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海门吟社”考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792
黎 婷

  江苏大学文学院

一、成立时间与名称由来

(一)“海门吟社”成立于1911辛亥年,由赵曽望担任社长

除镇江地方志记录可证以外,其社作总集《海门吟社初编》卷首,叶玉森所作序一也可为证,“曼珠不綱,極于辛亥。某日,謁同里趙枚叟先生于百尺梧桐閣。枚叟愀然,詔予,謂此變風變雅時也,盍為詩盍鳩合一社,使眾為詩所為己任……”[1]265另外,总集的第一集中,标明的日期亦为“宣統辛亥七月課”。《镇江文史资料》中所收录的丁志安先生撰写的《七十年来镇江吟社漫谈》一文中也有记录:“于辛亥(1911)夏日,筹立镇江海门吟社,社员三十余人,推选赵芍亭先生曽望为社长。”[2]58

(二)“海门吟社”所选“海门”二字应有两个寓意

其一是取自地方对镇江一带山水之境的旧称。其二是社团成立时为宣统末年,时局纷乱,似海浪纷涌,有风雨飘摇之意;而海潮络绎,也有未艾不绝之意。

  其一例证,“海门”一词为河流入海口之意,刘文淇《扬州水道记》中曾有考证,宁镇山脉一带的崖口间曾是古海口。《世说新语》中也写道:“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3]镇江的地方志中,也有“海门”的称呼,如《金山志》中:“焦山海門皆歷歷可覩者是也。”[4]历代文人诗赋作品中也有诸多例证,例如徐铉的诗作《登甘露寺北望》中“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二句。《海门吟社初编》卷首叶玉森序中云:“間嘗汎扁舟,陟獅巖之巓,俛瞰海門波譎而雲詭,固天然之詩境也。”[5]265所以“海门”取自地方旧称。

  其二例证,仍是社作总集卷首叶玉森序中所言:“枚叟亟駕舟歸,中途遘風雨,風浪及髯,幾殆,而吾海門吟社於是乎立。”及“……陟獅巖,覽海門潮之駱驛而聯翩,用覘吾社之未艾焉……”既有时局动乱之寓意,亦有对吟社发展的希冀。

二、吟社成员

《海门吟社初编》在叶玉森与吴清庠的序作及勘误表后,录有《海门吟社同人姓氏》[1]271-272一篇,列有与社成员的籍贯及名号。所列成员共有三十六人,其中丹徒二十人,江宁三人,当涂、仪征、丹阳、苏州、青浦、北通州、华亭、桐城、含山、广东、扬州、昆山各一人,尚有一人“成园”籍贯、名号不详。集作所列同人姓氏表中,未列赵曽望,而上提丁志安先生的文章中有列:“赵曽望(1847-1913),字芍亭,丹徒人……”[2]58因此,“海门吟社”主要是由丹徒籍成员建立和组织的,兼有部分的外省县籍成员,属于镇江地区的地方性社团。

  但是《海门吟社初编》所编录的六次集会的诗词并不完整,第二集是从底稿录出的,所以中间有很多诗词是佚名的。并且第三集“作者本鲜,卷有遗失”,所以“均从阙如”。因而,包括赵曽望在内的已知吟社成员三十七人并不包含所有社团成员,有部分成员的名号及诗作已经遗失了,就目前的文献资料而言,尚无可考。

三、社作总集《海门吟社初编》

(一)编撰

文献有记载的“海门吟社”的集会是六次,每次集会并非全是大家齐聚一堂,依据题目当场交卷,也可各自回家写成,由赵光荣一一索稿收集。赵光荣与于树深谋编历次集会的作品合成一卷,其中第三集的文卷已经遗失,所剩集作由赵光荣一次性编成一卷。

  镇江市图书馆现藏有《海门吟社初编》1916年6月排印本,江宁张金鉴篆扉页,由赵光荣撰辑,叶玉森、吴清庠作序。南江涛主编的《清末民国旧体诗词文献汇编》第九册所也收录了该集,虽然其新定名为《海门吟社初编六集》,但实际上收录的只有五次集会的作品。

(二)集会时间与题目

第一集1911年7月课,诗题有《水灾叹》《镇江西门竹枝词》,词题有《吊史阁部墓》调为《贺新凉》。第二集1911年8月课,诗题有《哀韩储》《凌云亭秋望》《别峰庵晚眺》,词题有《舟泊枫桥游重建寒山寺怀张懿孙》调为《安公子》,《莫愁湖残荷》调为《惜红衣》。第三集1911年9月课,原集亡佚,叶玉森《中泠诗钞》中有保留的一题《印度故宫词》。第四集1915年10月课,诗题有《金山观东坡玉带》《拟左太冲招隐二首》《猩猩》《无花果》,无词题。第五集1915年11月课,诗题有《石龙歌》《岁暮感述》《煤球》《冬闺词》,词题有《冬闺四阕》调为《浣溪纱》。第六集1916年2月课,诗题有《滇池神马歌》《赋得何处生春草》《唐花》《春灯词》《清宫小乐府》。

四、是否变更社名

上述丁志安先生一文中曾提出,“海门吟社”有《海门吟社第九课》石印本,年月不详,由戟髯主社。[2]61-62文中所列作者与《海门吟社同人姓氏》成员大多重合,只有“李仲玉”、“王益三”、“徐也园”三人名号或为新增成员,或为初编遗漏的成员。

  文中所提到的“戟髯”并未留有其他信息,据从旁考证,宁镇一带该时期交游、结社且名号的可考的是“王戟髯”(1871-1952),名树荣,字仁山,系“西亭谜社”的主事成员之一。王戟髯是浙江湖州人,曾旅居苏州,与程瞻庐(江苏苏州人)、朱枫隐(江苏苏州人)、汪叔良(江苏镇江人)等有诸多交游。有文《西亭射虎余韵》(上海《红玫瑰》期刊1928年第4卷第22期)、《西亭射虎记》(上海《红玫瑰》期刊1929年第5卷第4期)。但其主要活跃于谜社,多发表谜话谜作,所以此“戟髯”是否确为丁志安先生所提第九课的主社者,今还不能妄下论断。

  丁志安先生指出有《观复吟社诗钟第七课》、《观复吟社诗钟第八课》,前者为戟髯主社,均年月不详。由于“海门吟社”独缺七、八两课,而“观复吟社”独有七、八两课,且主社者有一名号相同,因此丁志安先生提出两社有“实为一社”的可能性。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本文以为“海门吟社”未有更名之事,二者并非一社。理由如下:

  两次主社的“戟髯”之名是否为同一个人还有待考证,在《海门吟社同人姓氏表》未有出现“戟髯”一号,说明其应该是后入社成员(不排除成员有别号的可能性)。

  “海门吟社”第九次集会时成员与之前相比变动不大,题目的风格也未有突变,只是形式稍有更改,赵光荣、叶玉森、吴清庠等人亦在作者之列。上面也说到“海门吟社”名称的由来,是与其地名相关,因此社名变更为“观复吟社”的缘由难寻,也令人费解。若“海门吟社”变更为“观复吟社”,又改回“海门吟社”,在“观复吟社”两课或《海门吟社第九课》石印本中应会有说明,但却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记载。因此认为,“海门吟社”与“观复吟社”实为两社。希望能有幸查阅更多的保留文献,进一步了解“海门吟社”中间遗失的集作,明确其结束的时间,或确定是否有更名复兴、改课诗钟的情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