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 100043)
“艺术源于生活”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同样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通常源自于舞蹈编导在生活当中多看到的某件打动人心的事情,或是某个电影,也许是听到的某段震撼心灵的音乐,又或者是阅读到的某段文字等等,在触动编导心灵的瞬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迸发了舞蹈创作的欲望,然后编导运用舞蹈创作的各种方法,发挥聪明才智,最终使用舞蹈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强烈的思想和情感。从古至今,优秀的舞蹈编导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常是以生活中收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因为只有植根于生活的艺术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舞蹈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都取材于生活之中,它不应是生活的照搬照抄,应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舞蹈编导应当充分重视和挖掘生活提供给我们的各种素材和启示。本文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原始舞蹈创作
舞蹈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语言还未出现的时候,人们通过舞蹈传递情感、表达思想,人们把对大自然、对神灵的崇拜寄托于舞蹈作品中。虽然那时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舞蹈编导。据后人分析,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酋长、巫师就是最早的舞蹈编导。他们能驾驭整个部落,使人信奉他们的作为,并在他们的带领下参神祭拜,手舞足蹈。根据《世界舞蹈史》的记载,“舞蹈不是一种仅为人们所能容忍的消遣,而是全部落的一种很严肃的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里,没有任何场合离得开舞蹈。生育、少女献身祭神、婚丧、播种、收割、庆祝酋长就职、狩猎、战争、宴会、月亮盈与蚀、病患——在所有这些场合,都需要舞蹈。”类似这样的记录还很多,原始人在祈雨时会向神灵献舞,以祈盼能通过舞蹈与天上的神灵交流,希望神灵在理解他们的诉求时能降下甘霖,避免农作物的干枯。
我国壮族的“蚂拐舞”也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舞蹈模仿青蛙的形态和生活。因为青蛙的产卵量很高,人们希望通过模仿青蛙跳舞来获得更繁盛的生育能力。由于原始时期没有现在的医疗条件,很多女性不能顺利产下子孙,繁衍后代。而原始时代又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子孙数量上的优势意味着可以在战争中获胜,所以“蚂拐舞”就有着特殊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原始舞蹈中处处渗透着生活的痕迹,属于一种生活中自发、自娱的活动。
2 古代舞蹈创作
中国古代的舞蹈也处处体现着生活的印记,有的赞颂生活美好,有的歌颂帝王贤明,有的祭祀天神,有的诉说着不幸的遭遇。但古代的舞蹈与原始舞蹈相比,有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出现了表演性的舞蹈。此时,模拟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都占领着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我们要谈论的生活舞蹈大多数是模拟性舞蹈,要么模拟狩猎、要么模拟祭祀、要么模拟生产劳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的当地民间歌舞,很多是表现男女情爱的。如《陈风·东门之枌》当中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间调情的场面,男子邀请女子到树下来跳舞,以获得对方的关注,通过舞蹈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唐代出现的一种舞蹈叫做《踏歌》,舞者“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通常在人们劳作后,想通过舞蹈放松紧张的身体;又恰逢春天,万物复苏,男女老少手拉手在湖边跳起了踏歌。它本质上也是一种交谊舞,也是群众自娱舞蹈的一种形式。事实上,连臂的形象早已出现,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彩绘陶盆就描绘连臂、围圈而舞的形象。《踏谣娘》是唐代著名的歌舞戏。它的故事来源于真人真事,表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相传有个姓苏的男子,喜欢酗酒,而且面貌丑陋,一喝醉酒就回家毒打妻子。妻子会唱歌,嗓音甜美,却被她丈夫折磨得走投无路。她向邻居们哭诉自己的遭遇,久而久之,邻居们在模仿她哭诉的音调和挨打时的状态时便慢慢形成了这个歌舞戏。舞蹈通常由一个男人扮成妇女,边唱边走,随着节拍摇动身体。这种歌舞戏略带有讽刺的意味,也有着教化的意义。
古代舞蹈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离开生活的源泉,舞蹈无从出现。
3 现代舞蹈创作
现代的舞蹈中更是涌现出大量的表现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很多就是生活的写照。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很多是反应生活、劳作、收获、婚嫁、恋爱时的场景。蒙古族的民间舞“安代”现在已经演变为经典的表演性民族舞,最初这种舞蹈是用来治病的,民间流传的故事版本不一。大体上是说,一位名叫安代的少女因为思念心中的情人而得了重病,久治不愈。父亲看着女儿每日茶不思、饭不想,非常着急。无奈之下,父亲跳起了舞,还引来了一大群村民一起跳舞。大家围成圈,点起篝火,没日没夜的跳着。最终女儿被父亲和村民们打动,加入了跳舞的行列,病竟奇迹般的好了。于是,这种舞蹈就被取名叫作“安代舞”。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描写的就是一个生活场景。在一望无际的葡萄园中,一位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从远处款款走来。她来到果实累累的葡萄架下,面对着辛勤劳动换来的丰收景象心情无比激动和喜悦。姑娘想要验证一下劳动的成果,忍不住摘下了葡萄仔细品尝。舞蹈真实的再现了维吾尔族姑娘在葡萄园中手提篮筐,收获果实的劳动情景,也表现了姑娘内心的丰富情感,整个作品令人百看不厌。
著名的编导家陈翘曾去海南与当地的黎族姑娘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就是为了体验生活,创作出能代表当地民族特点的舞蹈作品。她用黎族姑娘生活劳作最常用的草笠为素材和道具,创作了表现黎族姑娘生活场景的《草笠舞》。舞蹈中展现了黎族姑娘劳作归来,拿着草笠,路过小河边,对“镜”梳妆,最后带着心爱的草笠,欢快地走回了家。这就是陈翘在海南生活场景的再现。
