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世纪网络文学非理性创作特征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评论 热度: 17424
吴国如 涂苏琴

  网络文学研究

  新世纪网络文学非理性创作特征论

  吴国如涂苏琴

  自jht(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问世于网络以来,网络文学开始备受大众瞩目,并以惊人之势一路蓬勃发展至今。在中国作协指导下,《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携手中文在线旗下的17K小说网于2008-2009年隆重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标志着网络写作开始为中国大陆传统文学和主流传媒关注并接纳,中国当代文学由此形成了传统纯文学、网络文学、市场文学三种文学形态并列的格局。有论者甚至认为,网络文学是“新世纪带给文学的一份厚礼”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增至6.32亿,网络文学用户2.89亿,网民的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5.8%。其中,无论是网站注册写手还是上网写作以及利用各类电子传媒终端、网站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数均较以往有大幅提升。可以说,网络文学发展到现在已是盛况空前。尽管如此,网络文学还是为许多视传统文学为正统的阅读者、评论家所质疑甚或诟病。作家张抗抗就曾坦言:“网络文学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②另有论者说:“网络给文学带来了自由、宽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懒于思考、一蹴而就、鱼龙混杂、文字垃圾。”③是耶非耶?仔细考察1990年代末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就会发现,网络文学的是非得失皆与数字化时代后现代消费语境下网络文学的非理性创作方式有着密切关联。

依据以往纸质媒介的文学经验,我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能够成为文学创作主体者,其必定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深刻的社会见解和较强的主观意识表达等。通常情况下,事实确实如此。但在网络文学这个新兴且独特的领域,情况确乎比较特殊。纵览1998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网络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与我们传统的对于文学创作主体的理解不同,其创作者的知识未必渊博,社会见闻也未必深刻。一个很普遍的文学现象是,网络文学写手绝大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无论是jht(痞子蔡)、宁财神、天蚕土豆、郭敬明、李寻欢、唐家三少、安妮宝贝还是我吃西红柿、邢育森、萧鼎、吴过、血红等,他们在创作之初绝大多数都还是没有高中或大学毕业的学生。应该说,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与作为新生传媒技术手段的电子网络密不可分——其时尚、迅捷、自由、丰富的信息交互特点迎合了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且有着强烈个性追求的年轻人逐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其使用主体也就必然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网络文学的题材内容和艺术表达往往紧密适应该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其对于社会生活的快速反映和创作主体内心世界的真实袒露使其作品非常有时代感,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从网络写手这方来看,尽管他们在当时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却有着对网络文学的满腔热情和欲望表达的强烈冲动。他们常以我手写我心的独特方式积极投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中,在赢得了同为年轻人的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同时,也共同参与了当前网络文学盛筵的创造。

  不可否认,这些年轻人往往热情有余而沉潜不足,充满梦幻般理想与期待的他们在创作准备、知识结构、创作心态上大多浮躁,具有普遍的“游牧式思维”,立言的冲动和年少急于求成的心理让他们的作品很少有复杂而深刻的忧患思想、苦难意识、批判精神,甚至显得比较轻佻,从总体上呈现出非理性创作主体的人格特征。与之比较,传统文学的写作者在年龄上大多属中年以上,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们对待文学的态度比较慎重,除了立言,更想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立德和立功,他们的文学表达往往经过深思熟虑,他们的创作往往为其良知和责任感使然,同时也受历史传统和文学生态的影响和制约,普遍给人一种老成持重、甚至高高在上之感。

