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认为通过余粮征集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不现实的,列宁通过不断地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并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理论,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为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同时,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俄国具体实践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相结合的一次飞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战激化了封建俄国的社会矛盾,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的专制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并存的格局。列宁在二月革命后的《四月提纲》中,提出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战略。同时,列宁在该文中指出,要把全国的土地收归国有,并把垄断资本和垄断组织实现国有化,并由工人代表实施监督,进而实现对社会产品生产分配的监督。该文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明确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1917年9月,列宁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一文中,论述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及银行国有化等主要的“监督”办法,他在文中讲到“社会主义无非是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向前迈的第一步。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际资本主义垄断而已,因而,也就不再是资本主义垄断了。”①阐发了资本主义垄断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可操作关系。资本主义垄断在无产阶级政权的管控下是可以使苏维埃政权获得利益,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的。列宁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进入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前端只可能是社会主义,而不能使其他的任何中间阶级。列宁的这些思想,为十月革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发挥了重要理论指导作用,为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帝国主义对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虎视眈眈,俄国自身的经济文化发展又十分贫困落后。所以,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不久,列宁展开了对社会主义的尝试性探索,着手实施以“计算”和“监督”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包括土地公有、银行公有等措施。由于面临严重的内外交困危机,为了维护新生政权,不得不实施以余粮征集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机器艰难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赢得了对帝国主义和内部动乱的胜利,维护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和货币,使得原本贫困不堪的俄国雪上加霜,人民的生活更是困苦不堪,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战后,国内迎来和平的时候,战士共产主义政策仍在沿用,列宁也产生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严重违背了当时俄国积贫积弱的国情,从而使得俄国愈加贫困。这就在实践上证明了经济文化极度落后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在经历挫折之后,列宁开始重新考量。他认识到俄国当时社会经济特征。在当时俄国的经济结构中,占优势的是小商品生产者,其中包括出卖粮食的农民群体,小商品生产者同私人资本主义相结合然乱了经济秩序,阻碍经济的发展。列宁认识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进步性,相对于俄国大量存在的小生产,国家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具有进步性;相对于落后的手工生产,国家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具有进步性。在不断的理论实践探索中,列宁逐渐形成了“曲线”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政策,即新经济政策。
1921年3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做了政治报告,此次大会作出了由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重大决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允许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3)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在这一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发生了转变,之前,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单一的经济。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失败,使列宁摆脱固有的思维,开始探索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首先,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那么根据俄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状况是不具备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的。列宁经过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终于找到在落后俄国搞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如果没有这个入口,则无法进入社会主义的世界。在俄国,宗法制和小生产占据优势地位,已有实践表明,不能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必须要利用好“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催化剂,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把小生产和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管控轨道,渐进式地进行转变。
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具体发展为五种可操作的模式: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合营公司制。其中以租让制和租借制为主要形式。首先,租让制是无产阶级国家将部分企业、工矿等租给资本家经营,资本家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获取利润,同时受到无产阶级的管控,从而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管控范围内,是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对于存在的害怕发展资本主义的心理,列宁指出:“只要无产阶级牢牢掌握政权,牢牢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无产阶级在这方面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②阐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首先,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掌控范围之内。其次,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当然,国家资本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带动工业生产发展,逐步转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列宁在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空白。他认为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的思想,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俄国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相结合的产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同时,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不仅为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正确的途径方式,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所以说,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
首先,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搞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讲话对待马克思主义,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到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调控的程度时,才得以实现的。由于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具备了俄国特有的国情条件,在这些特有的国情条件中,既有封建俄国内部矛盾的深层激化,也有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俄国的外部条件。从而使得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
在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的同时,新的问题也摆在了列宁面前,也就是如何实现国家的封建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化,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列宁起先搬用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观点,取消了商品和货币,想通过单纯的“计算”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想没有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是愈加艰难。现实已表明,“直接路线”是行不通的。接下来,列宁开始注重当时俄国自身的特殊性,认识到小生产占主要优势的俄国经济是极其落后的。按照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经济文化的国家要实现“跨越”而进入社会主义,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是可能的。虽然马克思对此没有详尽的论述,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留下了难题。但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向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历史难题。
列宁旨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实现小生产和私人资本的转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力的同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因而可以说是过渡与建设并举的路线,开创了具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依据。1953年至1956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借鉴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宝贵经验,充分考量和吸取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我国实施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步骤,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私人企业被纳入国家的管控轨道,从而使得这部分企业开始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并使得私人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维护了社会生产与分配的稳定。由此得出,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在我国产生了巨大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我国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其次,经济的发展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无论是通过上文提到的五种具体实践形式的哪一种来规范、引导、促进、监督资本工业的发展,但最终的归宿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即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在于发展经济,这也表明了列宁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极为重视的。列宁针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话语,“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指出,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即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而进入的社会主义来说,是正确的。但是,立足于俄国贫穷落后的实际情况,诚然,这句话就不成立了。当时俄国的状况是无论经济、政治、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更不用说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列宁认识到贫穷并不是社会主义,认识到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上的成就。”④列宁认为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后,相应的必须要实现经济上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相应的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政权就不能稳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经济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同时,列宁还注意到了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生产率是保证新生制度最根本的保障,那么在小生产占据经济优势地位的俄国怎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呢?列宁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利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列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这一基本思路。列宁在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中反映出的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路线转变具有重要启示。
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列宁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转变提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依据。之前,我们强调“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缺乏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当时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它一定程度表明了当时忽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忽视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导致民众基本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邓小平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鲜明指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他讲到,不能再被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困扰,只要能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大胆地去试去闯。邓小平还提出要利用国外的资金等发展本国经济的思想,这也正是对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吸收和借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2卷[C].人民出版社,1984:164.
②列宁全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506.
③中国共产党的90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418.
④列宁全集·第34卷[C].人民出版社,1995:35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