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李尔的精神状态可分为三个时期:从剧本初始的国土分割赶走科迪莉亚,到被里甘、戈纳瑞背叛虐待,再到荒野黑夜狂风暴雨中的疯癫;从疯癫后对世界认知的清醒到被俘后神志的清醒;第三阶段则为清醒后的李尔在三个女儿都已死亡的情境下最终走向死亡的过程。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李尔疯癫原因,主要是对李尔内在精神变化的分析,这主要集中于第一阶段,其中包括对这一阶段的主要情节及人物言行的分析。
在第一阶段,李尔主导参与的情节就是剧本开端的国土分割,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较大的不合常理的精神波动,在这一系列反常的背后实际上具有深刻的内在心理因素。在精神分析角度下,这些反常的举动体现了李尔的潜意识中所具有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和自恋情结,而李尔随后的一系列遭遇则是在潜意识加深了自恋情结。弗洛伊德曾指出如果俄狄浦斯情结和自恋倾向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常常会导致心理失常和精神疾病。
对导致李尔疯癫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首先是关于李尔反常的暴怒情绪下潜藏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将国家分给三个女儿时,李尔对于小女儿的回答感到暴怒,进而剥夺其财产继承的权利。然而在进一步就情境与人物对话来分析此处情节的时候,可以看出李尔在此展示出的对里甘和戈纳瑞的盲目轻信,以及对科迪莉亚由爱到恨的情感的迅速转变实际上存在突兀与不合理之处。
对此可以通过分析文本来论证。当李尔询问女儿们对自己的爱时,在科迪莉亚的回答中,她并没有否认自己对父亲的爱,而是表达出对父亲有节制的敬爱
“我爱您是按照自己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职责,服从您,爱您,敬重您。”[1]5
但李尔不满意小女儿的回答,并且发誓和小女儿永远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亲属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李尔这种暴怒的反应应当是过度且夸张的,因为就李尔的问题与科迪莉亚的回答对照而言这番言论或许无法献媚于李尔,甚至因为不太符合提问者的预期而使人不快,但就具体分析而言这其中应当并没有触怒李尔值得他大发雷霆的言辞。如果根据上文的观点,那此处情节的存在的确是生硬且突兀的,但历来的评论家们却并没有就此而大加诟病,而人们在观赏此部戏剧的时候似乎也接受了这样的情节发展,那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李尔的发怒实际上是符合人们内在心理的。柯勒律治曾提出“李尔的发怒是奇怪的,但绝不是不自然的。”在精神分析的视野里,李尔的言行并不仅仅具有其表面上的意义,它是具有深层的心理因素,其中就涉及李尔心理中的无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性本能被压抑、包裹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成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巨大的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原动力或内驱力。在一般情况下,“力比多”倾向于维持在一种令人舒适的紧张水平,而李尔在小女儿回答后表现出的这种奇怪的愤怒,实质上应当为“力比多”的增加而导致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紧张和焦虑。这种“力比多”的增加,正是与李尔内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有关。
在《三个匣子的主题》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以其俄狄浦斯情结学说、生本能与死本能学说为理论基础,论证了在《威尼斯商人》《李尔王》以及大量神话、民间传说中出现的“从三个匣子中做出选择”的主题实际上是人们内心深处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根据弗洛伊德的分析,在去掉各种隐喻象征与伪装之后,李尔对三个女儿的关系实际上是隐晦地体现了人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即以隐喻地方式表达了“男人与女人的三种必然关系”——与生养自己的母亲、与陪伴一生的伴侣、与最终毁灭他的人,换而言之,这三者实际上是母亲三种不同形象的体现即母亲、根据母亲的形象所选的爱人、最后是拥抱每个人的大地母亲。