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四个好”创建工作发轫于2013年。当年,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凉山调研,首次提出“四个好”,即“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随后将“四个好”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四川版“目标”。2016年,多位中央领导赴凉山调研,对“四个好”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认为“四个好”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细化和落实,符合四川实际。四川省委、省政府随即提出“四好村”创建,将其作为推进全省整个“三农”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今年年初,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命名1481个村为2016年度省级“四好村”。四川提出,力争到2020年,在普遍建成市州级或县市区级“四好村”基础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
“四个好”体现了怎样的四川特色?作为扶贫成效最直接、最基本的标准,“四个好”的精准之处在哪里?在乡村文明复兴的进程中,“四个好”又给实践者们提供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导向?
不可复制的四川底色
在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看来,“四个好”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目标更为明确,也为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价值导向,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价值升维,亦具有鲜明的“四川特色”。
“我下去调研,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能够只字不差地说得出‘四个好,为什么能取得老百姓的认可?说明‘四个好很准确,与老百姓的愿望一致,说到了心坎里。”董进智说。
从纵向看,“四个好”是四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也是10年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走出破题-开局-升级三步曲;横向看,“四个好”则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川版”。
始自浙江安吉的乡村生态建设,拉开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序幕。对照浙江,四川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共性,即尊重自然、融合产业、留住乡愁、统筹城乡,但更多的是个性,即攻坚性、重建性、田园性、多样性。
来自西部的四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带有浓重的“攻坚”色彩。首先是全面小康建设进入决胜期。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两个跨越”;二是脱贫发起攻坚战。到2020年,四川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此外,灾后重建积累的新村建设经验,对口援建的理念输入,使“四个好”带有不可复制的“四川底色”。
“‘四个好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闭门造车编出来的,是根据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形成的。”董进智说。
从历史的角度看,从以向阳镇策源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二十字方针”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及至统筹城乡的娴熟运用,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四川始终走在农村改革的前列。四川農业大学生态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系主任李首成认为,“四个好”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这说明四川在破解三农问题方面,始终拥有明确的重点和方向。
对此,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符刚则认为,“四个好”的提出,意味着当前四川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跨过了依靠“量变堆积”的阶段,开始逐步转向“质变和涅槃”。
脱贫攻坚的四川标准
经过四年多探索,四川“44315”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思路已经清晰可辨:四大理念: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四大目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大任务:新村扶贫、“四好村”创建、示范县建设。一个典型模式:“小组微生”。五大行动:扶贫解困行动,产业提升行动,旧村改造行动,环境整治行动,文化传承行动。
对当前四川而言,“四好村”创建一方面是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和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对于充分发挥标杆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毋庸讳言,在贫困程度量大面宽的四川,在广大农村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将有力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促进”,激发农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从而确保我省与全国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内涵上看,“四个好”与脱贫攻坚要求是一致的。符刚建议,“四好村”的创建要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要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要与灾后重建无缝对接、要与农业供给侧改革高度耦合。
在省委书记王东明首次提出“四个好”的凉山,聚焦“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细胞,凉山已经找到了发力点。
在凉山,“四个好”已经成为检验凉山扶贫成效最直接、最基本的标准。以改善居住条件为基础,以增加农户收入为核心,以培育文明新风为引领,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为基准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让实实在在的变化走进了生活,并将延续到未来。
“衡量一个地区、一个村镇是否真脱贫、脱真贫,就我省而言,既有具体的数据指标,也有独具特色的判断标准。这个判断标准,就是‘四好标准。”四川省扶贫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认为。
发展“厚道”的现代乡村文明
近期,董进智连续去内江、南充、遂宁、广安等地调研走访,就“四好村”创建走了二十多个村,他一方面感慨于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干部群众积极性高涨,同时也发现许多问题亟需解答:比如如何把握“四个好”的逻辑关系、轻重缓急,特别是针对“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两个创建中的难点,基层还比较“迷茫”。
从总体上看,“四好”标准中,“好房子”“好日子”更多是从物质形态上来说的,而“好习惯”“好风气”则立足于精神层面,重塑的是一个地方、一个群体的精气神,其改变和养成往往更需要时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
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遗忘、衰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乡土文化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如果任其凋亡,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和损失。专家认为,应当在更高的层面整合传统和现代的结晶,发展一种“厚道”的现代乡村文明。
如何捏合传统与现代?何为一种厚道的现代乡村文明?在四川“四个好”的创建实践中,也许可以看到答案。
在尊重彝族同胞的民俗习惯的前提下,峨边彝族自治县全力推行“德古+亲情”工作法。面对婚嫁聘、礼金呈偏高趋势的问题,通过德古会盟倡议,约定结婚礼金花费最高不超过7万元,婚嫁开支平均下降2万元左右;面对生活习惯、作风上的陋习,则运用亲情工作法进行引导和劝阻。
精准锁定针对贫困家庭致富能力弱的实际,内江全面实施“农村家庭能人”计划,提出用3年时间帮助有劳动力的每户农村家庭培养1名以上农村家庭能人,成为贫困家庭整体脱贫奔康的“顶梁柱”。和“四个好”一样,内江对农村家庭能人的定义同样洗练直白,是“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走得正路”……
在创建过程中,各地基层正不断丰富着“四个好”的内涵和外延。董进智认为,“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走得正路”——这就是基层在创建实践中,对“四个好”的丰富完善和精准阐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