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考上清华的
◎蒋方舟
我当年就读的是全省排名第一的高中,全年级有三十个班一千八百多人。高三刚开始时,我处于“需要高考”和“不需要高考”两者之间一个尴尬的境地。
出于某种莫名其妙的臆想,我总觉得自己是不需要高考的,觉得自己到了最后一刻,会因为写作特长被高校破格录取。
我在这种臆想中自信而坚定度过了高中的前两年,不怎么学习,每天看小说,在宿舍看电影。高二升高三的分班考试,我数学五十多分,语文一百出头,其他各科分数也都很低。我才开始有点后知后觉的恐惧:如果要参加高考的话,我会不会考不上任何大学?
高三刚开始的时候,班主任告诉我两件事。第一,不要妄想什么捷径,必须且只能参加高考;第二,目标是北大和清华。
为什么要上北大和清华?为什么要上一流的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走大家都走的路?
高三之前,我用奢侈得几乎疯狂的时间,看了一部叫作《龙樱》的日剧。
这部剧是根据漫画改编的,讲的是一个另类教师去了一所升学率低下的、被人嘲笑遗忘的破烂高中,带领一群笨蛋学生考取日本第一大学—东京大学的故事。
笨蛋考生们问出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考东大?
主角老师说:“你们一辈子都会输下去。输就是被骗的意思。再这样下去,就一辈子被人骗了。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这个规则生活。但是所谓的规则,都是那些头脑好的人制定的。这些规则都只是那些头脑好的人为了方便自己而制定的……如果你不屑这个世界的话,那就自己来制定规则。”
这就是残酷真相,它对于我,远远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得更具说服力。
剧中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知道怎么才能让一个人变强大吗,首先要明白自己有多么渺小。”
我的高三,就从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开始。
高三是个竞技场,你是个运动员。不要说什么过程最重要,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才是王道。如果你没有退路,不能退到国外的大学、父母的摊点儿、复读学校……那么,来到这条起跑线上,就尽快打消幻想吧。
高三的老师说过很多好话,但我只相信三句:
一、排名比分数重要。
二、补弱科。
三、不喜欢做题的学生,不是爱学习的学生。
上高三后,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摸底考试,我考出了一个超级好的分数,数学高达142分,文科总分超过620分。老师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考试。我不关心自信心,不关心分数,只关心排名。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二十一。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个起点名次。而高一时,因为文理不分,我被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总成绩,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分数只会让我迷惑,名次才能给我自信,让我平静,让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考了几次之后,我逐渐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区间,在570~590分之间。我的名次从没有跌落到班里第七名之外。不过要超过前面的人,也不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我的弱科上着手。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的弱科,那就是数学和地理。我积攒的一点体能和毅力,几乎都给了数学,我的方法是做题做题再做题。我积攒的优势,给了语文和外语,我的方法是只参加考试,不交这两科的作业。我积攒的智慧,给了历史和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笔记,画表格,理框架,找得分窍门。还有地理,我一直没有找到方法,只是在混乱的调整中跟紧别人的步伐。
我所做的题,几乎都不是老师布置的—老师绝不会布置这么多题。我的题全都来自教辅书。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补充和更新试题。我是个“教辅书原教旨主义者”,我知道在市场上能找到的教辅书的名称、优劣、出版周期。我不会傻到做所有的题。但是我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筛选出对我有效的那一部分。
我的数学老师在高三刚开始时以为我是个叛逆不羁的文学少女,学期过半,她对我说:“你是我教书这么多年来见过做题做得最多的学生。”
看书能获得理论知识,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须经过大量的做题实践。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中终于得到了回报。我的数学,是所有科目中考分最高的。我的最弱科目成了我最强势的一科。
不要抱着“锻炼锻炼”的想法,那只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经心,缺乏诚意。
我知道,高三一年,我哪怕再拼命,也无法弥补自己前两年没学习的损失。依靠分数,很难进入北大清华,我得借助自主招生的加分。
高考一年之前,我就在为自主招生考试做准备了。我的自述材料足足准备了三个多月,前后装订出了一个册子。这期间,我个人、我父母、我的高中母校,还有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都在规则范围内做了大量努力。最终,在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规则最宽容和最谨慎的60分优惠条件下,我进入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的高考分数加上自主招生的优惠分,排名全省第二十一名。我从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错过机会。
后来,有很多人向我咨询自主招生考试方面的事,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自己也不具备示范效应。但我看到很多家长,常常是在最后一刻才寄出孩子的资料,那些资料大多是慌慌张张凑出来的,他们连打印纸都临时借,获奖证书也不知塞到了哪里,甚至还说:“就弄个假的证书,不会有人查的。”对于面试,他们说:“哎呀,无所谓,只当是锻炼锻炼吧,说不定就过了呢。”
奇迹也许会从天而降吧,但是我不相信。
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前,我阅读过很多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也登录过很多大学的招生论坛。在那里,我接触到一些大学的招生人员。很多招生信息都是公开的,也欢迎考生去咨询。如果学生的上网时间不能保证,可以委托给家长或者亲友,尽可能地早做准备,尽可能地获取信息,尽可能地符合招生简章上的条件。证书齐备,盖章齐全,耐心等待。
怎样过一个快乐的高三?我没有太多幻想。高三的学生,没有谁还能保持所谓的心理健康。如果你嫉妒别人比自己好,担忧未来,抱怨父母,痛哭发泄,暴食减压,患得患失,这都没什么可怕的,这就是竞技心理,是每天都缠绕着高三学生的病态心理。
在高三的那个漫长冬天,我每天都陷入负面情绪:看不到未来,没有一个好消息,觉得苦海无边,孤独,变丑,任何一点点小挫折,都让人非常崩溃。
高三一年,我没有朋友—不过我想,很多考生都是如此,周围人全是竞争对手。我为了专心学习,把自己的座位搬到了最后一排,没有同桌,旁边是扫把和簸箕。前排的人总是往后移桌子,我有时就被紧紧地卡在课桌和教室后面的柜子之间,完全无法动弹。没有人和我讲话,我唯一的方法是给自己写小纸条,自己和自己做漫长的对话。
我和家人的关系也很紧张。我精神压力太大,回家休息了几天,中午吃饭时看了几眼电视,我父亲勃然大怒骂了我,我赌气躲在卧室反锁着门,父亲气得拿了把菜刀砍门。我骑在窗台上想往下跳,想,今天横竖都是一死。
开春之后,我的情绪随着成绩的稳定也渐渐稳定了。因为该来的总会来的,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的高三是在理性中度过的。告别时也非常平静,我不会涕泪交流,不会撕书泄愤,不会跳楼自杀,不会彻夜狂欢。我不会过于怀念高三,也不会全盘否定高三。
现在距离高三7年了,我唯一有些感慨的是,那时候我们都拼了老命,为了未来的一个许诺:只要考上一流大学,人生的一切都会好的。现在看来,这个许诺,总是无法兑现。
《哲思》特别关注高考系列84
高考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后悔。灯火通明的教室,熙熙攘攘的操场,见证了我们的欣喜、痛苦、焦虑和成长。我们抱怨过为什么没有天生的才华,殊不知,才华靠日复一日的积累和汗水铸就。年少成名的蒋方舟如此,我们每一个平凡人更加如此。唯有练习练习再练习的倔强,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