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颖:情爱叙事策略与文本接受
冯万红
当代女作家唐颖,自1986年第一篇小说《来去何匆匆》发表至今,创作了一系列表达女性情爱的小说。这些小说以细腻的情感描述,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多国的生活场景,多元文化观念的碰撞,呈现出极强的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由此也受到广大读者乃至影视制作方的青睐和追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小说在读者中的热度一直持续上升。发表于《收获》的中篇小说《瞬间之旅》被《小说月报》转载,长篇小说《阿飞街女生》发表在《收获》之上,后又推出单行本。而之前于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美国来的妻子》获全国城市报刊连载小说一等奖,并被改编为同名话剧,在上海戏剧界红极一时。其小说《红颜》发表后被改编成话剧《做头》,2006年进一步改编成电影《做头》在全国上映。2016年第5期收获杂志上发表的《上东城晚宴》同样战绩颇佳,位列当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五。为什么唐颖的小说如此受欢迎,而且能在读者、市场、影视圈三者中都受到追捧?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思考的话题。
一、情爱叙事策略
1.出走——回归的时空模式在唐颖的很多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情爱故事都是在“出走——回归”的模式中依次展开,有时候甚至是在一些故事和情节中反复出现这一模式,形成了在这一模式中套模式的格式。例如唐颖的《美国来的妻子》《阿飞街女生》《上东城晚宴》这些长篇小说里,女主人公都游走于上海和美国之间,而每一次的离开上海去美国,或者从美国再回上海,都是和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有关。
这种出走回归的模式不仅仅是在空间上,也同样体现在时间上。在《上东城晚宴》中,女主人公里约带着自己好友天兰的嘱托去美国看高远(天兰曾经的暗恋对象),本是打算遵从天兰的遗嘱去美国与高远在情感上发展,没想到最后却在美国富人区上东城的一次晚宴中,邂逅了让自己付出真情的于连,与于连结束了充满伤痛的情感后,带着满身伤痕回到了上海。而转换了生活的地点,却没能将在美国的那些情感伤痛完全抛在脑后,里约在上海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以至于身体一度呈现出衰竭的趋向。但在结尾,故事的笔锋一转,远在美国的高远在美国买下甜品店,邀请里约去美国与他结婚,一起去经营甜品店。在这个曲折反复的故事中,小说在展现里约与于连、高远乃至于自己的前夫的情感纠葛中,描述的时间也会在里约第一段婚姻、去美国以及回上海再去美国这些时间节点之间来回转动,将一个曲折的情爱故事演绎得回环往复。
2.淡化故事的时代背景
综观唐颖的小说,所谓的“文革”、八十年代出国潮、大陆内地的改革开放大潮,这些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件,只不过是为小说中人物在后续篇章中所描述的命运打上一点底色,或者让主人公在当时的那种时代背景中孕育出的性格、言行,发生的事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从而使后续篇章中故事的主体得以次第展开。
在《阿飞街女生》这部小说里,文革成了旧上海与新上海的一道分割线,这些在文革时期的上海弄堂里成长的几个女孩子——米真真、章霏和萧永红,亲历了“文革”那惨绝人寰的一幕——郁芳的母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跳楼自杀。几个女孩子对当时的上海生活萌生了深切的恐惧,而作者在此并没有插入对“文革”的评述,或者在“文革”的背景下去思索这几个女孩子的个人命运走向,而是让这些女孩子逃离了上海。三个女孩子分别去了美国、泰国、加拿大,开始了各自新的人生。最终三个女性在经历了各自的婚姻以后,再聚美国,通过对话将各自在国外的生活经历引申出来,使这三位女性逃离上海以后的命运沉浮得以展现。所以,尽管是有着“文革”这一时代背景的描述,但只是一个人物命运开始的背景和契机,只是人物内心深处懵懂意识的一个起点。