在网络文学还没有出现甚或萌芽阶段,人们普遍以为,诗意的审美表达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典雅、崇高是作家孜孜以求的追求目标,保持一段距离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审美关照是作家创作应有的美学原则。伴随着后现代消费语境的兴起和增强,网络文学的大众化特征日渐凸显,传统的那种严谨的、精致的、高雅的文学风格渐渐被自由的、随意的、世俗的网络文学气象所取代④,一个“新民间文学”时代由此开启。由于没有了现实生活中那么严格的编审机制和繁琐的发表、出版手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文学不再是戴着神圣光环的文人雅士才能谈论的话题,年轻的创作者不论身份、不分职业,均可以戴着自己喜爱网名的假面最大限度地随兴所至地挥洒自己的才情,用超然的心态自由地发表自己对社会、生活、人生的真实感悟和原始体验,而无需太多的顾忌。就像比尔·盖茨所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对自由、坦诚、本真的艺术个性的追求让网络文学写手们在喧嚣、热闹、自由的网络世界恣意地张扬着一己的个性,尽情地宣泄着本我的快感,惬意地享受着“直抒胸臆”的极大便利和自由。“现在的网络文学追求的就是一种写出来就爽了、就舒服了的感觉,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⑤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文学网页均为写作热情空前高涨的网络写手所占领,数量难以计数,其潮水般的气势令传统作家在此几近失语,许多古怪、奇特且不乏新意和个性的网名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甚至流行:痞子蔡、瞬间倾城、流潋紫、懒水、匪我思存、唐家三少、辰东、纤手破新橙、我吃西红柿、树下野狐、血红、天蚕土豆、骷髅精灵……传统纸质媒介文学的游戏规则受到空前的毁灭性打击。显然,与传统文学相比较,网络文学难以用崇高来定义和概括,但也绝非是文学的堕落。就和结构主义所具有的深刻的片面性一样,正是这样一个没有足够知识素养、心智还不太健全成熟的非理性创作群体,通过一种贴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非理性化文学写作方式宣示着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以及当代文学、文化发展的巨大变迁,其狂欢式激情宣泄、调侃搞笑式嬉戏化表达颠覆了一切超验所指,给当代文坛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气象和无限生机。

  充满悲情的非理性文字表达和贴近平民化的创作方式能够于字里行间的文意流动中极大抚慰年轻人敏感、脆弱的心灵,让受伤而又饥渴的他们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共鸣。对于他们而言,网络文学写作不但能够让他们倾诉欲望、宣泄烦恼、寄托诉求,更能以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获得创作上的快感。正如有论者所说:“电脑书写颠覆了作家的个性,最后,它带来了集体作者的诸多新的可能。”⑥它拉近了文学与人的距离,拯救着我们日渐迷失的精神世界,救赎着我们低落的灵魂,实践了文学是人学的最高目标。文学的世界因此而不再显得那么严肃、神圣、说教和遥不可及。

显然,由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的顾忌和约束,网络文学的进入门槛又较低,且写手们不拘身份,不分职业和社会地位,普遍以心智还不是十分健全成熟却又对自己的才情和情感世界情有独钟的个性年轻人为主,他们的创作也就不再如传统文学那样具有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追求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深度的理性色彩,而是以边缘人的存在姿态在坚守本真、自由、坦诚的艺术个性指导下创作。作品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想象丰富、风格多样,如玄幻、奇幻、仙武、都市、言情、历史、军事、网游、体育、科幻、灵异等,其中尤以历史、言情、玄幻居多,其泛情式世俗化、欲望化表达,“新民间文学”的审美化追求,多样性题材选择具有消费文化语境下平民化、大众化、狂欢化特质,从总体上呈现出非理性主义的美学特征,甚至被大多数人说成是YY小说。

  (一)

