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朝鲜李齐贤的诗歌与其中国情怀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8019
张 雷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

一、引言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有着密切的交流,彼此往来的文人使者更是不胜枚举。1341年,时年28岁的高丽人李齐贤应召来到元朝大都后,在华居逗留达26年之久,他到访过中国众多地区,赏阅了无数中国的山河大地,结交了众多文人志士,留下了众多传世佳作。李齐贤在朝鲜文学史上地位显著,与崔致远、李奎报齐名。他还擅长作词,传世之作均收录在《益斋乱藁》中,共有50余首,有小令、中调和慢词,内容多以写景抒情。研究李齐贤诗歌中与中国相关的的内容,有利于了解元朝时期中国的域外形象,探究中朝文学交流脉络。

二、李齐贤生平简介

李齐贤(1288-1367)出生于高丽都城开京(今朝鲜黄海道开城),但是韩国人历来都很重视族氏,不管个人的出生地,只按照始祖的籍贯,所以历来都视李齐贤为庆州(今属韩国庆尚南道)人。李齐贤的始祖为谒平,李齐贤是李谒平十六世孙,他的祖父名翮,字万里。父亲名为瑱,字温古,号东庵。李齐贤号益斋,17岁步入仕途,28岁时应居留元朝首都大都的高丽逊位国王忠宣王王璋之召到大都,于1341年54岁时回国,1367年病逝,谥文忠公。

三、李齐贤的中国游历

李齐贤在中国游历期间,受中国文化熏陶对自然景观偏爱有加。他在中国先是与忠宣王畅游了江南一带,之后又去到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看望被流放到吐蕃的忠宣王,期间游历了川、陕、青、甘、苏、浙等地,还涉足新疆,领略了中国无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由此激发起他对中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他把这些写进诗词、形诸笔端,虎丘寺、焦山、金山寺、峨眉山、华山、蜀道、黄河、汾河、洞庭湖、武则天陵、汉武帝茂陵、函关、扬州平山堂、姑苏台、井隆、华阴、长安豫让桥等景观,均成为他作为一位异乡游客所客观描摹的对象。

(一)巴蜀行

李齐贤在《八月十七日,放舟峨眉山》一诗中写道:

  锦江江上白云秋,唱彻骊沟下酒楼。

  一片红旗风闪闪,数声柔格水悠悠。

  雨催寒犊归渔店,波送轻鸿近客舟。

  孰谓书生多不偶,美因王事饱清游。

  这首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峨眉山的美景在李齐贤笔下像被赋予了生命,栩栩生动。

  李齐贤笔下的华山更是妙笔生花,以豪迈的手笔赞美华山的峭壁险峰呈现出独特的秀美:

  三峰奇绝,尽披露,一掬天怪风物。

  闻说翰林曾过此,长啸苍松翠壁。

  八表神游,三杯通道,驴背须如雪。①天地赋奇特,千古壮西州。

  三峰屹立相时,长敛凛清秋。

  铁索高垂翠壁,玉井冷涵银汗,知在五云头。

  造物可无物,掌迹宛然留。②此类写景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他以“巫山一段云”的词牌所描绘的中国的“潇湘八景③”写景入情,意境悠悠,诗中还运用很多典故,与景色自然贴切,展现其对中国秀美山河的喜爱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知。

(二)江浙行

成都之行和江南之行途中,李齐贤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众多的诗篇。壮丽的山川、奇异的民俗都令他大开眼界,他尽情享受着游历之乐:“孰谓书生多不遇,每因王事饱清游。④”“不妨听雨留连睡,且喜逢山仔细看。⑤”这两组诗偏重于写景,又如《焦山》:

  表老开浮玉,胸襟让一焦。

  海吞吴地尽,山控楚天遥。

  蜃气窗间日,鸡声砌下潮。

  欲归还倚杖,松竹晚萧萧。

  不过,李齐贤更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他所歌咏之处,大多数是历史古迹。李齐贤睹景抒情,发怀古幽思,如《过中山府感仓唐事》《井陉》《汾河》《豫让桥》《蜀道》《眉州》《诸葛孔明祠堂》《渑池》《渡孟津》《比于》《高亭山》《宿临安海会寺》《淮阴漂母墓》等。这些诗有的直接吟咏古事,有的思古抚今,抒发感慨。另外,也有些身世之感、叹世之作,借景抒情,多为七律,其中佳竹作如《多景楼陪权一帝用古人韵同赋》:

  扬子津南古润州,几番欢乐几番愁。

  佞臣谋国鱼贪饵,黠吏扰民鸟养羞。

  风铎夜喧潮入浦,烟蓑暝立雨侵楼。

  中流击揖非吾事,闲望天涯范蠡舟。

  这首诗描写了镇江北固山多景楼附近的景色,并兼咏古。北固山雄踞长江南岸。多景楼又称北固楼,在北固山顶,回廊四通,四面皆景。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长江南北风光尽收眼底。由于险要的地势和秀丽的风光,历来多有战事,而文人墨客也多有题咏。尤其在南宋,镇江的军事作用更加突出,南宋诗词中咏多景楼之作也很多。辛弃疾曾于此备战,并留下了名作《南乡子》和《水遇乐》。李齐贤诗中“几番欢乐几番愁”来自当时当地的流行小曲“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佞臣”“黠史”一联,指斥奸佞,以古喻今,实际上是对当时高丽王廷的奸臣做了不露声色的批判。

四、中州行

李齐贤非常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也留下了很多咏史诗,借中国历史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他做过《咏汉史》14首、《菊斋横坡十二咏》12首,在中国旅行时所做的咏史诗更是融入了他在当时环境中的深切感受,如《渑池》:

  强秦若翼虎,懦赵真首鼠。

  特会非同盟,安危在此举。

  蔺卿胆如斗,杖剑立左右。

  叱咤生风雷,万乘自击缶。

  桓桓百万兵,一言有重轻。

  廉颇伏高义,犬子慕遗名。

  驾言池上游,去我今几秋。

  余威起毛发,万木寒飕飕。

  这首诗歌咏战国时赵国的著名政治家蔺相如,尤其是他参与渑池之会时的勇气胆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首诗显然具有象征意义。高丽在蒙元的压迫之下,正如赵国在强秦的淫威之下一样,唯唯诺诺、战战兢兢,而不畏强暴的蔺相如,不正是李齐贤自己的写照吗?事实后来也证明,李齐贤也的确像蔺相如一样,成为国家危难之际的栋梁之材。

五、李齐贤在中国结交的朋友

李齐贤在中国与许多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包括画家汤炳龙、朱德润,他们在李齐贤下江南时都为其画过像。还有著名诗人张养浩、元明善、赵孟俯等,都与李齐贤有过密切的交往。

(一)赵孟俯

李齐贤与赵孟俯相识于大都忠宣王府,李齐贤写下《和赵学士子昂》赠与赵孟俯,其中有“千载幸逢真面目,况闻家有卫夫人”,“侍臣洗眼观风采,曾是南朝第一人”这样的诗句。李齐贤去成都临行前,赵孟俯同样作诗一首赠与李齐贤,诗中“勿勿云锦城乐,早归乃良图。秋高天气清,矫首西南网”表达了对李齐贤的深切挂念。李齐贤在从成都返回之时,为表对赵孟俯的谢意,作《二陵早发》寄予赵孟俯。

  序曰:

  予之将如成都也。内翰松雪赵公子昂。以古调一篇相送。有勿云锦城乐。早归乃良图之句。十月北归。雪后二陵道中。忽忆其诗。作此寄呈。

  诗曰:

  梦破邮亭耿晓灯,欲乘鞍马觉凌兢。

  云迷柱史烧丹灶,雪压文王避雨陵。

  触事谁知胸磈磊,吟诗只得发鬅鬙。

  尘巾折角裘穿缝,羞向龙门见李膺。

  后来李齐贤还仿赵孟俯《巫山段云》作了两组词。赵孟俯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李齐贤对赵孟俯的书画艺术也极为仰幕,回国后带回了不少赵孟俯的真迹。后来,赵孟俯的松雪体书法,成为高丽后期和李朝前期的流行书风。李齐贤也向赵孟俯学习绘画。现藏韩国汉城中央博物馆的的《骑马渡江图》,相传即为李齐贤所画,其中可以看到学习赵孟俯的痕迹。

