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韵味演唱——以《三杯美酒敬亲人》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8147
夏婉莹 王 芳

  江南大学

一、江南民歌与锡剧的共生

民歌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民族唱法学习中民歌作品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便是江南民歌了。江南民歌传承改良于古代吴歌,因其地区文化发展的流畅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繁荣,江南民歌一直都有较为稳定的发展,其腔调与特色也相对成熟精巧,传承至今存留了许多适合声乐演唱的佳作,如《茉莉花》《小九连环》《姑苏风光》《无锡景》《太湖美》《拔根芦柴花》《紫竹调》《采红菱》《三杯美酒敬亲人》等,现在大众传播的版本中,这些作品有的选用普通话演唱,有的稍加入少量吴语方言进行演唱,这种改编使得这些作品的身份不只是江南人民可以哼唱的江南民歌,同时也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声乐作品。在民族唱法的学习过程中民歌的演唱一直都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不同地区都有不同地区的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腔调,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信念,总的来说就是韵味的不同。韵味是相当于民歌魂一般的存在,从歌曲的韵味中能看到作者的思想、能看到一个地区的风貌,能看到一个地区的特色。只有唱出了歌中所隐含的韵味,这首歌才算真正地被唱出意思来,所以在民歌演唱过程中,最应注重的就是韵味。而提到韵味二字,比起民歌人们更会先想到戏剧,戏腔一出,那韵味千回百转入人心,因此想要体会学习民歌中的韵味,不可或缺的是对当地戏剧的唱腔韵味的学习与理解,而与江南民歌息息相关的便是锡剧了。

  锡剧发源于古代吴歌,是江浙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锡剧的前身是滩簧,后经一代一代发展与传承逐渐变成了现今的锡剧的雏形,锡剧在发展中融合借鉴了一些相似戏种,并且对表演形式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呈现出的便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清丽秀美又很接地气的舞台艺术了。锡剧的经典剧目都是来源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并且剧目类型大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大多数的知名剧目中都是有主要女性角色的,如《珍珠塔》《孟丽君》《双珠凤》《红花曲》等,因此锡剧大多是细腻的,其音乐也较为明朗而轻快,演员的面容也较为柔美。因为选材贴近人们的生活且锡剧的音乐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气息,所以锡剧是很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一个剧种。锡剧作为江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已是江南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之一,其虽然没有像江南民歌一样被大众熟知,但它的文化地位却是不低于江南民歌的,并且由于锡剧中的许多基础调都取调于江南民间小调,其和江南民歌可谓是一脉相传共生。所以想要体会演唱出江南民歌韵味,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锡剧唱腔韵味来学习。本篇文章中将以代表性江南民歌《三杯美酒敬亲人》为例,探讨锡剧对江南民歌演唱韵味的启发。

二、《三杯美酒敬亲人》与锡剧之缘

《三杯美酒敬亲人》是由杨华作词,晓河、程茹辛编曲的一首带有锡剧曲调的江南民歌,它借调于锡剧,又融合了一点其他江南民歌的基调,可谓是江南民歌与锡剧共生格局下的优秀产物。《三杯美酒敬亲人》的前半部分使用了老簧调,而中间部分则是借鉴了江南名曲《绣荷包》,老簧调是锡剧中一种常用的基调,例如《珍珠塔》中方卿穿着寒酸来陈府认亲希望得到救济时,姑母方彩花大感羞怒,就开始数落方卿,希望将其低调的赶出府,不被人嘲笑,这一唱段便是老簧腔;锡剧《双推磨》中苏小娥和何宜度的推磨曲也是男女对唱的老簧腔,而类似的老簧腔唱段也出现在各锡剧中,所以老簧腔是很富有锡剧特点的,因此《三杯美酒敬亲人》的前半部分本身就是很有锡剧特色的,适合加入一点锡剧的唱腔来演唱凸显韵味。而《三杯美酒敬亲人》中间的抒情“三杯酒”部分,则是取调于江南名曲《绣荷包》,首先从歌词结构来看,《绣荷包》的整段歌词说的都是“三绣”,一绣一句歌,每一句开头依次为“第一绣、第二绣、第三绣”,而《三杯美酒敬亲人》的“三杯酒”段落同样由三长句组成,一杯酒一句歌,每一句开头依次为“一杯酒、二杯酒、三杯酒”。以两首歌中的一句歌词为例,《绣荷包》中为“第一绣要绣啥?要绣天上明月亮、明月亮,月圆圆天上挂,小星星来依傍、来依傍。”《三杯美酒敬亲人》中为“一杯酒为春耕,春耕多亏解放军、解放军,你们劳动是能手,社里春耕早完成、早完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句基本是完全相同的歌词结构,而从音响效果来说,旋律虽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旋律的走向是一样的,所以听《三杯美酒敬亲人》会有一种听《绣荷包》的亲切感。《绣荷包》作为经典的传统江南民歌,其也经常被借调于锡剧当中,作为锡剧戏曲中的一种基调而存在。由此可见,《三杯美酒敬亲人》《绣荷包》与锡剧三者是相互融合发展的,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孟姜女》《姑苏风光》等都与锡剧有相融之处,江南民歌与锡剧的这种共生发展使得江南民歌中自带几分戏曲的意味,所以在江南民歌的韵味演唱中,我们可以以锡剧腔调为范例,更好的展现江南民歌的独特韵味。