  新世纪以来的网络文学创作出现了大批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随着一批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不断热播,这类作品更是不断涌现,比较有名的如瞬间倾城的《未央·沉浮》(被改成电视剧《美人心计》)、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被改成同名电视剧)、桐华的《步步惊心》(被改成同名电视剧)、慕容湮儿的《倾世皇妃》(穿越)、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被改成同名电视剧)、阿越的《新宋》,包括上世纪的《寻秦记》、《极品家丁》等。这些作品给人的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作者对史实的精确描绘远逊于其对情感趣味的追求,“穿越+历史+言情”是其最为普遍的基本模式。他们往往从内心的情感诉求和非理性欲望满足的角度出发,故意淡化阔大的历史时空,随意穿凿附会历史事实,通过对人物命运变迁的展示和悲情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拟想的虚幻情境中宣泄自己的情感欲望,实现内心的思想诉求。小说作者往往化身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或者旁观者,在某一触媒或情境的作用(如现代性极强的手机、具有丰赡历史意义的古代遗存物、迷路等)下,以自我代入的方式于古往今来的时空之间任意穿梭,通过将历史当代化,让现实生活中原本平凡的男女变身为过往时空中富有人格魅力的角色,或帝王将相或英雄美女或才子佳人,于白日梦式的嬉戏想象之中完成超级主体仿像的创造,其间不乏谈情说爱、权谋争斗。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选择多源于没有定论的野史或文学作品(如电影、电视连续剧、武侠小说)中的遗闻轶事,在不违背历史总体走向的前提下,对其间的历史事件尤其如一些著名的悬疑色彩浓厚且趣味性强的谜案(如围绕雍正的皇位继承问题以及乾隆的身世等)、憾事(如项羽失败)、奇事(女性达至权力的顶峰,如武则天登基、慈禧垂帘听政)以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清皇太极与宸妃之恋、乾隆游江南)重新进行假设性形象演绎和具体敷述:人物之间的关系、形象被任意嫁接捏造,久已湮灭却又有着无限生成可能性的细节经格式塔完型式奇思妙想之后得以纤毫毕现并看似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以及讳莫如深的宫廷内斗于刀光剑影之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和惊心动魄。其间,理智、规律等理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降低,真爱遭到放逐,欲望、偶然、神秘、宿命等非理性因素支配着人物的思想观念,制约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其作用被突出和放大到足以支配历史发展进程和目标的重要程度,个体意识开始在寻找自身的存在价值。由于权力的诱惑或者理性的软弱或者性格的偏狭,人性恶的一方面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地得以突出展示。为了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或成就人生的美名,小说的主人公于诸多无奈之中宁愿斩断爱情,舍弃亲情和友情,甚至置良知、人性、道德、传统、操守于不顾而不择手段以恶制恶,人物(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就此获得自由地张扬。如《后宫·甄嬛传》里原本绵善、忠贞却因人陷害被迫离开后宫的甄嬛遭遇人世沧桑和世态炎凉之后从此大彻大悟,并凭着百毒不侵的铁石心肠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最终顺利晋级后宫权力的顶峰。趋利避害的本能则使得《步步惊心》的若曦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况下放弃了八阿哥而选择了未来的胜利者四爷。而对于这一切,网络写手的态度往往暧昧非常,一般都会摒弃了以往历史的成见而以设身处地的亲历者叙述的方式对其抱有极大的同情、理解甚或赞许。因此,小说中人性的堕落和事业上的成功形成鲜明的反差并获得煽情般地特意渲染,悲情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作品充满了挽歌情调。应该说,网络写手古今杂糅和同情理解式地对于历史演绎的多种可能性和趣味性的寻求,凸显了历史发展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喻示着以往理性主义历史观独断话语的消解。

  (二)

  文学创作是直觉与幻象的艺术综合体,网络文学世界尤甚。读过网络文学作品特别是对网络文学创作有过切身体验的人都深有体会,网络文学是一个充满臆想的世界,一片主观的海洋,带有非常强烈的“糊涂乱抹”随意性。网络写手们常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引导,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趣,或机警,或委婉,或直露,或放纵不羁,或闲庭散步,图文并茂,音色并举,其对于写作方式的选择和自我的展现已不再受传统纸媒文学的语言、体制、格式等的局囿,而是多种形式的错杂,风格应有尽有。他们往往在以个体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在网络的世界里不断扩充和放逐自我意志,突破现实或世俗的樊篱,达人所不能。例如,出于对成功的渴望和年轻人特有的心比天高的扩张性心性特点,网络文学写手喜欢在作品里将个人的力量放大,总是于有意无意之间向广大受众喻示一种人定胜天的理念。思想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是梦想能够实现的地方。在网络文学作品中,精神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个人的意志可以支配世界——有形的、无形的,主观的、客观的。人类的意志在此被提升到绝高的地步。以意念控制意念的例子在网络文学中比比皆是,以意念控制武器,点石成金的等情形更不会让人惊奇。徜徉在意识的海洋里,人的身心可以得到了极大解脱和放松。一切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或者获得的,在网络文学里的臆想世界里都可以得到实现和满足,现实中一切不能解释的,在虚幻的网络空间中都可以找到完满的答案。

  除此之外,网络文学的主观随意性还突出表现在,写手们常以非道德化、非理想化、非英雄化、非崇高化的方式刻意将主人公置于某种不可调和的二难情境,通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局,渲染、凸显某种消极、落寞、悲观甚或颓废的情绪,氤氲着某种宿命般的深沉悲剧感。例如,无论是流潋紫《后宫·甄嬛传》里的甄嬛、桐华《步步惊心》里的雍正,还是瞬间倾城《未央·沉浮》里被吕后掖庭特赦的萧清漪,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他们都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但他们的成功往往又被叙写成以人性的丧失、伦理的践踏、秩序的僭越为代价,在尔虞我诈的权谋争斗中显示出非常强烈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利己主义人生姿态。对此,网络写手对他们的态度常常五味杂陈,甚至不知所措,一方面蓄意描画其事业上的成功、惊险、残酷与曲折,一方面又于字里行间将其刻写成犹如茫茫天地之间无奈挣扎的可怜虫,对他们的孤寂和落寞充满了悲悯和惋惜,并极尽能事地渲染、煽情。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以言情为主的网络小说里。如在安妮宝贝等网络作家笔下,主人公往往有着抑郁变态的心理和经历,其现实的爱恋往往又非常畸形。叙事者故意将其置身于封闭、颓靡、阴暗的环境氛围里,通过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悲情故事叙写,营造出爱而不能的感伤、迷茫、失落、犹豫、颓废的审美氛围。在此,网络文学主体并不顾及真实的生活原貌而去追求绝对的存在感觉,表现出普遍的迷茫和阴郁的审美取向。

