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人道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8227
王玲玲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注重对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进行描写,通过他们的生活遭遇深刻再现了那一时期的英国复杂的社会现状,其作品也成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瑰宝,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狄更斯晚年的代表作《双城记》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对于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主张,一直以来也颇受世人的争议。但是,世人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正是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的问世,才带来了英国社会的重大变革,更是促进了相关政治机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发展与健全。

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观

人道主义思潮最早萌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其主要关爱和尊重所有的生命个体,从而树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1]。人道主义思想主张人类要用平等友爱的情怀来教育人们,社会是充满理性与情感的。狄更斯就是英国典型的一个人道主义者,狄更斯呼吁世人要有仁爱之心,并通过自己的写作强烈谴责那些封建贵族的行为。狄更斯本人对暴力革命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认为这是非常残酷的事情,并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可以通过仁义、博爱来化解。狄更斯“勿暴力抗恶”的思想主张在他的小说《双城记》中得到十分充分的体现,他信奉基督教,对《圣经》有着极为强烈的“遵从意识”,认为儿童是真和善的象征[2]。因此,狄更斯认为人类要是始终都能保持孩童般的善良与天真,就能借助这种童性的思维去影响人性向善发展,继而使得其所身处的现实生活都能充满善意和关爱。狄更斯借助自己的小说向世人揭示了资本主义外表光鲜、内里丑恶,以及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他用讲故事这种比较柔和的方式,来宣扬其人道主义思想主张,从而达到批判英国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目的。

二、人道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英国作家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许多都是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描写,既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揭露与批判,也有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就有很多文字是用来描述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人的身上不管是他们的性格特点,还是人物的社会身份都有着极大的反差,但是他们毫无例外都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人道主义观念,在他们的身上都传达出狄更斯极富仁爱、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剥削者形象

《双城记》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狄更斯通过小说的创作真实再现了英国的社会现状[3]。狄更斯通过其笔下的一个医生马内特所遭遇的一系列经历作为其小说叙事的主要部分,可看作为冤狱、爱情、复仇这三个部分,它们既彼此独立又密切关联,讲述了医生马内特集矛盾和戏剧性于一身的跌宕人生。小说所针对的群体就是以侯爵兄弟两人所代表的法国贵族,他们二人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代表,不仅草菅人命,无恶不作,还肆无忌惮地坚持行使自己的贵族特权,在他们的身上,极具冷酷、残忍、荒淫无道、飞扬跋扈的封建统治阶级剥削者的形象特点。对被其碾死的农民的孩子,他的表现就像是碾死了一条狗一样正常;只为了自己片刻的取乐,就荒淫无道地强暴了农家妇女,杀害了其全家;为了掩盖自己的丑行,不惜重金贿赂医生马内特,被拒绝后又开始陷害想要告发他们的马内特,使得医生马内特被关进了巴士底狱18年之久……狄更斯呈现于读者眼前的侯爵兄弟二人凶残的有如魔鬼化身,毫无人道主义精神可言。

  侯爵最终自食恶果,被革命党人刺杀,在他们的身上狄更斯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憎恨,使得恶人最终都获得其应有的惩罚[4]。而侯爵所代表的腐朽、凶残的封建贵族阶级形象,与作者本人所极力推崇的人文情怀和仁善、博爱的思想是完全背离的。在其整个作品当中处处都体现出这种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使得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与冷漠,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对受害者的同情、对施暴者的愤怒的情感,从而与狄更斯所主张的反暴力抗压,追求仁爱、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正是受到这两种极度鲜明的正、邪对比,更进一步地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使得狄更斯所竭力描写的封建统治阶级绝不仅仅只是侯爵兄弟这两个人,继而上升到对整个法国社会下的封建贵族的有力抨击。正是基于此,才使得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中的人物形象,更具有一种高度的象征意味,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也唯有认识和把握住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到作品所要传递的艺术价值和创作者本人的审美内涵。