三、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咬字韵味

演唱与日常的说话不同,无论是戏曲还是声乐曲目,演唱中都讲究一个字正腔圆。这不只是对声音饱满度的要求,同样也是对咬字的要求。江南民歌多数用吴语演唱,用吴语演唱的江南民歌才能体现出最原本的韵味,而吴语的音调与发音也从根本上影响了江南民歌的风格,江南民歌的韵味其一就体现在吴语独特的咬字上,吴语有清声母和浊声母,浊声母就是吴语的独特之处,在某些字前要加一个阻碍前缀音,最终字读出来的效果就是一个稍带浑浊的复音,这种浑浊不清的发音在出口时感觉像是转了一个弯,冲淡了普通话直接发音的坚定气势,因此为人们带来了吴侬软语的感觉。那么这种高难度的浑浊咬字如何能在声乐中顺利唱出来呢?我认为没有比锡剧更好更标准的示范了。锡剧全程都是用吴语演唱,戏腔清越嘹亮的特点也能令人很清楚地听到演唱者是如何发音的,诚然,声乐演唱的咬字与戏曲演唱的咬字不尽相同,但是锡剧对声乐演唱咬字的出口位置,出口方法都有一个非常明确清晰的引导,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在吴语中“i”母音与“a”母音较多且有很多字的发音都是平舌音开头、发音较尖细,而江南民歌曲风又清丽婉转,所以江南民歌听起来本就有一点戏曲的风味。《三杯美酒敬亲人》中“亲人”的“亲”、“表表心”的“心”、“一杯酒”的“酒”,这些字都是带有强烈的吴语风格的,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字的咬字发音,才能恰当的把《三杯美酒敬亲人》的韵味唱出来,而通过学习了解锡剧演唱时的咬字可以更明确这些吴语的咬字发音,进而将歌曲完整的展现出来。

四、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腔调韵味

声乐演唱中,最能直接明显的体现韵味的方面就是腔调,江南民歌一直给人婉转轻柔清丽软侬的感觉,这些特点最终都落到两个字上————“转”“柔”上。说到江南民歌共同的特点,必然要说到它的一字多音,在不同音的上下游离中,一个字就已经转了好几个弯了,这是江南民歌里的“转”。而说到江南民歌的“柔”,在江南民歌的演唱中,演唱者会时不时地在某个字上加上缓慢柔和的上滑音和下滑音,如《三杯美酒敬亲人》中“美酒三杯表心意”的“意”字多半会加上下滑的后缀,“举起美酒”的“酒”也会时不时加上下滑后缀,“家人”的“人”有时会加上上滑的前缀,这种柔和的演唱处理非常细腻的体现出了江南民歌的韵味,也展现出江南民歌柔美不激烈的特征。

  吴语的结语大多是“呀”“啊”等,而江南民歌常有旋律婉转、一字多音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他地区的民歌相比起来显得颇为奇特,可是却恰好与戏曲的演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戏曲中,与江南民歌最有相通之处的当然是同样用吴语进行演唱表演的锡剧了,锡剧唱段中,总有许多字要拖长尾音并转几道弯,且吴语的发音使其多了几分细腻,江南民歌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字在多个音之间的润腔,这一个字要唱的流动而丰富,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要自然圆润,给人带来轻巧自如的感觉,这小小的几个字里蕴含着江南民歌的根本,看似短小的几个音里隐藏着高超的润腔技巧,而锡剧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腔调上的启发,同为吴语作品,锡剧的每一句唱词的唱法都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五、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表情韵味

