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汉英爱情诗歌意象的审美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6100
张玉翠 张明浦 陈宁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终极语言艺术形式,是语言的审美运用。它利用语言的意符(如声音)和所指的(作为意象),以产生一种超越单纯语言本身的意义。意象是诗歌的一个核心元素,它对反映诗歌的灵魂和精神至关重要。由于诗的语言的多义性及诗美的多重模糊性和不稳定性,诗歌的意象式阐释变幻莫测,它不仅是传达诗意内容的工具,还是传达诗人所要言说的东西的唯一的工具。因而,对诗歌中意象进行分析成为诗歌鉴赏和翻译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汉英诗歌中爱情诗占着重要的地位。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无不在诗歌中有所表达。本文对汉英爱情诗歌(本文选取汉诗为古诗)意象进行比较,旨在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而从中西美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二、意象的诗歌阐释

(一)意象的定义

“意象”一词源于中国诗学理论,它是中国诗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名词。作为文论术语,最早由刘勰提出,指文章创作过程中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汇。之后,“意象”这一范畴在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其内涵多有变化,但中心思想没变,即“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交契,情与景的融汇,主体与客体的和谐。西方文论有相似的概念——image。意象派诗人庞德最早用“image”一词来指代意象。他将意象定义为“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正是这样一个‘复合物’的呈现同时给予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那种从时间局限和空间局限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感觉,那种当我们在阅读伟大的艺术作品时经历到的突然成长的感觉。”[1]。这一定义明显偏重于意象的心理学特性。T.s.艾略特认为“image”是情感和物之间的“客观关联”,他说:“表情达意的唯一的艺术公式,就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景,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观经验的外在。[2]

  尽管视角有异,重点不同,中西方诗学都认为意象是诗歌的核心,是作者主观感情和外部物象结合的结果。诗歌意象是“意”的集合,它以客观事物和事件为表象,情感和思想作为其内在内容。也就是说,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通过描写客观对象和场面来表达情感。

(二)意象的功能

1.表达功能

  作为诗歌的精神和灵魂,意象是诗歌传达的物质媒介思想和感情。通过描绘具体的客观事物,诗歌描述和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和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诗人的感情被物化。诗歌意象呈现给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图片或图像,这种物化、抽象化的情感,其审美感知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中国古代诗学认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诗人内心情志的表达往往须“假象尽辞”,即借助于感性具体的外在物化形式以表达。

  2.象征功能

  尽管诗性语言力求产生新颖的、奇异的印象,但每种语言,在其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会形成特有的稳定性。诗歌意象是诗人审美情趣的个体创造,当创建的意象被接受并逐渐被固定,通过语义系统进民族文化系统中,就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此意象则具有了复现传承性。因而意象既是个体感情的物化媒介,也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月”象征家庭团圆,因而会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冰雪”则象征着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英美文化中,lion象征勇气和力量,willow则跟悲伤紧紧联系在一起。

  3.美学功能

  在《诗的原理》中,爱伦·坡说,美是一种永远在我们掌握之外的真实,我们无从将其固定。美的秘密通常秘藏在自然中,色彩、声音、意象和事物彼此参化,呈现神秘的关联和呼应,只向诗人之眼显露。诗人通过音乐化的语言,在精确的意象间建立关联,触发事物之间的通感,从而客观描述和表达的情感完美和谐,给读者带来美学上的启蒙和享受。[3]

  在提出“意象”概念时,中国诗学还提出“象外象”、“味外旨”及“境生像外”。这是一种含蓄的美学追求,它具有一定的玄思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意象,诗歌给读者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就像绘画中的留白,能将读者带入一种更高的也更虚浑的审美境界。

三、汉英爱情诗歌意象的审美比较

(一)意象的物象选择

意象的选择过程融合了诗人审美直觉和体验。诗人依自己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对物象进行筛选,然后渗入思想感情,构成意象。物象和意象不存在独一无二的对应关系。诗人的情感特质、主观心境等个体差异投射到物象上,出现在诗中意象就有意趣上的不同;同一感情也可借助不同物象表达。正因为这种组合的无限丰富性,赋予作品独特的风格。也因为如此,爱情中的种种情绪和情感才可以在爱情诗中得到别出心裁的表达。

  在物象的选择上,汉英爱情诗都有融合自然的传统,以自然界的景、物为载体,表达对爱情事件、抒情对象的感情。以李白的五言古诗《春思》为例: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春天景物起兴,写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了征夫思妇刻骨相思的引信,别具一格,委婉动人。

  英国诗人彭斯所作的“A Red,Red Rose”是传唱至今的爱情短诗: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