  (三)

  除了历史和言情,具有魔幻、恐怖、玄幻和奇幻色彩的作品也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常会为其中的一些传统文学里很少出现甚或没有的“魔法”“斗气”“法术”等现象所吸引,并沉浸其中。应该说,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主要源于神秘主义这一具有强烈非理性主义色彩的社会文化心理。所谓神秘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人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⑦,或概称为“密契主义”。“密契主义”认为,一个人在闭上肉体眼睛的同时如果能睁开心灵的眼睛,不使自己受熙熙攘攘的现象世界干扰,就可以让自己的灵魂与一个至高的精神实体相契合,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感悟真理,获得智慧,即如有论者所说:“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⑧

  这种神秘主义奠定了网络小说玄幻色彩的存在基础。因此,通过闭眼静坐达到某种观想(即冥想)现象在网络小说中常随处可见,且这种观想(即冥想)往往又被作者叙写成化作某种有形有质的图画。如在《莽荒记》(我吃西红柿)中,主人公纪宁在穿越过程当中就从地狱崔府君手中得到了一份《女娲观想图》。这种从无形无质到有形有质的转变无疑是网络文学中神秘主义的典型体现。这种情况在绝大部分网络小说中都普遍存在——每个主人公要想成为绝世高手,都必须至少经历一个静坐冥想的感悟阶段,不管是感悟元素还是感悟位面、神位,从而达至与神沟通,获得无穷力量。除了神秘主义的观想,一些奇思妙想或胡思乱想的武功技法——魔法在网络文学尤其是在具有玄幻色彩的仙侠网络小说中大量出现。英国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虽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或者说不能算是完全的网络文学,但它对魔法不拘一格的叙写和对该词的普及和使用,不仅使网络魔幻小说获得了存在和命名的依据,且使其获得了极大发展,以至于受其影响,其他网络小说对魔法的使用频繁到甚至泛滥的程度。当然,其间我国“五行”相生相克观念的影响也绝不容忽视。因此,无论是金、木、水、火、土,还是风、雷、电、地、冰,无论是整个的空间还是无穷的虚无与混沌,都被当成是一种魔法元素来使用。主人公所谓的五系魔法之身,十系魔法之身,甚或全系魔法之身在网络小说中经常随处可见。例如《搜神记——蛮荒记》(树下野狐)中,主人公就是通过具体改造我国的五行才获得了五德之身。由此,还衍生出各种魔法现象,诸如斗气、斗技、术法,法术等。其中,有个别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并不为普遍关注,都是在网络魔幻小说流行之后才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

总之,一提到网络文学,人们总有太多的争议,那些视传统文学为正统论者更是弃之如敝屣,除了网络写手创作水平的高低不一、作品内容上的庞杂化和质量上的参差不齐等之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文学所具有的非理性创作特征带给他们与传统文学反差甚大的阅读体验和创作感受。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不应该忽视,即我们的传统文学一路走来,却逐渐失去了活力。不敢说存在即是合理,但是存在即是被感知,年轻人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将他们的心性感受和思想认知表达出来不应该被忽略,尽管还缺乏太多的沉潜,但很难说不是当今数字化时代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变化的产物与表征。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文学的亚审美形态及其危机研究”(ZGW1203)阶段性成果。

  吴国如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涂苏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注释:

  ①贺绍俊:《新世纪带给文学的一份厚礼》,《东岳论丛》2011年第2期。

  ②张抗抗:《网络文学杂感》,《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1日。

  ③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97页。

  ④韩啸:《论网络文学的审美嬗变与价值重构》,《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

  ⑤朱威廉:《热效应:出书与评奖》,《文学报》2000年2月3日。

  ⑥陈远:《论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⑦王祥:《追寻灵性的栖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51页。

  ⑧高师宁、何光沪编:《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24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