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就地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来讲,陕西均难列中国的“大省份”行列,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大省,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杨争光等陕籍作家在全国文坛享有盛誉,他们在延安时期、十七年时期、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的不同时期均向广大读者奉献出代表自己创作个性与陕派特征的经典作品,“陕军”是中国文坛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学劲旅。研究陕西作家类型生成与代际精神承传,可以提炼和总结陕西文学辉煌成就背后的先进经验,为新世纪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动力。
一、陕西作家类型生成研究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陕西作家划分不同的类型,通过对作家类型的划分,可以清晰地看出作家在地域文化、个性气质、创作风格、代际更迭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同差异,对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来研究作家及其文学活动、文学作品提供有益的参照。从地域、气质、态度、代际等四个方面可以把陕西作家划归不同的类型,从而凸显出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貌。(1)地域型。按照陕西作家出生与成长环境的不同,可以把作家分为山地型、平原型、高原型。陕西就其地域面积来说在全国来并不算地域辽阔省份,但就其地理地貌来讲却是不可忽视的地理地貌大省。全省面积南北长,东西窄,南北纵越将近10 个纬度,从南至北依次分别为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陕北高原三个自然地理单元。秦巴山地主要由秦岭、大巴山组成,中隔汉水谷地,地理地貌结构与西北各地差异较大,以亚热带、暖温带湿润气候为主,享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关中平原以黄土台塬与河流阶地为主要地貌类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省最重要的粮油基地,大部分地区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宜人,物产丰富,号称“八百里秦川”。黄土高原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塬、梁、峁、沟是其基本地貌类型,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水量偏少。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气能源富集地,畜牧业较为发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等俗语都说明不同的地域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风俗习惯、文化性格等。陕南秦巴山区、关中渭河平原、陕北黄土高原虽然从行政区域上来讲都归属陕西省管理,但是迥异的地理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都对出生成长于斯地的人们造成深厚的地理影响,赋予他们不同的文化风俗熏陶,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性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陕西作家可以分为山地型、平原型、高原型三个类型。
贾平凹为山地型作家的代表,他1952年出生于陕南丹凤县棣花镇,直到1972年成为西北大学工农兵学员,他在家乡生活、劳动了20年,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十分了解,商州成为他以后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他是陕西山地型作家的领军人物,属于这一类型的作家应该还包括京夫、王蓬、方英文、宁有志、沈奇、孙见喜、寇挥、陈彦、屈超耘、刘安民、鱼在洋、慧玮、刁永泉、张虹、杜文娟、陈正庆、何丹萌、刘少鸿、王晓云、芦芙或、陈毓、冀福记、李春平、田井制等。山地型作家思维灵动活跃,创作风格清丽明快,与陕南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地域特点相契合,除小说、散文、诗歌等常项文体创作之外,宁有志与鱼在洋的儿童文学创作、刘安民与陈正庆的商洛花鼓戏曲创作在全国享有盛誉,彰显出本群作家独特的创作特色。
陈忠实为平原型作家的代表,他1942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市郊灞桥区,曾在西安市郊毛西公社小学、中学任教,担任过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副书记等职务,有着长期丰富的关中地区基层干部生活经历,以后职务虽有升迁,但是一直故土难离,没有离开过西安市,绝大部分创作集中展示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是陕西平原型作家的杰出代表。这一类型作家包括: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陈忠实、李若冰、叶广芩、杨争光、红柯、冯积岐、赵熙、莫伸、冷梦、邹志安、李凤杰、蒋金彦、秦巴子等。这类作家长期生活于八百里秦川,思维凝重厚实,为人方正淳朴,创作风格质朴绵长,文风扎实,创作功底深厚,颇具汉唐遗风,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关中文化相得益彰。