演唱通常被认为是声音的艺术,但事实上演唱是由“演”和“唱”组合而成的,毫无质疑“唱”是演唱的最重要的部分,但“演”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歌者站在台上演唱,为人们呈现自己的作品,此时,这个“作品”所包含的不是单独的一首歌,而是人与歌的融合,“歌者通过自己的演唱方式将自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的精彩之处传达给观众”———这才是“作品”的全部内容。虽然演唱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感受歌声的美妙,但演唱不只是给人听的,它为人带来的是“视”与“听”的双重感染,因此把握演唱中的“演”也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声乐表演与戏剧表演不同,为防喧宾夺主,在演唱歌曲时,表演者一般不会有过多的肢体动作与位置变动,那么为了在有限的“动”中更多地表现出民歌的情感与韵味,就必须将“演”这一重任交付到表情上。在观看戏剧时,往往演员们的一个眼神就能打动观众,让观众感受到韵味。戏剧的表情传达可以为民歌演唱带来许多启发,各地方民歌都是展现本地的风土人情,戏剧也是如此,所以,能为江南民歌带来表情韵味的启发的,就必然是锡剧了。锡剧戏目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典型的水乡人民,温和清秀,所以人物的表情也就较为柔和,无论喜悲,都不会出现非常夸张的表情,一直都是面上含蓄但眼神深刻,所以在演唱江南民歌时,我们就应注意从锡剧中得到的启发,要对江南人民的苦乐感同身受,并且含蓄柔和的表现在脸上、深切的展现在眼神中,通过演唱时表情的流露将江南民歌的韵味更好地传达出来。我们常说相由心生,唱歌时最重要的是真情流露,我们注重表情韵味的展现,但并不是说要做出一幅假的面孔,我们演唱江南民歌时所表现出的喜与悲应该是由心而发的,应该是真切地感受到江南民歌中江南人民的情感而展现出来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江南民歌的韵味更好地演唱出来。

  锡剧作为一种戏曲,常要求演员对眼神的控制,演员能只凭借小小的道具演出庞大的世界,都是靠了“以虚当实”的视觉表达,例如锡剧《珍珠塔》中方卿在珍珠塔被盗后才恍然大悟表姐为何对一包干点心执着,为何嘱托他将藏着珍珠塔的干点心保管好。此时呈现的一个唱段,前半是怀念感谢表姐的良苦用心,后半是由此激励自己一定要争气去考取功名回来感谢表姐救济之情,在这一段独唱表演中,演员基本全程面向观众,位置的变动较小,并且只加入少量的肢体动作,其余的演技都在表情尤其是眼神上。表姐没有出现在观众面前,但随着方卿的眼神观众们仿佛又看到了表姐担心的样子,这便是“以虚当实”,“以虚当实”是声乐演唱中最为重要的表情要求,《三杯美酒敬亲人》一曲可大致分为三段,前半部分是非常欢快的“三杯美酒敬亲人,亲人就是那解放军,举起美酒表表心,亲人就是那解放军”在这一乐段的演唱中,演唱者的表情应是明朗的,欢乐的,亲切的,眼神是柔和可爱率真的;到了中间乐段,歌词以描绘解放军的奉献与辛苦为主,虽然曲调还是明朗的,但是它所展现出的是一种抒情,演唱者的表情应是怀念的,眼神应是深切的,需要表达出的情感是令人动容的,而最后的尾声“感谢解放军情意深”演唱速度渐缓,尤其在“情意”二字做了一字多音的处理,所以此时的表情应是饱含深情的,眼神要悠长,整体所展现的状态是一种真切的告白,在演唱中,只有将三种情感变化都表达出来,才是真正完整地诠释了这首歌曲。我们在声乐演唱中追求韵味,追求歌中魂,而韵味不是单从声音中听出来的,只有好的演唱技巧而没有真情流露的表演的话,这种演唱给人带来的感觉是空洞的;而只有动人的仪态表演却不注重声音的处理的话,这便是本末倒置,华而不实了。所以,为了完整和谐的将江南民歌的韵味表现出来,就要求演唱者借助表情的表达,以唱腔咬字为主,将二者融合展现出来。

  江南民歌与锡剧作为江南地区的文化遗产,对江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人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在学习民歌的同时也在传承传统文化。小小的一首歌,其中所蕴含的韵味不只是一种娱乐,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是一种生活的缩影。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尽力寻求更多多元融合的方式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本文以江南民歌《三杯美酒敬亲人》为例,探索锡剧对于江南民歌韵味演唱的启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理解学唱江南民歌,并且促进锡剧与江南民歌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