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不断克服短板的过程
◎艾小羊

前两天,一位加入我们健身打卡群的读者问我。“我想学瑜伽,但我身体的柔韧性不好,是不是应该扬长避短?”她学瑜伽只是为了乐趣、健身。既不想参加比赛也不想当瑜伽教练,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学,而不是学得有多好,完全不必上升到扬长避短这个层次。
扬长避短是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事。一个企业,涉足新领域的时候,要明白企业的长项,避免进入短板领域;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要从擅长处着手,找到一份合心合意的工作,以生存为前提,探索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大多数选择,根本没到扬长避短这种地步。
然而,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这个词,并且认为懂得扬长避短是人生很重要的事?因为扬长避短代表一个人的舒适区,它是放弃努力与不接受挑战的一种体面的说法。
假如你因为童年受到的挫折与打击,或者父母轻易给你下的定义而产生“我运动能力很差”“我不幽默”“我粗心”“我柔韧性不好”等对于自己未必正确的判断,它们就会自动存储在你的安定区域中。当你害怕接受挑战的时候,就会搬出这些所谓的短板,说服自己重新进入舒适区。成长,是一个不断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不敢走出舒适区的人,在选择中纠结,变得自卑、缺乏活力,反倒过得越来越不舒适。
上周,我与搞音乐的朋友谈到语言表达问题,她说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声音不好听的人,能够正常发声的人,经过适当的后天训练,声音都会变得好听。这和我跟声乐老师学唱歌时,她强调的一样: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会唱歌的人。所谓“不会”这个判断的产生,有很多因素:缺乏学习、缺乏自信、父母错误的评价与示范等。当然,天分有高低,有人可以无师自通,有人却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同样的知识。
逃避现实的人永远都在寻找,越来越多地知道自己的短板,却始终不能确定长处在哪里,因为即使在你的长处区域,也一定有人跑得比你快。跟别人比,不如跟自己比。只有更多地尝试,你才能明白自己的长处。跑得快的人不一定跑得久,如果你因为在起跑线上输了,就退出比赛,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一个耐力型选手,适合去跑马拉松。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对自己短板的认知可能都是错的。我一直觉得学习语言是我的短板,但最近重新开始学英语,却发现其实是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方法不对。过于注重阅读而轻视交流,死记硬背,使我对这门功课一直厌倦抵触。现在换一种方式,听英文歌、看美剧、跟外教在网上交流,当学习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我已经很少再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学英语,是不是应该扬长避短,用这个时间去做点别的事情。而是每天沉浸在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喜悦中,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当我们说出扬长避短,其实是希望不那么努力,就获得自己期待的成功。是对捷径的贪念,让我们爱上了扬长避短。你最后发现自己避过了很多的短,却并没有扬到想要的长。
走出校门以后,单一科目的考试越来越少,你想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自己综合实力的考验。即使做擅长的事,也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遇到低谷与挫折时,打起精神走过去,而不是立刻怀疑自己,以扬长避短为借口逃避困难。
长处与短板的划分,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克服短板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我的朋友鹿包,没有天生的好嗓子,声乐老师给她判了“不适合唱歌”的死刑。可是,她喜欢啊,喜欢就要做。她组乐队、做演出、出专辑,在音乐的道路上,比很多“更适合”的人走得远。她说:“唱歌虽然没让我变成大明星,但它让我不再害怕任何选择了。”
假如你有勇气与能力,在不擅长的领域做到让自己满意,就拥有了“无畏”这种可贵的品质。而无畏,恐怕比任何技能与长处都更让我们受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