路遥无疑是高原型作家的代表,他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一个世代务农家庭,7 岁时被过继给陕北延川农村的伯父,1976年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离开陕北,到省城西安工作。英年早逝的路遥,人生一大半光阴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度过,他当过农民、民办教师、通讯员,高加林身上有着路遥的影子,路遥是一个渴望出走、寻求新生但又故土难离的矛盾集合体。后半生虽然长期生活于西安都市,但是创作的焦点一直追踪陕北黄土高原的乡村世界,尤其对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民精神世界的叩问引起读者强烈的关注。高建群、刘成章、曹谷溪、高鸿、狄马、李天芳、梅绍静、牧笛、远村、阎安、史小溪、厚夫、侯波、刘凤梅、惠雁、向怡等。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地老天荒间却从不缺少人们仰望星空的激情与浪漫,信天游、剪纸、腰鼓、说书都在宣泄着陕北人的粗犷与豪放,物质的匮乏与交通的不便并没有束缚住陕北作家心灵世界的激情澎湃。他们以艺术的笔触描摹陕北的大漠风沙与长河落日,思维大胆叛逆,风格豪迈,气势如虹,尽显陕北黄土高原的沧桑与崇高。
(2)气质型。根据作家个性气质的不同可以把作家分为不同类型。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可以反映个体情绪体验的强弱和快慢程度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的体现。气质的形成主要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可塑性较差,不易改变,无好坏之分,一般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多血质气质的人,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处事灵活机动,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工作效率高,缺点是耐力较弱,易骄傲自满。胆汁质气质的人,情绪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性格暴躁,热情好动,干劲十足,缺点是不拘小节,持续性不足,容易丧失信心。粘液气质的人,反应缓慢,行动稳健,生活规律,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较强,缺点是灵活性不足,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较差。抑郁气质的人,敏感多疑,细心周到,见解深刻,情绪波动较大,追求完美,缺点是孤僻不合群,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处事优柔寡断。
按照心理学上关于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路遥是偏于多血质型作家,性格直率开朗,善于交际,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事业心极强,对文学有一种殉道精神。现实生活中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为达既定目标,生活中对自己甚至有一种自虐倾向。多血质的气质既成就了路遥又在一定程度上毁掉了路遥,这种气质的优点把路遥推上了新时期陕西文学的霸主地位,但是自虐式的不良生活方式又使路遥英年早逝,给部分当代作家为了文学事业不惜透支生命、消损健康敲响了警钟。陈忠实属于粘液气质型的作家,性格沉稳冷静,生活规律节制,处事低调不喜热闹,对文学事业执着热爱,坚信文学依然神圣的不变信条。贾平凹属于抑郁气质型作家,谨言慎行,木讷内向,观察问题细致深入,敏感多疑,自尊心较强,心智颇高,思维活跃灵动,喜静不喜动,文学创新能力较强,被誉为文坛“独行侠”。
关于人的气质分类,只是大体的归类,并不完全一一对应,因为人是复杂的综合体,其个性特质的表现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人通常是以某一类型为主,兼有其他气质类型的少部分特征。陕西作家人数众多,不同作家均有不同的气质表现,按照四类气质的特征可以把这些作家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类型特征可以反观、审视作家的创作活动以及创作特征及倾向。
(3)态度型。以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可以把作家分为不同类型:殉道型、事业型、生活型、娱乐型。
殉道型又称生命型,如柳青、路遥、邹志安等作家,把文学视作生命,为了文学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把文学看做宗教般神圣,不让文学沾染世俗尘埃与商业铜臭,这类作家对文学有着执着痴迷的态度,作品凝结着作者的毕生心血与生命力量,值得读者拥护爱戴,但是数量较少,是文坛难得的宝贵财富,其文学精神光耀后人。
事业型作家如陈忠实、高建群、冯积岐等,把文学当做自己人生的目标与事业来经营,总觉得只有写出死后能够当枕头的文学巨著才能对得起读者和自己作家的称号,对写作事业认真严肃,勤奋刻苦,勇于探索,作品就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价值的明证,不受市场与商品经济的蛊惑,按照自己的理解从事纯文学写作。
