郫都区的土地“核聚变”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3332
何文

  随着30宗土地入市,不仅产生了2.1亿元土地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原本严重缺乏资金投入的区域激活了更加强大的社会投资,撬动了郫都区乡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深层次再造

  2月15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7年年会”上表示,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关键要打好两场硬仗。一场是激活市场,另一场是激活要素,就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这场土地制度改革中,成都市郫都区通过给农村土地身份松绑,开创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先河,实现了农村土地价值的“核聚变”,有效打破城市用地成本高企和农村土地资源闲置的“两难”困局,打开了农村、农民、企业三赢的发展新格局。

  赋权共利 催生乡村再造

  3月25日,经过历时三年的建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项目——成都多利农庄正式开放。作为依托于高端有机农业发展的农业综合体,这里除了有机蔬菜种植之外,还引进了五星级乡村酒店,并联合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和上海有机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都市农业科创中心”。

  为破除城乡土地市场二元结构,激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2015年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成都市郫都区承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在改革试点中,郫都区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辖区依法取得、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用途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实与调查评估,综合确定试点期间可入市土地规模4932亩。

  土地入市,带动着郫都区农业发展形态的全新转变。像多利农庄一样的新型经营方式正在郫都区蓬勃生长,并加速催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郫都区共有30宗土地入市,相关农民集体及个人共获得了超过1.7亿元的土地收入。

  在改革实践中,郫都区按照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目标,探索出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4321”模式,即“四”步赋权奠基础,“三”方共利强动力,“双”向释能聚优势,再造“一”个新乡村。

  四步赋权。一是“摸清底数”,明确哪些土地可以入市。二是“构建主体”,创新设计了“入市主体+实施主体”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及入市机制。三是“入市交易”。通过就地入市、调整入市等方式实施公开入市。四是“后续保障”。即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后的使用监管、到期续期等政策配套。

  三方共利。一是政府得利,二是农民得利,三是市场主体得利。

  双向释能。一是乡村资源激活释能。区政府编制了《郫都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村庄规划优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城市资本下乡释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受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吸引的城市工商资本打开了新的空间和渠道。

  一个再造。一是乡村产业再造。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转型发展。二是集体经济组织再造。通过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方式,从内生机制上促进了其功能再造。三是乡村聚落形态再造。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在保留有川西平原村落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业态的更新和居住形态的优化。四是乡村社会治理再造。通过“民主讨论、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来确定土地入市方式等,使得乡村原生的集体治理方式、文化传统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社会资金带来外来高素质人群、外来价值观的进入,“新村民”与“原住民”的有机融合,也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4321”模式使郫都区实现了“集聚新要素、构筑新动能、成长新业态、再造新乡村”的改革目标。随着入市项目加快建设,郫都区传统农业正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文旅共融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共带动发展规模以上养生养老中心、创意农业基地、农耕体验园160多家,实现农户产业化经营面积94%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52%。

  敢为人先 落下全省农村土地入市第一槌

  2015年9月7日,在郫县(2016年12月5日正式更名为“郫都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随着棒槌落下,唐昌镇战旗村一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过公开招牌挂,最终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花落四川迈高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这是全国第二宗、四川第一宗挂牌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地块。战旗村这宗土地包括原村委会办公楼、战旗复合肥厂、预制厂。加上受让人向政府缴纳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总价格超过60万元/亩,与镇上70万元-100万元/亩的国有土地,在价格上比较接近。

  此次竞得土地,受让方想依托现有的薰衣草基地,建成集购物、餐饮、娱乐、酒店和文化创意等方面的特色商业区。战旗村也希望由此从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型,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尽快实现资源增值和村民增收。

  2015年8月,战旗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成立了资产管理经营的经济组织,由34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1个授权委托成员共同出资注册了“郫县唐昌镇战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由专业技术人员、基层村委和村民代表组成清产核资工作小组,按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概念,界定筛选出符合入市条件的建设用地共206亩,并将已经确权颁证给村委会的原复合肥廠、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存量土地13.447亩作为第一宗入市样本。同时,以2011年4月20日为准,按照“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战旗村共锁定确权人口1704人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将村集体资产均分持股。

  在入市交易时,评估公司对地价进行了评估,然后,资产管理公司通过郫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将拟入市宗地按入市方案进行公告、挂牌并通过现场公开竞价形式交易成功。

  据村支部书记高德敏介绍,在分配收益中,唐昌镇把交易的净收益按照40%为公积金、30%为公益金、10%为风险金、20%货币分红进行分配。其中,30%的公益金用于为股东购买新农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老人补助,20%的货币分红直接分给各股东。这宗土地交易后成交总额705.97万元,扣除250万元左右的成本,向1704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现金分配了88.61万元,人均增收520元,提取公积金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增值2600元。

  土地变资本 破解新村建设资金瓶颈

  7月3日,本刊记者走进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这里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村民别墅错落有致,广袤的大地上处处繁花似锦,水与光的交影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花园。作为2016年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青杠树村名至实归。

  缺少资金曾是制约三道堰镇青杠樹村发展的最大问题。青杠树村于2012年6月2日启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2013年6月建成了“小组微生”9个聚居点,共9.7万平方米的新农村综合体,村民参与率达97.3%。

  此次新村建设中,新居建设投入1.37亿元,土地整理投入1.67亿,青杠树村向银行和企业融资1.45亿元。无论是偿还贷款,还是推动青杠树村的下一步发展,资金必不可少,但一个村要拿出上亿资金谈何容易。青杠树村按照的规划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土地变资本,着力破解资金瓶颈。

  青杠树村将零星、分散、闲置的480亩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复垦,优先用211亩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余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69亩入市,入市获得的收入用于偿还贷款、发展旅游业和村民分红等。2016年7月,青杠树村首批97.48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挂牌上市,成交价60万元/亩,由中国数码港集团取得。

  除了通过农村旅游产业项目引进平台公司,该村还联合成立了相对独立的香草湖管理有限公司,对全村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整合、打造和运营。截至2016年底,全村村民通过现金分红、股权增厚和就近就业等形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397元,同比净增2300元/人。

  依托青杠树村改革成功经验,2016年2月郫都区在三道堰镇启动了青杠树村、秦家庙村、青塔村、三堰村、程家船村幸福美丽乡村建设,连片统筹规划“小组微生”新村建设。目前五个村参与率达到90.2%,预计可节约集体建设用地1699亩。

  在建设中,三道堰镇将继续用好用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政策红利,采用“农户自筹+政府配套+资源置换”的方式。自愿参与的农户需带150平方米的宅基地用于新居建设,节余的零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或指标,通过调整上市筹措资金,新居外围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资金予以支持解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