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翻译,人类文明发展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介质之一。如今,翻译学在文化发展历史上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现代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兴起发展,又出现了翻译学研究的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①1翻译的本质是实践活动,由于这一本质,又使得文本的审美性成为翻译理论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选取『伊豆の踊り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身心拟态词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美学论为理论依据,对比『伊豆の踊り子』三本译文,总结翻译美学指导下日语拟态词的翻译方法,从而作为今后翻译实践的参考。
一、翻译美学论与日语拟态词
翻译美学论,实际上是从美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的。如言与意、文与质、信与美、形与神、异与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都是翻译美学绕不开的主题。①31从中国美学史上看,“美”与“信”、“文”与“质”是最古老而又是始终一贯的命题,“美”与“文”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信”与“质”指内容实质。②62探讨翻译美学论,则首先要从翻译客体与翻译主体两方面入手,加之翻译的审美意识。刘宓庆认为:文学翻译的翻译审美再现应该以模仿为主要手段。②312对于日语拟声拟态词这一特殊的词语,模仿分为两种,“形”与“神”也正符合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在日语中,有一类语言被称作“オノマトペ”,也就是所谓的拟声拟态词,他们又被称作为象征语。拟声词主要表现物体或人所发出的声音,拟态词与拟声词不同,不是对自然事物声音的直接描写,是间接地用模仿及象征性的语言描写事物状态的一种词语。金田一春彦③将拟声拟态词根据意义细分为五类,拟声词、拟音语、拟态语、拟容语、拟情语。在这五类词中,一个词同时具备两个词性,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这便是拟声拟态词的一大特征。『擬音語·擬態語辞典』④这本词典中,共收录1647个拟声词和1562个拟态词。根据词形分叠音型、促音型、拨音型、リ音型、长音型和混合型六类。词形的不同是拟声拟态词与其他词语的最大区别。
日语拟态词是一种描摹人或物状态、动作、心理感情的词语,音节的重复或节奏的交错使得感情和韵律更加生动。与拟声词侧重“音”的传达不同,拟态词侧重“态”的传达,拟态词以类似“音”的形式,将心理感情、活动传达出来。不仅在音上有规律的结构,在义中也能够准确简洁地描述。拟态词有描写人与物之分,集中描写人的日语身心拟态词则通过文字“音”与“神”的转换,更能使读者切身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产生思想共鸣。这种词语在汉语里尤为少见,因此,以翻译美学论为指导,如何翻译日语身心拟态词才能再现其中的韵味之美,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伊豆の踊り子』中身心拟态词的使用和汉译
『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全文字数不到两万字,却使用大量拟声拟态词。据统计,小说中拟声拟态词共计35个,其中拟声词16个,拟态词34个。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身心拟态词,表示事物的拟态词及其他三个不包含在字典内的词在此暂不做讨论。本文选取2003年由新潮文库出版的『伊豆の踊り子』⑤及其他三本中文译本为参考对象,进行研究。三本译本分别是《伊豆的歌女》⑥《伊豆舞女》⑦及《伊豆的舞女》⑧。以『国語大辞典』为选择词典,将拟态词分为心理活动和身体动作两部分,对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进行分析与总结,结合比较得出在翻译美学指导下,日语身心拟态词的翻译方法。下面部分将举例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身心拟态词,解释均出自『国語大辞典』。⑨
(一)人的心理活动
例(1)そう空想して道を急いで来たのだったが、雨宿りの茶屋でぴったり落ち合ったものだから、私はどぎまぎしてしまったのだ。(9)侍译:我这么空想着匆忙赶来,恰好在避雨的茶馆里碰上了,我心里扑通扑通地跳。(118)
林译:我这么猜想着急急赶路,却在避雨的茶馆里不期而遇,这让我一下子不知所措。(4)
叶译:我就是这样浮想联翩,急匆匆地赶来的。赶上避雨,我们在茶馆里相遇了。我心里七上八下。(80)
解释:不意をつかれたり、圧倒されたりして、うろたえあわてるさまを表す語。(1771)
分析:侍珩先生将这一拟态词转换成符合汉语的拟声词,用转换成副词的方式进行翻译。译成模仿心脏跳动的“扑通”声,此举实现了对原语音的模仿,将文章中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能使读者仿佛感受到心脏跳动,身处其境的紧张感油然而生。日语的“どぎまぎ”和汉语的“扑通扑通”发音不想通,侍珩先生这一翻译方法跨越语音障碍,心脏跳动的节奏感十足。另外两种译文,选择使用汉语成语进行翻译。拟声词和成语强调不同的两个方面。侍珩先生的译文强调语音感,另外两译文则强调会意。单纯的声音模仿似乎缺失一些内心情感的描述,后两个译文在“意”的传达上略胜一筹。然而通过侍珩先生的“扑通”声实现了汉语与日语的互通,这或许就是两国语言的魅力之处。