生活型作家如贾平凹、叶广芩、杨争光等人,把生活文学化,文学生活化,文学已经融入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像殉道型作家那般因仰视文学而活得很累很沉重,他们的文学创作举重若轻,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写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写作轻盈灵动,佳作不断,是文学家应该努力追求的较高境界。
娱乐型又称游戏型,消遣型,这类作家以网络作家、青春作家、业余作家为主,他们把文学当做高智商的文字游戏,寓写于乐,没有崇高的写作目标,不像前三类作家把文学看的比较重要,文学对他们来说就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就是工作压力的释放,好比农人田头的小憩。这类作家作品数量较多,产量也高,严肃文学作品不多,但是创作领域宽广多样,题材丰富,社会影响不低于前三类作家。
(4)代际型。元人虞集认为“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王国维感叹“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胡适也指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风尚,自然导致不同的文学审美风潮,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创作面貌,因而就有文学的代际差异。就作者来说,则可以根据时代、年龄等代际差异划分不同的类型。
20 世纪陕西第一代作家以柳青、杜鹏程等作家为代表,包括王汶石、李若冰、胡采、柯仲平、马健翎等作家,他们在延安时期便有文艺作品或者文艺评论面世,代表作品出现于建国前后的延安时期、十七年时期。这批作家普遍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经受住了革命的严峻考验,普遍追求文学创作的党性立场与党性原则,以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进行创作,努力践行文艺为革命、政治服务的文学理念。建国伊始,陕西第一代作家年富力强,感受着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新气象与新面貌,文学思想受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讲话》精神较大,执着于革命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着力讴歌新生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工农兵新人,对陕西当代作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路遥、贾平凹、陈忠实是陕西第二代作家的杰出代表。成员包括高建群、京夫、程海、邹志安、冯积岐等实力派作家。这批作家普遍出生于建国前后,很多作家有着工农兵大学的求学经历。上大学之前,他们普遍有过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如果没有上大学或者提干的经历,他们很多人就是地道的农民,有评论家把这批作家称为“农裔城籍”作家。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生活与工作的地方是省城西安或者陕西的一些地方城市,却经常把目光投向自己生活过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或者关中平原,秦地农村永远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生活源泉。他们寓居大城市,但是思考的焦点从来没有偏移出对三秦父老乡亲的关注,作品集中反思批判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城乡巨变,探讨文革之后中国百姓的喜怒哀乐与沉浮变迁,对现实充满疑虑与困惑,有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清醒与警觉:“现在都在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谁来建设?年轻人宁愿在城里漂泊,吃了上顿没下顿,也不愿回村庄去了。这些问题是太大了”。因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经验与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思考,他们拥有大批忠实读者,一度将陕西文学推向高峰并在全国屡次获奖,引起文坛瞩目,获得“陕军”殊荣。
陕西第三代作家以叶广芩、杨争光等为代表,包括红柯、王观胜、方英文、高鸿、厚夫、爱琴海、寇挥等,成员数量较多,但是文名普遍逊于第一、二代作家,这与文学逐渐边缘化的时代背景有极大关系,当然也与作家生活基础、禀赋、写作姿态等均有关系。这代作家普遍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有着大学求学经历,文学活动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的影响与冲击,商业化浪潮对文学的冲击尤其严峻,影视、网络等新兴传媒对文学也形成不小的压力,分流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读者,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边缘,社会关注度进一步降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第三代陕西作家创作心态、创作姿态均受到影响,部分很有创作天赋和潜力的作家下海经商,部分作家写作活动与商业出版、宣传、策划联系起来,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倾向。也有部分作家成功转型,在影视制作与传统文学创作间寻找平衡,在影视荧屏中成功嫁接改编纯文学作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让处于衰退和边缘化的纯文学作家看到了希望和信心,如陕西第三代作家杨争光等。还有的作家在文学边缘化的颓境中积累学养,沉潜研究,走上学院派写作的道路,如陕西作家高鸿、厚夫等。
