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2012年年底召开的十八大到现在的这五年,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逐渐形成,各大报纸、杂志、期刊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研究成果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其中研究的核心却越来越呈现出统一性,即全部都是围绕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来源、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创新应用这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述。本文就最近几年有关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成果,择其要者,综而述之。
一、研究概况以及研究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目前为止共检索到94篇文献,有74篇文献于近两年发表,可见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研究之中。我们可以找到的最早的参考文献是2014年王杰发表在《人民论坛》上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1],最新的一篇是张贝发表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的“浅谈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2],这些文章从横向和纵向上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进行了深度剖析,有的从习近平对前人的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发面展开研究,有的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原因和时代背景着手研究,有的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应用进行分析,研究角度既具有静态性,也具有动态性,静态性体现在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来源上,来源是已经形成的不可更改的优秀文化,动态性体现在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应用上,应用的方面非常的广泛,可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应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本文先围绕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静态性和动态性两个特征进行提炼和概述。(一)关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静态性特征研究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追根溯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根在哪里,源在何处,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传承我国古代经典的角度出发,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的讲话中总是喜欢引用和穿插我国古代优秀的话语,他曾经引用《荀子·儒孝》中的“积土为山,积水为海”形容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引用《韩非子·显学》中的话形容干部的遴选机制,引用李涉的《题鹤林寺壁》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还有很多,数不胜数。习近平注重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自己以身作则,面向中国,面向世界,不断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使得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薪火相传。
第二,从继承毛泽东中国传统文化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毛泽东是我国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他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始终强调不能割断历史片面地看待中国的问题,对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志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和情况来解决问题。毛泽东时期,形成的红色革命精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的成功转化和正确运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群体,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化为了革命的力量和动力,最终让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样化的国际背景下,更多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国际国内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勿忘初心,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正确地扬弃,既克服不好的方面,又继续发扬先进性的东西,并运用这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创新。
第三,从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流传进入中国,并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机缘的,如今,我们要弘扬和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融合的历史机遇,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牢牢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出了中国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四个自信”,提出了“两学一做”等等。学者们从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依赖和传承于我国古代的经典论述,到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也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学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二)关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动态性特征研究
目前,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动态性特征进行研究。第一,从实践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现实应用。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应用非常广泛,这里只能择其二三述之。首先,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在高校中的应用,由于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在得以更好更广泛地展开。以前,很多学生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觉得没必要,并且不以为然,但是现在,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的学生,都要接受文化的熏陶,不然就不足以做一名合格的高校生。其次,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在治理国家中的应用。例如,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视域下,去寻求农村建设中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在外交活动中,利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的大国智慧,合理解决矛盾和冲突,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各个方面都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第二,从创新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未来发展。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学界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成果还不是很多,我们要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应用的研究,拓宽实践渠道,将其应用到更细更小的方面。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成果,我们要坚持它本身的创新性,进一步探索出新的研究思路,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成果,使其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让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在时代的脚步中绽放光芒。
二、研究者们论述的主要问题
因为学者们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只有短短几年的研究,研究的成果虽然广而有之,但总结起来并不困难,下面作一番概述和总结。(一)关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目前为止,学者总结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习近平同志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成为我们全民族的共同追求[3];第二,中国梦形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首先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民族的符号,认清了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清晰地知道我们要往哪儿去,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告诉我们,我们的中国梦从夏商周时代就开始了,并延续至今,我们要沿着先贤的道路,继续探索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中国从对外开放的那一天起,任何时候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主义、保护主义,我们要永远做一个学习者,保持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的初心;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我国古代的文化中是非常注重修身养德的,有很多道德高尚的人和故事值得再次学习,古人的道德“仁爱”、“谦恭”“和合”等都是非常崇高的,这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颇为有益。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律,这种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追根溯源,它来源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于上下五千年的古老中国文明的深厚积淀。(二)关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是多方面、多领域的。第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我们要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个不了解自己本来文化面貌的人是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去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给了我们正确的方向和指引,通过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我们既可以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是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由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要想实现每一个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文化认同是首要的方面,国家在对这些民族的管理和治理方面,首先要谋求文化认同,再去实现政治认同、制度认同等其他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而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被每一个民族所深深认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三,是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人均GDP的较量,文化的较量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开始了,文化在今天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在告诫全党,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初心,我们最大的初心,就是我们先贤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不能摈弃和忘记,一定要不断地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社会主义新理论、新思想的政治滋养。(三)关于习近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研究者总结了四个习近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第一个是固本培元[4],就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现在还有一少部分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没有认识到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觉得文化是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东西,其实文化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活中要遵循基本的文明礼仪,工作上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都是中国人的共同自我认同,加深对我们自己文化的理解,对于我们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也是非常合时宜的;第二个是扬弃继承[4],传统文化并不全部都是精华,其中有一些适合于当时,但已经不适合于当下的新的发展环境的内容,有一些顽固的,甚至于束缚人的思想的东西,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对待,批判地继承;第三个是创造转化[7],这个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么对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无异于是纸上谈兵,空谈理想和抱负,而不付出实际行动,只有发挥出传统文化观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有利一面,挖掘传统文化观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实际作用,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第四个是全力拓展[10],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研究视野可以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理论思考,甚至可以从习近平曾经在某次讲话上所引用的一句话入手,因为一句话就可能包含着一个伟大的思想,一本书就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作为新时代的文化研究成果,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三、关于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的述评
目前,专家学者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研究尚不足五年,最近两年出的成果才显著增加,虽然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还存在着以下不足:第一,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力度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提供了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遵循,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中国化的结晶,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界对此虽然略有研究,但从研究成果来看,在这一理论层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第二,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论述规律和逻辑层次应作更深入的探索。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虽然是一种思想,但是这种思想的形成必然有因有果,有偶然性的喷发,也有必然性的阐述,这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大小小的讲话很多,习近平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会形成今天我们所论述的传统文化观这一理论体系,其中必然有很多规律可循,有很多逻辑可探,只有搞清楚这些规律和逻辑,我们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体系。
第三,应多多整理和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资料,多形成一些这方面的专著。现在的很多研究资料都是零散的,想要找到一本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种专著,鲜少可得。学术界可就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多出一些专著,以供我们研读和探讨[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