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湘黔古道
王贤辉

一条古道,几多风雨,三两传说,五花八门。
这是一条布满时间尘埃的古商道,为大湘西曾经的商业繁荣,历尽了沧桑。
湘黔古道,东连宝庆(今邵阳)、长沙,西接洪江、芷江,一直延伸至贵州、云南。
当年,古道上行人终日不断,各类货物源源不断地从雪峰山深处,输往整个大西南,沿途铺面林立,旅舍夹道。可岁月悠悠,如今却只能繁华历尽是沧桑。
现在的洞口县罗溪乡,依然还保有着十余里长的一段古商道,是宝庆人当年走洪江的必经之路,漫月经年,古道尚未完全抖掉那过往的烟云和逝去的风尘,残留的青石板路、宝瑶驿站、思义亭、仙人轿等遗迹,将带人们走进那沧桑古道上悠长的历史长河。
“百年之后身还在,惟有古道沐斜阳。”踏着那被岁月打磨得光洁可鉴的青石板路,漫游古道,从洞口县罗溪乡走到洪江市龙门塘,仍能感受到古时的沧桑和苦难,每块石板,都留下了山民们的脚印和苦涩的汗水。
洞口县罗溪乡,位于雪峰山脉东南腹地,平均海拔1200米,素有“小西藏”之称,有瑶、侗、苗、回、汉五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信仰习俗,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的房子多为木结构吊脚楼,古朴典雅,富有民族风情,有熬茶生活习俗,有四月八呷乌饭、十月初二罢稼节、十月十六盘玉节、十一月十一兰姓老鼠节等节令。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有娃娃鱼、穿山甲等珍禽异兽,有名贵药材,有国家一级珍贵林种雪峰红梭罗。高登山下的溪河旁,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随处可见。沿线上下,是容纳百川、碧水青山、壁立千仞、瀑布直落的大江风景,还有惊险刺激的竽子塘漂流,美不胜收。
洞口塘,是古商道上的著名风景区,位于距洞口县城四公里,又名双壁岩,古名峡谷口。两岸山峰屹立,平溪江水从峡口泻出,形成深潭,故名洞口潭,景色秀丽,水清见底,是典型的峡山峡水风光,既有长江三峡之幽,又有华山陡峭之险,更有衡山烟云之秀,变化万千,绮丽多姿。
峡谷口,被绵旦起伏的群山拱抱着,群山又被风雨剥蚀得千奇百怪,轻柔飘逸的山岚,弥漫于自然空间,如烟如水如霞,一座座千姿百态的岩峰,似雕塑,凝聚着远古的深沉。
古驿道沿着青石板路,两边有从明万历到清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大大小小的石碑十处,有“安民告示”、“ 禁渔通告”、“ 地界地契”、“ 修路修桥”、“ 捐款功德”等多种碑铭,清晰可读。
在森林中前行,上有树阴遮天蔽日,两边有蝉鸣不息,在崇山峻岭上盘绕,有白雾在眼前沉浮翻滚,有苍鹰在远处冲刺翱翔,时隐时现,迅如流星,动如闪电,悬崖峭壁,半边依山,半边凌空,抬头云卷云舒,低头深谷幽幽,置身这人间仙境,鸟语花香,空谷幽鸣,山泉叮咚,心旷神迷。
洞口塘最动人的时候是夏天,那风的清爽,泉的甘凉,溪的润洁,山的灵秀,无不令人神往。
旭日东升,如碧涛万倾的林海中,飞出一只金鸟,万道斑澜溢彩的金光,落在巍巍雪峰的翠微上,险巅连绵,清幽清翠,绿如碧海。
山洞处壁立千仞,碧澄澄的平溪江,越过无数石峰险阻,冲破雪峰脉骨,险峰腰折而断,如二龙俯首,戏水抢珠,惊心动魄。
碧玉之溪,依山楼榭盘盘,石中清流滴滴。怪石藏秀,奇状嶙绚,如藏龙卧虎、恶兽猛禽,欲扑欲奔,欲飞欲腾,攀崎岖幽径而上,飞彩凝晖,变幻多姿。
相目环视,头顶彩云,身临碧水,霞映澄塘,绿烟绕云,鸟鸣旋舞。
足下白雾似奶,从千峰万壑中翻腾浪涌而来,漫绕峰腰,如仙子袅娜曼舞,若飞若扬,峰顶之上,彩云飘忽变幻,或青狗灰鹅,或桃红柳绿,芳魂艳魄,悠悠如仙。
山麓溪旁,石板曲曲,芳草萋萋,那是千年湘黔古道,曾东三湘,西连夜郎。
洞口一旁,有一山泉,甜润清爽,神气清新,洞穿石壁,似是刀锉斧劈而成。入洞,顿觉凉风习习,爽润无比,被称空穴来风、逍遥仙洞。
过洞,似入桃花源,另有洞天,水是眼波横,山是眉相聚,盈盈一水,青山相对,逶迤而行,渐入佳境。
峰回壑转,泉泉涧涧,青山石峰险壑间,碧潭汪汪,水清玉洁。此潭此水,畅游其中,如琼浆满泛,玉液浓斟,一身疲惫,一生烦恼,皆随波逐流,心广神怡。
激流之处,卵石历历,小小青鱼,鬼怪精灵,将身伏于卵石之上、清流之中,惬意清爽。四周波浪起伏,水鸣莺莺,令人如痴如醉。溪上烟波对斜辉,水边杜鹃半枝横。
上得岸来,己是:满目青山落夕照,一啼斜阳送燕归。