陕西第四代作家基本以70、80、90 后作家为主,尚未形成公认的代表作家,呈现出众声喧哗、各自为营的纷繁局面,因为没有出现重量级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实力派作家,因而被评论界认为是陕西文学青黄不接的尴尬代表。“陕西文学,既有骄人的过去和也还灿烂的当下,但也有后劲乏力、后继无人之隐忧。”究其原因,“时风对于文风的影响乃至塑造不可小视。所谓‘时风’,不外是官风、名风和利风。作家也好,或称文人、知识分子也好,本来应该是熟知历史而胸怀天下、放眼未来的社会精英,但曾几何时,时风吹得文人醉,很多身影本来也还巍峨的作家也汲汲于当下,戚戚于眼前,扑扑于名利。时风所及,导致价值观念混乱,文学的神圣性和价值都被人质疑,文学创作的后劲乏力和后继乏人也就是逻辑的必然。”新世纪以来,文学边缘化趋势更加严重,网络写作、手机短信、微电影、博客与微博写作等新型传媒方式吸引了大批文学受众与文学写家的目光与精力,世纪之交的浮躁文风充斥文坛,年轻的陕西第四代作家在物质实利化的漩涡中挣扎拼杀,容易迷失方向与自我,缺少上代作家对文学的执着与坚韧,导致厚重作品的缺失也在情理之中。陕西文学要重振雄风,迎来辉煌的未来,除了整肃浮躁文风,还要继承陕西前辈作家的优良文风,做好代际精神传承。
二、陕西作家代际精神承传与文学创作
20 世纪陕西文学缘起于延安文学,陕西第一代文学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马健翎、胡采、柯仲平等本身就是延安文学作家群的重要成员,他们均以自己的勤奋和才智建构了延安文学的煌煌大厦。20 世纪40年代,陕西第一代作家在面临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的危急关口,投笔从戎,在战火中淬砺,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确立了以新的战时环境为写作背景的延安文艺工作者身份。20 世纪陕西文学的领军人物与精神领袖柳青,1938年5月由西安来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任“海燕”诗歌社秘书,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柳青一生特别重视和强调生活实践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巨大作用。到延安后不久,他就不辞辛苦奔赴晋西北前线体验生活,在延安与周边各根据地之间奔波往复,勤奋写作。先后创作出《误会》、《牺牲者》、《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10 多篇短篇小说以及中篇小说《恨透铁》和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建国后,柳青担任了《中国青年报》的编委和文艺副刊的主编职务,完全有理由名正言顺地在物质充裕、文化优越的首都北京工作与生活,但他始终关心惦念家乡陕西父老乡亲们的农村生活,主动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由北京到西安,由西安到长安(县),由长安到皇甫(村),亲身躬行“文学是愚人的事业”的神圣理念,最终完成了“十七年文学”的扛鼎之作《创业史》第一、二部,“先辈柳青的这种守土创作的地域心理积淀看似寻常却奇崛,看似容易却艰难,其间蕴含了莫大的自我超越的人生选择,从而奠定了20 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黄土地精神史线,对后辈的潜移默化是巨大深远的。”
陕西第二代作家中的核心成员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邹志安、京夫等无不受到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第一代作家的精神滋养与提携栽培。他们曾经都将柳青作为自己文学道路上的榜样和标杆,从“柳青体”上寻找自己的创作道路,在对柳青文学精神的感悟中定位自己的文学立场。
陕西高原型作家的代表路遥,这个把文学看做比生命还要金贵的当代著名作家,一直把柳青看做自己的精神导师和文学教父。路遥早在延川上中学时就接触到柳青的《创业史》,从此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体味,成为柳青的铁杆粉丝,同为陕北老乡的柳青从此成为少年路遥心中神圣的文学偶像。路遥的代表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有着柳青文学的深刻印痕,“柳青生前我接触过多次。《创业史》第二部在《延河》发表时,我还做过他的责任编辑。每次见到他,他都海阔天空地给我讲许多独到的见解。我细心地研究过他的著作、他的言论和他本人的一举一动。他帮助我提升了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精神素质。”
陈忠实曾直言不讳地讲到:“在众多作家里头,柳青对我的影响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人们为什么喊我为‘小柳青’,主要就是我那些小说的味道像柳青,包括文字的味道像柳青,柳青对当时我的文字的影响,句式的影响都是存在的。”
陕籍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建军认为:“陕西是当代有影响的作家最多的一个省份。其中柳青对陕西作家的影响最为巨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柳青,就不会有陈忠实、路遥这一代作家,至少,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肯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要经过更多的摸索。”