(二)复仇者形象

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还有身世凄惨、饱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士苔瑞丝,她是一个典型的以德报怨的复仇者形象,但同时,苔瑞丝的身份还是一个与封建中贵族有着强烈阶级对立的革命者。苔瑞丝个人的身世十分的凄苦,更是与侯爵有着不共戴天的巨大仇恨,先是其姐姐惨遭侯爵蹂躏而死,姐夫又被繁重的劳役折磨致死,自己的父亲也因此而被活活地气死,她的哥哥因为前去复仇,失败也被侯爵杀死。因此,可以说苔瑞丝自幼饱尝了来自封建贵族的残酷压迫和沉重伤害,在她的内心深处早已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火种[5]。在法国大革命到来之前,苔瑞丝还是一个智勇双全革命女性,是一个备受民众爱戴的革命者形象,但是当法国大革命到来之时,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苔瑞丝突然就成为一个嗜血如狂的恶魔一般,在她的身上再也看不到正义与善良。

  在苔瑞丝的身上,可以看出狄更斯对革命者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并不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在研读和分析其作品的过程中,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本人对苔瑞丝所持的情感态度是既复杂而又十分纠结的。其一,狄更斯十分同情苔瑞丝的个人遭遇,并对苔瑞丝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反抗法国封建贵族统治者的行为给予极高的肯定,同时,也对苔瑞丝悲惨的人生命运给予了他作为人道主义者的极大同情。其二,苔瑞丝在革命期间日渐暴露出来的偏执与狭隘观念,使得她在革命中的行为也越来越凶狠和残忍,到最后苔瑞丝几乎成为嗜血如狂的一个恶魔般的杀手。这直接表现在苔瑞丝去医生马内特的家中对露西进行搜捕之时,这个时候的苔瑞丝的身上早已失去善良与正义,此刻的苔瑞丝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嗜血的杀人狂魔。

  作者也由最初对她饱含同情的笔触,转为对其在革命中的行为的否定,对苔瑞丝的描写也最终趋向于矛盾的对立面。从中更充分表明狄更斯反对“以暴制暴”的武力行为,与作者所坚定的善良和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和追求形成一种呼应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创作构思,狄更斯对苔瑞丝的文字描写中,就已充分地表现了其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在真正面临革命浪潮之时的那种极度复杂的情感。因而,他在作品中,安排苔瑞丝最终倒在她自己的枪口之下,这一情节的设计旗帜鲜明地表现出创作者本人对于法国大革命极度血腥的一面的强烈否定。

(三)博爱者形象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前两者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但是对于自己所坚定拥护的人道主义情怀与精神,在作品中也树立了一种极具象征性的博爱者形象,其中以医生马内特和达尔奈为代表的理想化的人物。尤其是达尔奈,他是封建贵族中的一个反叛者,是典型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完美存在,可以说,达尔奈就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观念中极具理想化的一种存在。这与狄更斯本人对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与评价密不可分,他认为人类生而平等,更是自始至终都坚信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对世人明确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当读者从狄更斯的《双城记》中看到这个勇敢的从封建贵族阶层中反叛、蜕变而出的达尔奈时,才能更加清晰地发现那个投身革命、露出其残忍、凶狠面目的苔瑞丝。其根源在于两人的道德水平,最终决定二人所选择的行为与价值取向,而不是源于其阶级属性而导致他们行为选择的迥然不同[6]。

  在整部作品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狄更斯小说中有一种淡淡的宗教意味,这是早期人道主义者们都无法摆脱的一个特点。在宗教思想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普世价值和仁爱博爱的精神,在人道主义者这里都得到了十分恰当的合理运用。最后,狄更斯安排苔瑞丝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安排达尔奈勇敢、坚定的背叛自己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时,作者其实更渴望那些身处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能够将其日积月累的仇恨通过人性原有的善良与博爱来进行消弭。

  总之,英国作家狄更斯旨在通过其小说的创作来借古讽今,借助法国大革命这一真实的历史背景,继而引起英国当局者和英国民众对其本国当前的阶级斗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旁人过激的非道德行为相比较而言,狄更斯本人更愿意通过以爱的方式来化解这种阶级对立的仇恨,他希望能够用一种极富于人性色彩与意味的改革方式来促进当前英国社会的改良与进步。正如其他评论者对狄更斯个人主张的评价一样,认为狄更斯所倡导的通过仁善与博爱的做法,是一种缩手缩脚的行为与做法,根本不适合那场极具轰动的法国大革命。但是,世人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正是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问世之后,才有英国政治机构的不断调整,极大地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进了众多与工厂相关的立法,使得更多的法律法规得以相继颁布。因此,可以说正是狄更斯通过这种文学的力量,极大限度地唤醒了人类的道德良知,继而借此改变了整个英国社会下的人性发展,从而真正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健全,其人道主义情怀与精神真正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