洞口县山门镇清水村,西北角约两公里的山腰上,有一块面积约五十平方米的凹地处,群山坏抱,上面悬崖峭壁,下面潺潺小溪。
相传,有位采药山民,一天路过此地,忽闻一种奇特的香味朴鼻而来,他感到非常好奇,为了探个究竟,他查看这里所有花草树木,均不得要领,最后,突然发现,原来香味是来自脚下的土地。
这种香味,一年四季,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早晨露水未干时,香味显得格外浓,让人陶醉;太阳似火的中午,则又变得微香;黄昏天阴或雨后天晴时,香味又渐渐变浓。
消息传开后,人们都纷至沓来,总想寻个究竟,但始终没有破译。
古驿道上有个“思义亭”,是个给路人歇脚的凉亭。

相传,道光十六年(1836年),乡贤陈再辉,仗义疏财,举家资修建,名曰“施义亭”,意为施舍行善,以义相投。过路行人,在离开宝瑶地界过亭西去时,在此亭思念铭感一番,瑶民们便将其改名为“思义亭”。思义者,乃思念捐资修亭的义举也。
思义亭,建筑面积66平方米,砖木结构,四面青砖齐檐,内以四排木柱支撑屋檐,两端古碑坊式造型,高约7米,牌坊正中嵌“思义亭”三个大字,旁边绘有山水画图,栩栩如生。湘黔古道穿亭而过,亭内地面却全是用圆形、半圆形的各色小石扎插而成,铺设出云彩、鼓锣旋、铜钱花等各种图案。
据说,这些小石都是从六十多里远的洪江罗卜弯运来,经严格筛选,形状、大小、厚薄相似,每块小石长约六厘米,厚约一厘米,全系斜插。按亭子建筑面积六十六平方米算,共有小石七万三千余块,这些小石,要用等额数量的铜钱方能换取。当年建亭者陈再辉本想用铜钱扎插铺设,但恐招人盗窃,损坏路面,故以钱换石,方成此百年不毁之路。
思义亭上有幅楹联:
莫忘吃杯茶再去
且缓待几阵风来
这幅楹联是出自何处呢?
相传,唐朝天宝年间(742—755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字少佰)被贬龙标县尉(今洪江黔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愁,忧国忧民,忠心耿耿。在任期间,为政以宽、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溪宝瑶古寨的一位读书人,送山货到洪江,听说龙标县城来了一诗家天子少佰,又是爱民如子的好县尉,就想请他为正在修建的古道凉亭题字作对,于是慕名来到龙杯县衙。衙役把来人意图转告后,王县尉果真召见了读书人。读书人把家乡美景说得如诗如画,王县尉听了如痴如醉,兴致勃勃,当即答应第二天随同读书人去湘黔古道踏青游览一日。
进入溪山区,王昌龄执意下马步行,当走到山坳上,在新修的凉亭歇息时,一阵山风吹来,人顿觉心爽神怡,一杯茶水进肚后,王昌龄脱口说出“莫忘吃杯茶再去,且缓待几阵风来”。读书人欣喜,赶紧记录下来,后请木匠刻成匾对,挂在思义亭内。稍稍歇息后,他们又一路向前,王昌龄在路边的一块状如刀削的巨大石头边停下脚步,观看有人凿刻在石头上的一行行小字,他高兴地向读书人说:“这里山青水秀,如若仙境,人生于此,必定长寿也。”说完就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在大石块中央画了个“寿”字。读书人后来请来石匠,依笔画刻下来,保存至今。
王昌龄进入宝瑶古寨驿站,热情好客的瑶家人,拿出了珍藏的甜酒和熬茶款待。他尽兴而来,满载而归,足迹踏遍瑶山,美名流传至今,给湘西古道增添了一道奇丽的风景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宝瑶山有上合理、下合理两个村,上合理称宝瑶村,同为瑶族聚居地,但上合理,即宝瑶村的人,不会说瑶语,下合理人会说,因为古时的宝瑶村过往的客商多,受外来文化影响。
驿站旁边有两棵高大无比的古杏树,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两杏树左雌右雄,枝叶繁茂,人称“鸳鸯银杏”。传说过去年代,因树干长得过于挺拔,过于张扬,为了安全,有人将雄树的顶尖砍掉一截,但后来那雌树竟然长达十余年都不结银杏果子,以示生气和不满。
这个优美而动人的传说,让人唏嘘不己,感叹万千。这两棵充满人间温爱爱情的人性之树,足以令当今一些男女惭愧不己。
沿着这条古道,前辈山民们,不顾辛劳,长年累月地用肩挑背扛,将大山里无穷无尽的茶叶、烟叶、药材、兽皮、山果、木炭等物产,运送到大山外去,换回他们急需的食盐、布匹、百货等日用商品。然而,正是他们的忙忙碌碌和艰辛含苦,才刺激湘西的繁荣和发展,才形成洪江古商城和洪江商帮,才有最早一代的湘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