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后,Facebook上将会有6亿个死亡账户。”这是个笑话,也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还是个难题。
我们正在越来越多地生活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我们在微信和支付宝之类应用里存了一些财产,有时直接在手机上买基金、保险、贵金属和理财产品。我们在各种社交网站里留下大量照片、视频和文字,作为生活的鲜活证据。我们在游戏里购买虚拟货币,再把它们换成装备,策马奔驰挥斥方遒——直到一切戛然而止的那一刻。然后,它们都变成了遗产。数字遗产,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新规则。
就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意识到了数字遗产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制订数字遗产保护规则。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字遗产保护规划和个人遗产不一样,但是基本逻辑相同。承载了我们的记忆和财富的东西,我们总希望能够留给后人。但这些财产的继承,目前还没有妥善的法律方案。亲属往往不知道你在哪些网站申请了账号,更不知道密码;甚至你的继承人根本不知道你在哪里存放了财产。即使知道,他们也无法方便地获得这些财产的使用权。
于是,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悲伤的故事:当某人离世之后,亲人连缅怀他的机会,都被隔离在账号密码的高墙之外。人们并不把账号和密码当做重要的个人财产,更很少想到继承问题。
在那些和资产紧密相关的网络服务中,已经有了一些方式来处理遗产。存放在银行和第三方机构中的现金资产,可以通过提交特定文件的方式来申请,并且转移到其他账户中;所购买的其他理财产品,可以在银行查询流水,根据保证金的去向去相应机构查询。虽然不算方便,但是聊胜于无。现在人们也正在谋求新的方式,希望能够在某个权威机构查找到所有的资产购买情况,但是这目前还没有实现。
和现金资产相对的,是网络服务中的虚拟财产,例如游戏中的武器和装备。有些虚拟装备很值钱,但不一定可以被继承。各个运营商有自己不同的策略:《第二人生》中,用户创造和购买的东西属于用户自己,而《魔兽世界》中,所有装备的所有权都属于暴雪公司。
因为这些原因,数字遗产比真实世界中的遗产更复杂,我们应该自己未雨绸缪。
互聯网上已经有了一些服务,能够在人们离世之后,将特定信息转发给指定联系人。这些网站的机制各有不同,但核心设想都是一样的:若是一段时间内怎么都无法联系到你,就做出最坏的假定,然后转发预先设定好的信息。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悲伤色彩,但是最少可以承担起一个遗嘱执行人的部分角色。
或者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来搞定这些不得不想之事:记录自己的每一个账号密码、每一笔投资,然后设定某种机制来让继承人能够在我们死后打开它们。例如,我们可以将所有账号密码存在一个密码管理软件中,然后将密码管理软件的打开密码写进遗嘱或者放进保险箱——就像把财产放进保险箱,再把钥匙放进一个新的保险箱里那样,这是探宝游戏的套路。
这是有必要的。瑞士银行在二次大战之后留下的大量死账,就是前车之鉴;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早做准备,才能无憾此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