陕西第一代作家以他们对文学和革命的痴情和忠诚,深深影响和感化了第二代作家,他们的文学殉道精神、文学的主旋律意识、文学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关注广大工农兵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等优良质朴作风都被后来的陕西作家所敬重和学习,也影响到风格多样化的陕西第三代部分作家如叶广芩、杨争光、红柯、王观胜、方英文、爱琴海、寇挥、厚夫等。
叶广芩、杨争光就写作资历和年龄来说也可划入陕西第二代作家行列,这里把他们归入陕西第三代作家是就其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与陕西第二代作家有着巨大差异而言的。叶广芩离奇的皇室贵胄出身和系列家族题材小说使她在同类作家中备受读者关注,出生于陕西乾县的作家杨争光和传统陕西作家迥异之处在于他除了写作还长期从事影视编剧工作,担纲电影《双旗镇刀客》与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以及长篇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的工作让作家杨争光在社会上具有不弱于叶广芩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叶广芩和杨争光之外的其他陕西第三代、第四代作家就没有这两人那么幸运了,一度让外人和陕西评论界认为陕西第三代、第四代作家“后继无人”、“陕军断层”。关于陕西作家是否断层或者已经进入青黄不接的危险境地,评论家李建军、王仲生、李震、周燕芬、邢小利、常智奇等均有所关注和评论。表面看,陕西第三代、第四代作家确实没有出现(文学实力和知名度)足以和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第一、二代作家相抗衡的代表作家,昭示出陕军后继乏人的冷门现象,但是,细想之下,陕西第三代、第四代作家所处文学环境与陕西第一代、第二代作家所处的文学环境确实已是今非昔比。第一代作家的创作高峰出现在20 世纪50年代,第二代作家的创作高峰出现在20 世纪80年代,这两个时代文学均处于社会的瞩目位置。1950年代文学继承了《讲话》精神,继续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文学担负着政治宣传的光荣使命,自然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198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文革后的拨乱反正与思想大解放时期,学术界此时已经开始反思和意识到“文学为政治服务”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改革与发展、姓资与姓社、计划与市场等尖锐复杂的社会焦点问题首先反映在文学领域,“文学依然神圣”,文学讨论着社会焦点问题,文学依然是社会瞩目的重要领域。陕西第一、二代作家以他们的勤奋执着、加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学环境,使他们中的很多人仅靠一部作品便可一夜成名,这绝非夸张之语。陕西第三代、第四代作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20 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商品经济带给中国社会的冲击有目共睹,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走向边缘,这时候的作家很难凭借一部(篇)作品“一夜成名”,许多作家甚至出版过十几部作品集,但在社会上还是默默无名。陕西第一二代作家之间也有很好的代际精神承传,路遥、陈忠实等陕西第二代作家都基本承传了第一代作家柳青、杜鹏程的现实主义衣钵以及文学奉献精神,陕西第三代、第四代作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承传陕西文学优良传统之时,往往显得力有不逮,更多追求的是变异与突破。陕西第三代尤其更年轻的第四代作家怎样走文学之路、走怎样的文学道路才能重振陕西文学雄风,迎来陕军辉煌未来,确实还需较长时间的探索和思考,但有一点,陕西前代作家之间的代际承传精神值得学习与借鉴,现实主义、乡土题材、主旋律、奉献与殉道对陕西后辈作家而言,无需机械照搬,但值得借鉴。前辈作家积淀起来的优良文风足可以为陕西乃至中国文坛补钙,改变柔弱无骨、嘤嘤自语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让读者在风花雪月、鸡零狗碎的文学阅读间隙体味到奉献、奋斗、牺牲与崇高。
注释:
①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J].文艺研究,2002(6):50-51.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
③胡适.文学改良刍议[C].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上海:中华书局,1993:21.
④贾平凹.上书房里常低眉[J].人物,2013(4):128.
⑤邢小利.文学陕西:也曾灿烂,也有迷茫[N].人民日报,2013-05-03.
⑥冯肖华.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 世纪陕西地域文学审美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6-77.
⑦路遥.路遥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340.
⑧陈忠实.陈忠实文集(7)[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426.
⑨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35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