  李齐贤在《和呈赵学士子昂》二首中,极力赞美赵孟俯的诗文及书法。诗曰:

  诗(一)

  珥笔飘缨紫殿春,诗成夺得锦袍新。

  侍臣洗眼观风采,曾是南朝第一人。

  诗(二)

  风流空想永和春,翰墨遗踪百变新。

  千载幸逢真面目,况闻家有卫夫人。学士夫人管氏亦工书。

(二)元明善

李齐贤在成都之行中,还留有与元明善的互赠之作。李齐贤和元明善也是在大都早已相识,此次两人再次相逢,挑灯夜话,更以诗相和。延祐3年,元明善在李齐贤离开大都去成都时,作诗赠送。

  诗曰:

  峨眉山色梦中青,人自鸡林使锦城。

  九域图经归一姓,四川风物契三生。

  扪参历井真虚语,咏月吟风足此行。

  细问孔明当日事,辽东却对幼安评。

  李齐贤《奉和元复初学士赠别》:

  昔从倾盖服能青,载酒同游遍洛城。

  直欲执鞭如鲁叟,岂惟结袜比王生。感公灯火三更话,慰我关山万里行。

  更得新诗入囊褚,剑南人识汝南评。

  从李齐贤诗的内容来看,李齐贤来中国不久,元明善陪他畅游大都一带,从诗中可以透视他们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表达了他对元明善的崇敬之情,回忆了往日的友谊,并对这次元明善对自己的款待表示深深的谢意。

(三)张养浩

延祐3年,李齐贤第二次来中国,张养浩将《江湖长短句》给他看,因此李齐贤作七言律诗《张希孟侍郎见示江湖长短句一编以诗奉谢》,表示感谢。

  《张希孟侍郎见示江湖长短句一编以诗奉谢》曰:

  天靳文章数百年。一时输与济南贤。

  纵横宝气丰城剑。要妙古音淸庙弦。

  便觉有功名教事。谁言费力短长篇。

  兴来三复高声读。万里江山只眼前。

  在诗颈后李齐贤写了自注说:张侍郎《题朱晦庵祠堂》云:“公若有灵应笑我,徒费力短长篇。”朱子祠在今福建龙岩市城内,与当时张养浩的路程符合,所以认为《题朱晦庵祠堂》是《江湖长短句》中的词题。

  之后,张养浩作诗回应李齐贤,诗曰:

  三韩文物盛当年,刮目青云又此贤。

  壮志玉虹缠古剑,至诚石虎裂惊弦。

  一鞭岚翠游山骑,满纸珠玑咏月篇。

  此去浣花春政好,白鸥应为子来前。

  尾联中所说的浣花是指浣花溪,浣花溪在今天的四川成都西郊,可以得知此诗是为李齐贤的巴蜀行而作。

六、结语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李齐贤在中国生活游历的26年间,饱览了中国的大好河山,结交了许多的挚友雅士,从他写下的这些诗中,可以窥得李齐贤对中国山河的喜爱与感叹,以及与中国友人的深厚友情。李齐贤诗中透漏出的中国情怀,对我们当今的中韩交流是否提供了一些启示?自新罗时代以来,700多年间中韩之间往来的文人使臣留下的这些宝贵作品,对我们研究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从李齐贤与众友人间的交流间看出的文学方面的交流以外与赵孟俯等友人的交流中也可看出中韩之间在美术、书法等方面的交流。从不管从历史还是地理的角度看,中韩之间的文化互通性有着先天的和后发的优势,致使中韩两民族间在审美文化心理上也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李齐贤喜爱中国河山,结交中国挚友,体现出了在相似文化底蕴下的热烈的中国情怀。对于李齐贤来说,在中国这个熟悉的国度,敞开胸怀,便会阅知中华大地的淳朴民情,历史文化,壮美山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