[2]创作家们在自己内心俄狄浦斯情结的支配下无意识地创作出一系列“从三个匣子中做出选择”的场景,而当人们在现实中真正面临 “从三个匣子中做出选择”的场景时也恰恰会在无意识间触动其内在的俄狄浦斯情结,这其中涉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就《李尔王》的具体内容而言,李尔从三个女儿中做出选择的场景实际上就是这一主题的具体化。李尔暴怒的应当正是科迪莉亚的回答在无意中为李尔创造了“从三个匣子中选一”的这一场景,这触动了选择者内心的俄狄浦斯情结,而情结本身是一种带有情感力量的无意识集结。人们在儿童时期稍懂事起,便因社会的压力,“力比多”冲动不能得到随时满足而常被压抑下从而形成情结。当内心深处的情结被触动时,李尔力情结中的情感力量转变为其潜意识中的力比多,使得李尔潜意识中“力比多”增加,而这种增加的力比多则无处释放,导致李尔的情绪变得紧张和焦虑,进而造就其暴怒。
李尔反常的暴怒情绪最终归结为其内在的俄狄浦斯情结。而弗洛伊德在其著作《释梦》中曾提出每个人都有俄狄浦斯情结(女孩们则是恋父妒母的埃勒克特情结)。
我们所有人的命运,也许都是把最初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而把最初的仇恨和杀戮欲望针对自己的父亲。[3]262
观众们在李尔发怒时并没有感觉奇怪,也正是因为李尔的行为也符合人们内在的俄狄浦斯情结。但相较于常人而言,李尔具有更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是李尔潜意识中庞大的力比多无处释放,受到压抑而形成的。
在李尔从清醒走向疯癫的这一阶段而言,李尔的言行不仅仅体现出他内心超越常人的俄狄浦斯情结,从最初的分封国土到关于爱的提问再到最终的疯癫,李尔还展现出强烈的自恋倾向。
自恋即对自身的爱恋,他成为自己第一个与最后一个爱的对象。如果每个人都将原欲指向两方面,朝自己(自我情欲)和朝他人(对象情欲),那么自恋者则将大量的原欲指向自己。李尔是一个自恋主导型人格,他从一开始就将大量的原欲指向自己。他要求底下的人对自己绝对地服从。
关于自恋的本质,这依旧涉及力比多理论。人们与生俱来的“力比多”,需要在机体外部找到一个出口,若找不到这个出口以致被迫停留在内部,就会形成自恋。从李尔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自恋主导型人格中可以推断出,李尔的内部具有强烈的自我力比多。
自我力比多指的是主体对于自我的爱恋,在自身内部寻求力比多的满足;而客体力比多则是主体指向的对客体的爱,主体要在一个客体上谋求力比多的满足。关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曾提出一个动物学方面的比喻
你们要知道最简单的生物只是一团未分化的原形质。这原形质常随所谓“假足”而向外伸张;但也可缩回这些假足再将原形质集为一团。这些假足的伸出,正好像力比多投射在客体上,而最大量的力比多仍可留存在自我之内;据我们的推想,自我力比多在常态的情况下,不难转变而变成客体力比多,而客体力比多最后又能为自我所回收。[4]337
李尔的心理内部具有大量的自我力比多,但同时他又将力比多投射于自己的三个女儿身上,这些就是李尔的客体力比多。它们的具体体现就是他在对女儿们的爱的同时也渴望女儿们对自己的爱,它们的本质则是李尔需要在一个客体上谋求力比多的满足。于是这就有了李尔在分割王国时所提出的那个问题“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
随着情节的发展,里甘与戈纳瑞的真面目暴露在李尔面前,李尔逐渐意识到在这两个女儿眼里自己并不是她们最爱的父亲,只是一个失去了权柄又需要依附于他们的老年人,她们谄媚的外表下有一颗坚如铁石的心,她们并不真正地爱自己的父亲。
于是李尔的自我意识也收回了投注在两个大女儿身上的客体力比多,因为她们无法满足李尔在她们身上对于爱的渴求。这具体表现在当李尔接连被两个女儿虐待、赶走的时候,他开始极尽恶毒的咒骂两个女儿,他将里甘和戈纳瑞称为毒蛇,并对她们发出诅咒 “愿天上蓄积的愤怒一起降临在她无情无义的头上,但愿恶风吹打她腹中的胎儿,让他一生下地来就是个瘸子”“迅疾的闪电啊,把你耀目的射进她傲慢的眼睛里去吧”。[1]30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情况下客体力比多转化为主体力比多,李尔的自恋倾向又被进一步加深。
从最初的相较于常人而言更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和自恋主导型人格,李尔的精神状态实际上就处于并不稳定的状态,他潜意识中具有超越常人的庞大的力比多,而这些力比多始终处于受压抑的状态。在荒野上的暴风雨之夜来临前的一系列遭遇,无论是小女儿在分割王国时的回答还是两个大女儿的欺骗和虐待,都极大地影响了李尔内在的精神状态,打破了其内在力比多脆弱的平衡状态。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自恋情结也被进一步加深,这使得李尔潜意识中力比多呈现出固着和倒流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李尔的疯癫。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