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二十四节气的研究现状
(一)二十四节气文献的数量情况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二十四节气”关键词,2014-2017年间与之相关的文献共892篇,其中2014年137篇,2015年 166篇,2016年 197篇,2017年 392篇。2017年度的文献总量是上一年的两倍,比2014、2015两年加起来还要多,可知在申遗成功后,学者对节气的关注度有了大幅提升。(二)二十四节气文献的研究方向
有关近四年研究的学科占比,“二十四节气”在文化领域有文献234篇,占文献总量的26.23%;教育领域文献258篇(包括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占比28.92%;文学语言领域文献64篇,占比7.17%;医学领域文献49篇,占比5.49%,其中中医学文献达47篇之多,将本领域的文献概括为“中医学”文献似乎更合理。经济领域文献占比1.23%,总计11篇,在文艺领域占比5.82%,共计52篇(其中涉及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主题的仅有5篇),其他领域177篇,也占到了文献总量的四分之一(25.14%),由此可知,我国近四年来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方向非常宽广,如果一定要总结研究重心的话,目前节气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文学语言和中医学四个领域。在所有相关文献中,除报纸上的176篇文章之外,还包括期刊论文687篇,国内会议文献11篇和18篇硕士论文。其中硕士论文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观点论述更充分,体系相对完整,更能体现主要的节气研究趋势。18篇节气研究硕士论文特点如下:
1.学科分布广泛,共涉及设计艺术学、汉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医学、美术学、音乐学、艺术学等八个学科专业领域。其中《历书的设计风格研究——以图解二十四节气为例》(2017)、《节气文化符号在系列化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北京“三禾”稻香村中式糕点为例》(2016)、《自然之美——纸材肌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2016)以及《中国传统纹样“云纹”“水纹”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设计研究》(2016)均属于设计艺术学;《二十四节气的审美文化研究——以诗歌为例》(2017)、《二十四节气谚语研究》(2017)等属于汉语言文学;在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范围内的论文有《安全管理在“二十四节气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实施》(2015)、《宁波供电公司“二十四节气”精细化管理应用分析研究》(2015)等;《二十四节气坐功导引法源流及基础理论探究》(2015)属体育教育训练学;《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节气分布规律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2016)属医学;《二十四节气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可行性研究》(2017)涉及美术学;《廖胜京〈中国节令风情〉作品研究》(2014)涉及音乐学;《“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2015)则属于文艺学范畴。
2.研究范围横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比如《二十四节气谚语的研究》(2017),《“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2015),《廖胜京〈中国节令风情〉作品研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临清市二十四节气变化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宁波供电公司“二十四节气”精细化管理应用分析研究》则分别属于“医药卫生科技”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等范畴。事实上,近四年的“二十四节气”文献除了“社科”论文外,“自科”文献也超过了百篇,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和基础与基础应用研究领域,占比达到了18%。
3.硕士论文仅占2014-2017年文献数量的2%,说明对“二十四节气”的系统研究程度还不够,亟需加强。
二、二十四节气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文化领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仅保护了节气传统,还增强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助于为节气文化注入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正如李卿(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例》(2017)中提到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保护,还需要创造性地传承与发扬光大。在现代都市化和工业化的条件下,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这项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社会已经重获新的意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的论文《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2016)则提到,如果将二十四节气内容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为人类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以上两篇论文一样,当今学者对于二十四节气在文化领域的研究,多围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文化效益和社会影响,这也是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二十四节气文献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社会各界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报道领域和关注度的提升程度,以及广大群众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与过去的情形进行系统比较,学者都清楚地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文学艺术领域
与文化领域相比,文学艺术领域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更为具体,比如二十四节气与诗词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历史、二十四节气与美术、二十四节气与新媒体等。翟万益(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在文章《赵学敏的二十四节气》(2017)中就将二十四节气诗词与书法相结合,为读者介绍了极富艺术美感的“节气”古诗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关注领域越发宽广。当代学者除了研究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词、谚语、习俗等的关联外,还开辟了一个研究新天地,那就是新媒体视域中的二十四节气。方云(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15级博士生)在其文章《自媒体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以二十四节气为例》(2017)中提到,以博客、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作为社会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建构,更为自主、灵活的记录与传播方式已日益被民众接受且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也可在自媒体环境中更为行之有效地进行多维度传播。
(三)教育领域
“二十四节气”内容贯穿古今,涉及天文、文学、艺术、农业等诸多方面,尤其申遗成功后,它在社会上的影响愈发重大。教育界势必要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培养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文化认同感。李伟平、张勇卫在《节气活动:延续中华文化的传统命脉》(2016)中认为“一年24个节气揭示了万物生长的基本时序规律,也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生长的最好的节律。儿童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成长方式,开发节气活动就是延续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特有的生命成长的精神命脉,就是顺应自然赋予的顺序,给予儿童相应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多与纯美的自然相触相融,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自由成长”,他们还详细的设计了教学环节。教育者将二十四节气融汇于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宣传节气常识,让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成长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二十四节气”是通识教育的好素材。
(四)医学领域
在2014-2017年间,包含了“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关键词的外文文献(2014-2017)共4篇,2篇属于医学类。方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主任医生)在《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2017)中认为季节变化确有生物学基础,在《二十四节气中饱含“中医智慧”》(2016)中认为节气变化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节气中医治疗也有宜忌。实际上,中医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十分密切,这已成为医学界学者讨论的热点。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近年节气文献的总结与分析,可知围绕“二十四节气”研究的论文2016年以来不仅数量上呈井喷趋势,在研究领域、方向和深度上也有很大提升。当今学者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在宣传和延续传统的同时,还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到现代文化、教育、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用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中医养生等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发挥了二十四节气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还有少数学者已经将对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天气现象的研究拓宽至哲学和美学研究领域。比如王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等在2015年发表的气象美学建构论就提到了将节气研究与美学相联系的可能性。有关节气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比如,节气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研究广度和深度仍具有提升空间。已有学者开始涉及节气在戏曲影视、建筑、饮食等其它多维度空间中的位置。其次,学者们多侧重研究二十四节气与传统的诗词文化和节气习俗等内容,对节气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关注度不够。这就导致今天节气文化产品的产出无论在数量还是内容上都有待提高。
二十四节气文化内容丰富、可塑性极高,节气文化研究可以结合新媒体的使用,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热点推送,小视频演绎相关内容,推出更为现代人接受的纪录片、影视剧、宣传片等,应该不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可以提高国民对传统的关注,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