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引言
MTI教育的先驱们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高层次、复合型以及实用性的研究生人才的建设和发展。MTI自2007年创办以来,飞速发展壮大。2007-2016年间,MTI院校数量从15所增加至215所[1]5,短短十年间,增加了200所,平均一年增加两所,其速度是惊人的,覆盖了29个省市自治区,部门发达地区MTI院校较为集中,少数欠发达地区因经济条件有限,院校数量较少,但这仍阻止不了MTI的发展壮大。总的来说,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MTI院校不断更新与探索教育理念,研究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能力培养、入学遴选、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估、论文写作等涉及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并积极思考如何与学术型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相区分,如何完善MTI的招考政策、评估办法、教学管理、实习管理等[2]10。本文就有关MTI专业研究的实证类文章为文献资料,为未来的MTI专业发展做铺垫。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以文献的学术参考价值以及影响力为基础,借鉴了由CSSCI收录的12种外语期刊上刊登的文章(2007-2017),分别是《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研究》《中国科技翻译》以及《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二)文章遴选以及梳理过程
该遴选过程有两大步骤:1.检索MTI以及翻译硕士教育研究文章:以MTI以及翻译硕士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网站,进入学术期刊资源总库,在主题中输入关键词,并将来源类别设置为CSSCI,从而筛选出335篇文章,并导入CNKI E-Study中。接着,将期刊限定在外语类核心期刊(11)中,将年份限定在2007-2017年间,从而初步筛选出265篇相关文章。
2.筛选出MTI教育研究实证类文章。根据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的标准是,只要研究对象提供了“研究对象”、“数据收集”、“研究工具”以及“分析”等相关详尽信息,就归为实证研究,否则为非实证研究[3]78。基于此,过滤掉引介、评述、综述、访谈录、通报以及相关研讨会等,剩下MTI教育相关专业。接着,根据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又可梳理出各大期刊从2007-2017年间的文献发表情况,如文中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7年间逐年递增,2014年和2015年例外,从2010年后MTI教育研究发展呈稳步势态。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纵观这些文献,其研究主题主要为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1)课程设置;(2)教学模式;(3)学位论文写作。(一)课程设置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可发现各学者都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文军,穆雷等学者从MTI课程设置的特点[4]92出发,并通过与国外两所高校MTI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指出了我国MTI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尚需加强的地方。曹进,靳琰等学者从市场需求入手,以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为依据[5]52,对西北师范大学MTI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将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构成菜单式课程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板,从而发挥出个体优势。该课程设置突出了个体差异,考虑到术业有所专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人才能。杨朝军等学者则是从翻译产业化的教育理念出发[6]26,并结合国际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特点和趋势以及国内翻译专业硕士的发展实际,对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并指出了有关课程设置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明;其次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接着是各类别翻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学生个人技能与职业技能的衔接关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考虑到学生翻译的专业能力以及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祝朝伟等学者是以学界较为认同的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型为基础,并结合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口笔译硕士的课程设置[7]61,对我国MTI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他们从翻译能力的培养这一切入点切入,对我国MTI课程设置提出了几项修改意见。首先是语言外综合知识的培养;其次是增加开设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表一
(二)教学模式
通过对近十一年来的文献进行梳理,可发现各学者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时,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切入点,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语料库、术语库的教学模式、以本地化教学实践为依据的教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模式等等。如廖七一等学者从翻译理论出发[8]25,研究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理论支撑作用,以及对译者能力的培养作用。在翻译硕士的培养中,理论教学至关重要,必不可少。部分从事翻译教学的学者虽对理论教学存有疑虑,甚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立起来,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有失偏颇。陶友兰等学者是从开展本地化教学实践出发,旨在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复合型[9]107”人才这一目标。许均教授提出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MTI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2]12,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再嵌入Trados等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采用翻转课程式教学方法涵盖双语知识,并将项目引入课程,从而增强翻译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三)学位论文写作
根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MTI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三种形式,分别是:实验报告、项目(实践报告)以及研究论文[10]40。1.实验报告
所谓实验报告就是针对“实验对象、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等,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实验的整个过程设计完整的展现出来。在完成实验报告这一过程中,实验人员的出发点,研究对象的特性分析,研究的最终目的以及该研究的预期结果都要展现出来。其次是研究工具、方法以及手段的应用,涉及数据分析对比并找出相应的规律。
2.项目(实践报告)
所谓翻译实践报告,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给出的定义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得少于10,000个字,并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令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个字的研究报告。而根据翻译内容和报告的关系,可知实践报告分为分散型和聚焦型。分散型指的是对多种翻译问题以及翻译现象进行研究,而聚焦型指的是对某个翻译问题或翻译现象进行彻头彻尾的研究。纵观MTI学位论文,该论文形式占据主导地位。
3.研究论文
所谓研究论文指的是对某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该论文形式适用于翻译学硕士,而非翻译专业硕士。MTI作为专业学位教育,其实践性、专业性和职业性十分明确,是面向市场、与产业相结合、面向职场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职业化的人才。而翻译学硕士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侧重理论、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翻译专业硕士约翻译学硕士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都有极其显著的差别。
四、结语
MTI翻译专业硕士作为一颗冉起的新星,在经济文化的摇篮里蓬勃发展。MTI专业学位的设置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职业化的人才。因此对于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即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论文写作等三方面的优化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将MTI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与职业相结合,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