而同样地,在《美国来的妻子》这部小说中,小说一开始就说明了80年代的上海流行出国热潮,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汪文君也抛开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去了美国,一个人在美国孤身奋斗,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艰辛,然后再度回到上海只为和自己的丈夫离婚,以便重回美国圆自己的美国梦。在这里,作者同样只是在开头用一定的篇幅叙述了当时的出国热潮这一背景,引出了整个小说的主体:汪文君为了办理离婚逗留上海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以此展现人物的爱恨情仇,命运纠葛这一故事主体。
3.上海色彩的语言心理
唐颖的小说以叙写女性的情爱故事见长。唐颖情爱小说中的女性,都有在上海出生或者成长的经历。而这种经历,让这些女性无论是语言还是心理活动都带有鲜明的上海本地女人的特点:珍视真情但同样现实,温柔多情但不失世故与精明,愿意付出但也会精于算计,风情万种但也经世致用。
在《理性之年》《另一座城》这些小说中,女主人公舒欢、阿宝都是在年少的时候对自己的丈夫萌生出了纯真的爱情,为了这份爱情义无反顾,甚至舒欢在本应该用功求学的年纪,放弃了自己的学位,只为嫁给自己的丈夫,嫁给爱情。而爱情终究是脆弱的,在现实生活的各种诱惑和压力下,曾经美好的爱情被挤压、被稀释甚至破碎。在面对这种“惨状”时,女主人公终究是上海精致的女人,她们也能镇定自若(尽管也有片刻的失态)。
比如舒欢对表妹朋朋的一番话:“应该说,不是不给男人机会,而是他们不懂追求,不懂‘追求’这个行为,也足以给他们带来魅力。”
又如:“不要说这些幼稚的话,朋朋,虽然你在自己的行业出类拔萃,但有关夫妻关系我要比你懂多一点,要是……这么容易就花过去,这个家早就不存在了……”
这两段话足以将舒欢深谙男女调情的技巧以及对夫妻关系现实之道的深刻领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女子,懂感情,解风情,同时也很现实和理智。为的是让自己的人生不会慌乱和狼狈,保持最后的优雅与精致。而到了《上东城晚宴》,具有上海特色的女性语言心理的描述达到了最细致精致的程度。里约与于连、高远的对话,更多地是在精致考究、思虑周全的情况下的一种相互试探。这种试探的背后,是身为上海人的里约所具备的上海人性格中的一种共性:精明、现实、理智但同时也追求情调,风情万种,妩媚多情,仪态万方。
4.多元交融的文化景观
唐颖小说中,由于女主人公都有在上海以及欧美甚至是亚洲一些其他国家生活的经历,这样就让唐颖小说中的很多生活场景、建筑物、服饰、饮食都刻上了多元文化的痕迹。由此,这些小说形成了多元交融的文化景观,也为这些小说增添了绚烂的异国情调。
在小说《美国来的妻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元明清准时到达‘天天渔港’,田玲已引人注目地独个坐在一张小圆桌旁喝着茶,她穿一身Esprit休闲装,豆沙红的羊毛衫和羊毛裤,长发挽脑后薄施粉黛,在喧嚣敞亮的渔港内显得宁静而明媚。”这段话将上海女人服饰外观的精致展现出来。
在小说《另一座城》里,有一段这样的上海街景以及街上建筑物的描述:“这条路原名高乃依路,与法国诗人同名……然而时过境迁,世俗日常难以挤进历史,却留下教堂做见证……这座东正教堂正是逃亡在沪的俄罗斯建筑师亚伦的作品……教堂高耸的圆顶被掀,铸铁窗框内镶嵌的彩色玻璃被击碎,接着内墙四壁华美的彩色瓷砖敷上厚厚的尘屑。”由此可以窥见异国建筑风格。
而到了《上东城晚宴》整篇小说充斥着这些带有美国风情的场景、建筑、服饰、饮食,在这些文字的背后,读者感受到的是美国的人文风情。也正是在这样的异国情调中铺展女主人公的罗曼蒂克史,让这些感情更添味道与色彩。
二、对文本接受的优势
1.切合热点,吸引大众女主人公自身生活的场景是在“出走---回归”这一模式中循环往复地转换,也衬托出女主人公随着自身成长、岁月流逝、生活环境的变更而在情爱的世界里尝经百味、历经沧桑、洗尽铅华、终归宁静的一段心路历程。同时也是女主人公在时代、物质、欲望、真情、游戏的裹挟中匍匐前行,是女主人公挣脱心魔,在填平物欲和真情之间那道沟壑中实现的艰难蜕变,更是女主人公在情爱的炼狱中升华自己,让自己重归凡俗人间的痛苦修炼。这种“出走——回归”的模式,也造成了曲折跌宕的故事风格,这与女主人公丰富曲折的情爱经历交相辉映,使整个情爱叙事增添了千回百转的效果。
随着当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开放,女性在感情中的诉求开始多元化,也越来越主动、自我。由此反映在当代的小说中,“有些女性对面临的婚恋困境采取了突围与抗争,有的采取了接受与隐忍,可称之为‘知识型’女性与‘传统型’女性,当然也有一些女性摇摆在二者之间,显现了女性解放和争取女权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唐颖的这些情爱小说中,大多描述的是出生成长于大都市的知识女性的情感命运。这本就是当今社会颇引人关注的话题,再加之上述模式客观上所带来的表达效果,无疑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自然也能使唐颖的情爱小说受到大众的欢迎,甚至是影视制作方的青睐。
