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低质量的忙碌
◎谧 娘

曾经,我在一家知名媒体实习。作为新人,我的任务是更新网站新闻。每一天,我需要从几百条新闻中找出几十条,放到网站的不同位置。
最开始,我发布一条新闻大概要三分钟。带我的老师不止一次严肃地对我说,你太慢了,发一条新闻,最多一分钟。选新闻,取标题,只能用30秒;文字的发布,5秒钟;做图片,10秒钟;选择排序,选择推送页面,再加上等待后台刷新的时间,10秒钟。
实习的第一个月里,我怎么也达不到她的要求。她明明很焦急,却还是耐着性子一遍一遍地反复操作给我看。我看着她的神色,只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特别抱歉。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一个争分夺秒的时代。随着我逐渐熟悉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忙的时候,可能要跟着五六个项目跑。只觉得太忙了,太焦虑了,要爆炸了。
很快我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状态,也不只是一个行业的状态。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忙得像陀螺。在银行的朋友抱怨每天盖不完的章,在医院的朋友抱怨永远照顾不完的病人,连我敬爱的老师,在高校待了几十年的教授都不时感慨繁重的工作,使人变成了一台机器。
低质量的忙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人的大脑始终沿着惯性运转,没有停下来思考的空隙;意味着在身心疲惫下,我们倾向于“做到”一件事,而非“努力将它做好”;意味着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倾向于套用过去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而未曾想过总结和改进的方法。
心理学者李松蔚老师说过,当你心里想着要赶快做这件事的时候,你的心就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因为你只想着完成它,便永远无法专注于这件事情本身。这就像一些旅游团,在各个景点机械地穿梭,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日看遍长安花,归来只觉得像做了一场梦,除了几张照片,什么都没得到。
我们用日复一日的低质量忙碌,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努力的幻象,然后心满意足地活在“年轻人就该吃苦”的海市蜃楼中。
我有个好朋友,在学校的时候,别人熬夜准备考试,她一天学习4个小时,还总考第一;毕业后进了广告公司,别人天昏地暗地加班,她到点准时下班,偏偏就能降得住客户。其他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要么迷茫,要么疲惫,她倒过得充实,读书健身、美容旅游,居然一样不耽误。我说她羡煞旁人,她却不置可否。“不加班是因为我懒啊,懒的人,才不会无效地去死磕一件事,关键是要讲方法。”
于是,她跟我讲了她的心得。她常常不坐车,穿过若干个小公园步行回家。看一看这城市的万家灯火,品一品四季流转之间的鸟语花香。这个习惯,既锻炼了身体,也清空了大脑,让高压之下的身心喘一口气,头脑才能更灵活。
压力越大,她越喜欢收拾房间、洗衣做饭。这些原本会耗掉很多时间的家务劳动,却变成了她工作之余的另一种休息方式。她说,手上在忙碌,脑子却一刻不停。和坐在办公室不同,这段时间没人打扰,心情越放松,思维也越活跃。“有许多很棒的想法,都是在我刷碗的时候冒出来的呢!”
每天睡前,她会将脑子里冒出的念头稍作整理,写进记事本里。隔一段时间,她也会将前一段时间做过的事情、读过的书总结复盘。长此以往,不仅看得到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轨迹,更能够在需要用到某部分知识的时候,迅速地调用它。
最后,她拍了拍我的肩膀:“时代太快,只有刻苦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被落下。但如果连基本的思考都没有,如愚公一般,吭哧吭哧地搬完一座山,却始终看不到一旁的康庄大道,这便不叫努力,而是在用努力的幻象欺骗自我。”她的一番话,让我想起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说过的一句话:工作可能仅仅是一种生计来源,也可能是一个人内心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远离低质量的忙碌,真正地提高效率,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成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