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大量的舞蹈创作源于生活的需要。有的是欢庆丰收的喜悦,有的是为了两性的情爱,有的是祭祀天上的神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期盼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如土家族的“摆手舞”,由于舞蹈时舞者手臂于身体两侧前后摆动而得名。它的起源就有很多种传说。第一种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是为了祭祀有功绩的祖先、领袖。第二种说摆手舞由巴渝舞演变而来,是表现武王伐纣的舞蹈。第三种说摆手舞起源于战争,传说战士们征战时用这种歌舞来诱惑敌人或摆脱思乡的困扰。第四种说摆手舞是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第五种说摆手舞是为了强身健体、驱赶外敌。第六种说在宋代的墓葬中出土的舞佣中有摆手舞的形象,说明宋代已经有了摆手舞的出现。尽管说法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围绕着生活的目的展开,而不是凭空出现的。再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在起源之初是为了祈求生活美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性活动。现在,它已经演化为具有自娱性的表演性舞蹈了。如,彝族的“阿细跳月”相传是源于劳作,模拟劳作时跨越烧过的木桩的情境;还有传说认为它起源于一场大火,人们在被烧得滚烫的大地上仓促地逃离时的形象。现在,它演变为一种当地经典的舞蹈形式,人们每到夜晚都会避开家长,在月色中伴着篝火跳舞。
中国的舞剧也基本是叙事性的。中国的芭蕾舞作品的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也是典型的模仿性作品,它讲述的是人人都知道的红色经典故事。这个舞蹈是纯粹叙事性的,几乎每段都有情节的表现,它的目的就是叙述故事,向人们讲述海南娘子军的革命事迹。芭蕾舞由西方传来,在吸纳了他们的训练体系后,我国舞蹈家进行了独特的创造,形成了中国芭蕾舞。这部作品堪称为一部里程碑似的舞剧作品。
在西方,模仿性的舞蹈代表作品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德国舞蹈家科特·尤斯创作了一个舞蹈作品叫作《绿桌》。这部作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一部反战题材的作品。舞蹈描绘的是谈判桌上发生的事情,政治家们以狰狞的面目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在战争的背后是他们操控着全局。舞者们始终没有离开谈判桌,每个人均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企图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得丰厚的利益。
4 舞蹈创作的来源
生活是所有艺术种类的源泉。舞蹈编导应当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潜心观察,深刻体会,产生创作冲动之后,收集和积累相关生活素材,经过科学分析和用心感受之后,选择出具有典型特征和象征意义的素材,再经过心灵的真切感受之后,才能创作出打动自己和观众的优秀作品。以幼儿舞蹈为例,编导必须细致观察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去认识世界和理解他们本身。编导可以申请参观幼儿园,到幼儿园见习或当志愿者,了解幼儿每天的生活和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幼儿大多天真烂漫,编导要用发现的眼睛和敏锐的心去观察幼儿的生活,就会发现许多闪光之处和他们的可爱之处,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无比纯净,充满了幻想。编导应当充分利用机会尽量多的接触幼儿,全方位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以便为将来展开创作收集充足的材料。编导还需要在所收集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生活当中的动作需要升华才能成为舞蹈艺术。第五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金奖作品《我可喜欢你》是一部业内外人士评价都很高的作品。这首歌的歌词很有特点,展示的是幼儿天真善良的本性,是烂漫的童真。舞蹈音乐中充满着幼儿平时生活的语言,表达了他们渴望与其他小朋友和成人愉快的交往、沟通,期望得到别人认同和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这种积极的主题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幼儿会从这种舞蹈作品中学会跟别人分享,学会与他人交流。它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舞蹈正是一种教化幼儿完善人格的艺术手段。但是,某些幼儿舞蹈作品缺乏生活积淀,没有表现出童真、童趣,看上去死板、教条,舞蹈中的幼儿失去了生命力。幼儿舞蹈编导需要反思,生活中的幼儿是爱玩的,活泼好动的,而舞蹈作品本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充分发扬幼儿的天性,却把他们束缚在规定的死板教条中,一板一眼地做着专业化的动作,这就违反了创作的原则,违背了幼儿成长的自然规律。
5 结束语
总之,从古至今舞蹈艺术大多来源于人类的广泛生活,它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反映,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舞蹈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当然,生活并不等同于艺术,生活也并不是舞蹈,舞蹈编导需要对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进行提炼和升华,运用多种创编手段发挥想象力和艺术才能,创作出表达内心的艺术作品,然后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再次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形成打动人心、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形象,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这正是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发展规律。[1]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3]欧建平.舞蹈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4]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金秋.外国舞蹈文化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