例(2):旅馴れったと言っても女の足だから、十町や二十町後れたって一走りに追いつけると思いながら、炉の傍でいらいらしていた。(11)
侍译:我想,尽管她们已经走惯了路,二毕竟是女人的脚步,即使走出了一两公里之后,我跑一段路也追得上她们,可是坐在火炉旁仍然不安神。(119)
林译:虽说她们走路走惯了,但毕竟是女人脚步,即使落后十町二是町,一阵小跑也追得上。我这么想着,在炉旁坐立不安。(5)
叶译:我心想:虽说她们长期旅行走惯了路,但毕竟还是女人,就是让她们先走一二公里,我跑步也能赶上。我身在炉旁,心却是焦灼万分。(82)
解释:あせって心に余裕のないさま。思うようにならなくて、感情がたかぶってくるさま。じりじりするさま。(186)
分析:这一部分描绘的是主人公在茶屋的心情,舞女马上又要出发,他见不到舞女们,开始担心他们。这三个译文都表达了主人公焦灼的心情,但“不安神”和“焦灼万分”这两种表达,都停留在描述着急、急切、焦灼的心理活动层面上。林译的“坐立不安”包含了心情和动作两方面,除了将原文的心理描写展现以外,还另外为这个描绘心理的词语增加了相应动作描写,用想象校正了对原文的理解,把握了文艺作品的形象性。主人公因内心焦急而坐立不安的形象,在准确意译之后跃然纸上。
(二)人的身体动作
例(3)踊子はちょこちょこ部屋へはいって来た宿の子供に銅貨をやっていた。(39)侍译:歌女拿铜板给那些摇摇晃晃走进房间来的小孩子。(138)
林译:时不时有店家的小孩子进房间来,小舞女塞给他们铜币。(23)
叶译:客店的小孩儿小跑着走进房间,舞女吧铜币给了他。(P101)
解释:小走りに走るさま、また、あちこち落ち着かないで動くさまを表す語。ちょこまか。(1643)
分析:“ちょこちょこ”这一拟态词属于叠音词。这是描写小孩子小跑着进屋的一段文字。林译没有将这一拟态词明确译出。和叶译“小跑着”相比较,“摇摇晃晃”更能体现出小孩子的走路不稳又跑起来的样子。侍译则在准确理原文的基础上,将日语的叠音拟态词转换成汉语副词“摇摇晃晃”一词。日语的拟态词重在“态”的传达,“摇摇晃晃”这一汉字叠音词使读者产生鲜明的画面感。译文实现了“形”“音”结合,体现音乐美感和节奏美感,准确、简洁地传达了原文之意,“形”“音”“义”兼具,使原文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完美再现,走路不稳,小跑着的孩子们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例(4)栄吉が船の切符とはしけ券とを買いに行った間に、私はいろいろ話しかけて見たが、踊子は掘割が海に入るところをじっと見下したまま一言も言わなかった。(42)
侍译:荣吉去买船票和舢板票的当儿,我搭讪着说了好多话,可是歌女往下望着运河入海的地方,一言不发。(140)
林译:吉荣去买船票的和舢板票的时间里,我这个那个试着搭话,但小舞女目不转睛地向下看着壕沟入海那里,一言不发。(25)
叶译:荣吉去买船票和舢板票的工夫,我找了许多话题同她攀谈,她却一味低头望着运河入海处,一声不响。(103)
解释:視線をそらさないで、物をよく見つめるさまを表す語。つくづく。(1167)
分析:本例是促音型拟态词的代表,“じっと”一词除了表示身体动作静止不动以外,此处使用的是视线聚集在某一物体上,仔细观察之意。在这一句中,舞女望着运河入海的地方一动不动,侍译没有将舞女的动作和眼神描绘出来,只是用“望着”一词简单地一笔带过。而叶译本中,“一味”一词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单纯的”,另一意思是“盲目,不顾客观条件”。显然后者与原文的意思并不相符,用在这里有产生歧义的可能。“じっと”一词虽然在“音”的方面无合适的汉语词汇与之相匹配,但通过对原文客体的解读,加之译者主体的分析及审美判断,赋之感情,林译中用成语“目不转睛”来翻译这个拟态词,鲜明、感性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成语展现在读者眼前。
例(5)ぽかんと立っている婆さんの背には、乳呑み子がくくりつけてあった。(43)
侍译:老婆婆痴呆呆地站在那里,她背上绑着一个奶娃儿。(140)
林译:孤零零站着的阿婆背后绑着一个吃奶孩子。(26)
叶译:老婆子呆愣愣地站在那里,背上背着一个吃奶的婴儿。(104)
解释:口をあけるさま、切口が開くさま、転じて、漫然としているさま、ぼんやりしているさまを表す語。ぽかり。(2185)
分析:据小说内容得知,这位老婆婆的儿子和儿媳在一场严重的流感中丧失了性命,这位不识路的老人只有孙子在她身边。“ぽかんと”属于拨音型拟态词,三本译本都采用选取“ABB”的词形来进行翻译。“孤零零”一词能够表现出老妇人的孤独,而“痴呆呆”一词着重描写老人的神情、盲目等面部表情。两词都不能完美地将老婆婆的无助于饱尝辛酸后的心情表达出来。相比较之下,“呆愣愣”或许与原文更加贴切。这一词中包含了老妇人在经历亡子打击所留下的伤痛,以及对即将踏上路途的迷茫之情。从语音角度出发,三个词都尽力将拨音“ん”用汉语叠词“ABB”的形式体现;从感情角度出发,“呆愣愣”一词更能准确传达老妇人此时的心境。
以上举例及分析为『伊豆の踊り子』一文中出现的较有代表性的身心拟态词,根据对三本汉译本的对比研究,简单总结翻译美学论指导下日语身心拟态词的翻译方法。
三、翻译美学论指导下日语身心拟态词的翻译方法
