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丁堡大学古代哲学系,英国 爱丁堡 EH8 9YL)
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对于灵魂的依赖性
叶岑桦
(英国爱丁堡大学古代哲学系,英国 爱丁堡 EH8 9YL)文章根据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进行了论证、分析,从中体会出思维方式和逻辑的启发意义。时间概念;唯心主义;独立运用根据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第四卷,时间的存在必须以能够感受到时间的灵魂为前提。这一唯心主义论点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仍然体现了亚氏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具有启发性的理解。亚氏将时间定义为观测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工具,并认为时间作为计量工具不能独立于运用它的有灵魂的主体而独立存在。由于原文缺乏必要的论证,且本身有悖于主观体验,这一观点一直饱受诟病。笔者认为亚氏并没有混淆时间的可数性与其在现实中被数的可能性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是认为只有灵魂的存在才能够真正赋予时间以可数性。亚氏所假设的没有时间的世界并不是空间上静止的,而是不再有方式能够描述或感受到其中的运动,就像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因其不具有度量长度这一功能,而不能被定义为尺子这个概念。
1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
亚氏首先从运动的性质入手来观察时间。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同一物体在任何两个运动的状态下都存在无数个中间态。假设时间的存在完全取决于运动的存在,那么它一定也是连续的。然而除非被分割成部分,连续的客体是不可数的。这一假设与时间在现实中的可数性相矛盾,因为钟表的发明正是利用了时间的可数性。亚氏由此得出时间的产生虽然是以运动为基础,却具有自身独立的特性,即可数性。亚氏接着提出了“现在”这个概念来解释时间的可数性。他认为“现在”是灵魂生物对客体的特有的感知方式:人类之所以能观察或者理解物体的运动,正是通过多次观察物体的“现在”并对比发现不同之处。时间在本质上的可数性正是通过“现在”对其的分割而产生的。这种分割可以是周期性的,比如钟表的应用,也可以是无规律的,由任意两个“现在”产生。因此,作为一种计量工具,时间的刻度即为灵魂所观察到的“现在”,也是感知变化的必要条件。亚氏由此得出时间的存在必须以能够观察到“现在”的灵魂为前提,这种灵魂存在于人类和动物,对于植物和其他生物亚氏没有涉及。
2 反驳和回应
针对亚氏这一观点最常见的反驳是基于独立于灵魂的时间的可构想性。人们似乎可以轻易构想出一场地震发生在一个无生命的环境中,并想象出地震前后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然而,如果仔细推敲这一假设场景时,我们将无法找出任何一个时间点,以作为任何变化的起点或者终点。这类反驳的问题在于,当构想一个无生命环境中的变化时,我们下意识的将自身带入这个环境当中,从而为时间的产生提供了“现在”。3 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生物不单是时间的使用者,同时也通过提供“现在”参与了时间的形成。没有使用时间的主体则时间不存在这一观点并非简单的唯心主义论调,而是亚氏深思熟虑的结果,其思维方式和逻辑仍具有启发意义。[1]Bostock,D.(2006).Aristotle's account of time,in D.Bostock,ed.Space,Time,Matter,and Fo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35-157.
[2]Coope,U.(2005).Time for Aristotle:physics IV.10-14.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Mignucci,M.(1987).Aristotle’sarithmetic,in A.Graeser,ed.Mathematics and Metaphysics in Aristotle:Akten des X.Symposium Aristotelicum,Bern and Stuttgart:Paul Haupt,175-211.
[4]Sharples,R.W.(1982).Alexander of Aphrodisias,On Time.Phronesis,vol.28,58-81.
[5]Solmsen,F.(1960).Aristotle's system of the physical world:a comparison with his predecessor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6]Sorabji,R.(1980).Necessity,Cause,and Blame:Perspectives on Aristotle's Theory.London:Duckworth.
[7]Sorabji,R.(1983).Time,Creation,and the Continuum:theories in antiquity and the early middle ages.London:Duckworth.
[8]Waterfield,R.,& Bostock,D.(2008).Phys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Urmson,J.O.(2014).Simplicius:On Aristotle Physics 4.1-5 and 10-14.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作 者:叶岑桦(1991-),男,福建厦门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哲学。P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7)11-0135-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