2.打破壁垒,召唤记忆
在唐颖的情爱小说中,淡化故事的时代背景,会将故事的主体——情爱叙事更加凸显出来,由此便为整个故事的戏剧性、情节性的展开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使每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能够更饱满、更立体、更丰润,也能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命运按照故事的际遇走向充分展开,自由发展。
淡化故事的时代背景,可以打破不同年龄、不同国籍观众的壁垒。那些对中国当代社会不熟悉的人并不会对小说内容有较大的代际隔膜、文化隔阂;当然,时代背景的淡化,并不是完全没有时代痕迹,还是会有大致模糊的时代印记。这样的“时代印记”,其实是有着巨大的召唤力和包容性的,即只要是经历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在这个时代中发生的标志性事件有共同的集体记忆,这样的记忆引发的大多是让人难忘、亲切的回忆,而这种亲切感和共同记忆,对于读者是有巨大的召唤力的,这客观上为唐颖小说吸纳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读者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极大的可能性。
3.贴近现世,契合民众
在唐颖的情爱叙事中,女主人公在情爱经历中的语言和心理,都折射出上海女人的精明。感情可以只讲激情和浪漫,而婚姻恰恰需要的是稳定的现实条件,尤其是大众普遍认可的所谓“嫁人是女性的第二次投胎”这样的世俗观念,在最大程度上与当今中国广大市民的现世生活哲学,即普泛的爱情婚姻观相吻合。这样更能引起广大市民观众的共鸣,客观上为其小说获取广大市民读者创造了前提条件。
4.满足视觉,追逐时尚
唐颖的情爱小说中,有上海、欧美各国各地的生活场景、饮食服饰、价值观念、风土人情的植入。这种多元交融的文化景观契合了影视的要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一些影视制片方青睐唐颖小说的原因之一。
而同时,这些多元文化景观在小说文本中的融合,让当今处于地球村的我们能够洞悉时尚潮流,感受新新城市的另类生活方式,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个时代,了解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城市甚至当下的这个世界,正所谓“时尚是城市之中的一种大规模运动,时尚的潮汛体现在城市人的服装、发型、言辞、社交礼仪、娱乐形式、偶像崇拜以及消费观念之中。时尚既可以被当成最浅薄的游戏,也可以被当成最深刻的社会形式。城市的秘密就溶解在时尚的灵魂中。”这客观上也让唐颖的小说具备了更好看、更时尚、更前卫的特质,必然能够吸引一批都市时尚女性、时尚青年的目光,并且更能切合当今追求时尚外包装的影视剧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唐颖情爱小说的叙事策略的分析,解析了唐颖的小说文本在读者接受、影视剧改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优势,以此来试图解释为什么唐颖的情爱小说在这些年屡屡受到广大读者和影视制作方的青睐和追捧。诚然,笔者认为这些情爱小说的可读性很强,其故事性、戏剧性强,与民众和时代的价值观念高度契合,有着时尚绚丽的外包装,这些无疑都是唐颖情爱小说的标签和优势。但笔者也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唐颖的小说在内容上能有更宽广的题材范围,在风格上能有更多的开拓与尝试,在情节模式上能够更加多元化,以此让自己的小说创作道路、影视改编道路越来越宽阔。
冯万红 黄冈师范学院
注释:
①②唐颖:《理性之年》,《小说月报》2001年第4期。
③唐颖:《美国来的妻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④唐颖:《另一座城》,《收获》2010年第5期。
⑤王萍:《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中女性的婚恋诉求》,《兰州学刊》2015年第1期。
⑥苗变丽:《当代小说城市叙事的现代性研究》,《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