以上内容为笔者对『伊豆の踊り子』的三本汉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身心拟态词的翻译比较与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论主张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应该以模仿为主要手段。日语的身心拟态词多出现在文学翻译中,结合日语拟态词的特点,及以上翻译实践,在翻译日语身心拟态词时如何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在进行翻译时,除了需要激发翻译者的审美意识与提高审美素养之外,还得出以下结论:(一)日语身心拟态词在发音方面有其独特的节奏,叠音词、促音词、拨音词等,恰当地使用这些词语,可以向读者传达准确的信息,可以将生动感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实现传音、传美、传神的效果。能够将日语的含蓄与暧昧感表达出来。在翻译这类词语的时候,应重点表达原词语中形、音、义相结合的协调与平衡之美,实现“形”与“神”的模仿。
(二)汉语中,有与日语叠音型拟态词相似的汉语叠词,这类汉语词汇,通过词形的重叠反复,可以展现动作的反复性、生动性,起到强调动作的作用。在进行汉译时,可以将日语中具有这类性质的身心拟态词这类词,翻译成汉语的叠词。比如,表达动作反复及样态的叠音型拟态词、表达动作节奏感的拨音型拟态词等,根据具体词汇在文中所表示的含义,译成汉语的叠词。
(三)在日语拟态词的汉译中,很难实现日语叠音拟态词与汉语叠词的一一对应。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意译方法纳入考虑范围。模仿分为“形”的模仿和“神”的模仿,日语身心拟态词是一种刻画人物心理及动作的词语,侧重态的传达。在进行翻译时,将汉语词生搬硬套或许不能达到传神的效果。基于对原文的深度理解,及中日文化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汉语词汇,将原语进行意译,将原文内容准确传达。
(四)汉语中的成语词汇内涵丰富,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音律与意义相配合,在词法与句法的表达中富有深度。表达身心词语的汉语成语词汇侧重于描写,这一点与日语拟态词的特点相符合。在必要时候可以直接使用。
(五)将日语身心拟态词原封不动的进行翻译,可能造成句子成分冗长,句意过于死板僵硬。此时应该在不影响原文意表达的前提下进行减译。
由于笔者笔力有限,以上例文及总结均出自笔者的翻译实践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和主观性。综上所述,日语身心拟态词的汉译应着重考虑对原语意思的表达。掌握人物描写的要点,就掌握人物鲜明的形象特点,文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是通过人物心理动作、神情等的刻画而来的。日语身心拟态词在这一点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汉译时,不得不重视对日语身心拟态词的翻译。在翻译美学论的指导下,把握日语拟态词的形、音、神、义,将几者巧妙结合,进行汉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翻译美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在继承优秀传统翻译理论思想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联系,是翻译发展的必经之路。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是十分值得探讨的。如今,翻译的创造性日益成为重要的主题,翻译研究和创意写作之间的交叉重叠已经收到关注,并与对原文的阅读、认知过程对源信息的实验性重组相结合。⑩文学作品中日语身心拟态词的汉译不仅要吸收翻译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要从美学视角进行考虑。日译汉的审美主要体现在艺术与情感的表达。在理论方面,日语身心拟态词的汉译应有所突破。在实践方面,要充分发挥译者的审美意识,通过对源信息的解读与重组,使译文能够做到准确达意、引人入胜。与此同时,需熟知翻译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介质,结合中日文艺美学思想,将文学与美学融合,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日文汉译将有更深入、更广阔的发展。注释
①李智.当代翻译美学原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0.
②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5.8:62.
③金田一春彦(きんだいちはるひこ),1913年4月3日-2004年5月19日),日本语言学家、国语学家.以编纂国语辞典、研究方言而闻名.
④浅野鶴子,金田一春彦.擬音語?擬態語辞典[M].东京:角川書店,1978.
⑤川端康成.伊豆の踊り子[M].东京:新潮文庫,2003.
⑥ 川端康成伊豆的歌女[M].韩侍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⑦ 川端康成.伊豆舞女[M].林少华,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⑧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海南:南海出版社,2014.
⑨尚学図書.国語大辞典[M].东京:小学館,1981.
⑩ (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第3版.李德凤,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9:21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