  从诗意来说,热烈而理智,奔放而又深沉,让人久读不厌。由明喻开篇,第一节将爱人比成六月玫瑰和琴上乐曲,再转暗喻,第二节指自己对她的爱延续至海枯石烂;第三节心态复杂,暗指时间的流逝,爱也会有变化,让人回想起第一节中“六月玫瑰”,终有凋零之时;第四节更将复杂心态推向高潮,既需短暂分手,又承诺必将归来。

  两诗都以自然景、物为意象,如草,桑,春风,玫瑰。但?春思?中意象密度明显更大,这也是中国古典爱情诗歌的重要特色,即以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为中心,着力营构视觉盛宴。如诗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的?鹊桥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意象叠加,色彩描写感强,视觉化艺术表现方式显著。

(二)意象的展开方式

中国诗论一直强调“意随象出”、“托物寄思”和“思与境偕”,突出了客观物象对主观情志的感发、启悟和承载作用。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营构就一直是沿着这一方向展开的,爱情诗也不例外。西方诗学则强调个体心理体验,突出意象主体性,表现为“以意造象”、“象从意出”。

  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意象,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月光朗照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与哲理的画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全诗意境浓郁,情景交融,景随情移,由物象感发而滋生的心境便形成了意象的有机性应和,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主客观统一的整体思维。

  西方诗学中的image一词与imagination(主观想象)紧密相关,“意象”主要是主观的产物。诗人通过主体的想象逻辑,寻求心志的具象表达,导向对客观物象的超越。相对中国诗学中注重“象”的客观、具体、真实,主体意象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内涵的不确定性与丰富性,具体表现为诗人凭借想象创造出客观世界中没有的意象,或以客观物象为基础,经过主观想象,形成新的物象。如邓恩的“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诗中使用了诸如trepidation of the spheres(天体的震动)和moving of the earth(地球的震动)这样充满玄学色彩的意象,来暗示,世俗恋人的离别就像这种地震,引起恋人的恐慌、悲伤与不安。而他和他所爱的人之间的分别像天震,是神秘而和谐的,与世俗恋人的爱有很大的差别。意象的选择带有明显的主观想象。他还把相恋的情人比作圆规的两只脚,这种奇思异想貌似生硬乏情,却有着清晰的逻辑思考。诗中的感情是通过分析、理性的思维、缜密的推理来表达的,全诗深沉而严肃,充满主关奇思构想。以情感诉求为目的,诗意想象转变为意象客体呈现。跟中国古典诗歌以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意象展开方式有很大区别。

(三)意象的审美理想

中国传统诗学认为,明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4]意境的生成依靠意象,但又不是诸意象的累加之和,而是诸意象的浑融,是个有机的整体,即:意象是诗人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个别融合,意境则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基础,由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审美理想境界才是诗歌的目的。[4]以张泌《寄人》为例: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首诗题为《寄人》,即以诗代柬,以诗来表达诗人心里想说的话。中国古典诗歌历来不重分析陈述,只重直觉体验。诗人往往通过呈现种种意象来传达的一种气氛,表达一种感觉,一种思绪,但又说不清确切的内涵。这首是也是如此。诗的首句从梦境落笔,描写曲阑小廊依然宁静安谧,表明思忆之深;后两句梦醒时分唯见月色融融,照着满地落花。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想感情。全诗曲折委婉,含蓄蕴藉。尽管表达的是对情人无尽的思念,但全诗始终未出现情人的形象。诗人用典型的意象,融情入景,却使人感受到了忧伤的意境。

  相比之下,西方诗学更注重抒情主体心理体验,不注重意象之间构成的整体性蕴含,也不强调追求意象组合之外的象外之境。尽管意象派诗人,如庞德,积极采纳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经验,但中国古典诗歌中浑然统一的意象创作方法却被西化了,他们要么将意象作冷静的理性化的剥离,就是只作象的叠加而不重意的整体蕴含。如庞德的“A Girl”采用了意象叠加的方式,将“树”“青苔”、“紫罗兰”的意象叠加,这种晦涩、譬喻性意象艺术带有明显的主体性意象特点。[5]这种跳跃性的、割裂式的意象叠加与中国诗学中“意随象生”的感物传统有本质的区别。

四、结语

在中西方诗学范畴中,意象均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两者有共通之处,如中西审美意象都是情与景、形式与情感的有机交融,都具有虚幻性的性质。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意象观主张“意”与“象”的应合,主客体和谐一致,而西方意象观则强调审美意象的主体性。差异根源于中西方文化观物、感物的方式的差异:受道家的思想影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为“物我一元”、“天人合一”,观感物的方式是“以物观物”;西方文化中的“心物二元”的哲学体系强调物我的分离与对立,决定了 “以我观物”的观感物的方式,从自我出发去解释非我的世界。[6]因而意象观存在主体化倾向及表达方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