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徐州博物馆信息可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6284
沈伟 何靖

  摘 要:徐州博物馆面临严峻的信息交互滞后现状,当下数字博物馆建设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可视化功能,多角度地提高人们对于信息的感知能力。本文先通过对徐州博物馆信息可视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再根据信息可视化技术常应用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现状,针对徐州博物馆信息的可视化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徐州博物馆能够借助可视化技术进行多元化的藏品展示。

  关键词:徐州博物馆 信息可视化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徐州两汉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10320077Y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信息搜集、储存与管理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信息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子显示屏以其多变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呈现形式博得大众青睐。“信息可视化”一词最早是在1989年乔治·罗伯逊等人的《用于交互性用户界面的认知协处理器》一文中出现,他们认为,“信息可视化是指使用计算机支撑的、交互性的、抽象数据的信息转变为人眼可视化的信息,让用户以直观、交互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快速识别和浏览,从而发现数据中隐藏的关系、特征和规律。”①可视化概念一经提出,信息可视化技术接踵而来。可视化技术“通过图形化的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出信息的内在规律,使人们能够看到隐含的东西,是人们理解复杂现象,诠释复杂数据的重要手段。”②显然,在追求快餐消费的文化视角下,传统的密密麻麻的信息排列方式已经很难以更高的概率吸引大众文化消费者。就其呈现形式而言,与传统信息的呈现形式相比,受众会有选择性地摒弃那些形式单一,而选用那些由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综合性多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受众的选择导向性,使得单一性的文字表述被直观形象、简单明了的视觉元素符号所替代成为了一种趋势。

  二、博物馆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博物馆主要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的信息储存综合场所,具备资源丰富,文物众多,价值昂贵等综合属性特征,其展示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以优质的、打破常规的形式向受众宣传推广,做到文物价值最大化。当下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可视化的三大支柱功能”③,多角度地提高人们对于数据的认知能力。

  (一)图形的功力

  藏品展现的现代化与互动化。将图像虚拟技术用于残损文物的复原,通过现代化的图形处理技术再现文物原貌;同时,也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文物出土环境以及当文物由于巡展而暂时搬离原位时,可以在原位放上虚拟文物以供展览;利用多媒体放映机再现文物制作的工艺影像,使文物展示与来源知识相联系,便于受众解读;采用图形叠合技术,将现有遗址、遗迹与原貌相叠合,展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

  (二)联想的潜力

  模拟历史场景的再现化与真实化。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获得一些资料,但仅仅是一种静止的现象。而通过亲手复制某一标本,能使静态变为动态,重现当时制作时的必要操作和工序,便于找到并理解原始操作和加工工序。由于不可能回到远古时期去观察古人如何生活,实际操作成本高周期长,虚拟可视化技术就为模拟考古提供了契机。现代化可视化技术可以通过数据采集、数据三维模型、渲染图形图像、交互应用等步骤,以联想到真实的考古场景中去。通过数字化数据采集技术,获取遗物或遗迹数字化数据信息,录入考古数据库后通过计算机后期处理,可以对考古发掘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面地再现。

  (三)感知的功能

  馆藏资源的信息化和交互化。对馆藏资源进行归类整理,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资源数字化,建立大储量数据库和模拟展厅,各个博物馆之间可以互相感知数据,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展示形式和展览内容,优化主题特色,实现交互式的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也就是目前兴起的,以信息網络为基础的“无墙博物馆”。

  三、徐州博物馆信息可视化应用现状

  徐州博物馆采用的多为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展览形式,例如系统陈列,复原陈列,聚集陈列、重点陈列等。这些传统的实体展示无一不是以“物”为中心从而使人被动的接受信息传递。由此可见,博物馆所广泛面临的严峻现状就是信息的传递和呈现过于单一,与大众的交互性较差,缺乏受众参与,只能引起参观者的被动式注意,更难以全面地展现藏品的内涵和价值,难以吸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观众。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徐州博物馆的可视化应用可分为地理空间可视化与藏品展示可视化。

  地理空间可视化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从表现内容上来分,有地图、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它们反映了空间实体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在徐州博物馆内,一楼大厅东侧并排摆放了三台立式智能查询一体机,其中1号智能触摸屏囊括了整个徐州的娱乐出行、旅游景区、住宿美食购物、咨询服务等六大类指南,参观者可根据所需进行有目的地查询和检索。2号与3号显示器内容显示一致,简要地介绍了博物馆的场馆结构、展示内容、近期的特展主题以及时间、地点和主办单位。

  藏品展示可视化应用。藏品展示引入体积的概念,在电子屏上再现三维立体藏品,搭建立体结构模型,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与说明藏品。它能够提供复杂模型的全部视图,浏览者能看清复杂模型的各部分的结构、功用与工艺。在徐州博物馆内,一楼金戈铁马展厅西侧,配备了一台触摸显示屏,它包括操作台和显示器,主要对中国古代兵器进行了分类讲解,包括投射武器、长兵器、短兵器、防护具、进攻防御性武器、软兵器八大板块的内容详解。北侧配有一台室内投影仪,自动循环播放某场战争的讲述。博物馆内可视化的表现形式还包括两场战争示意图(晋楚彭城之战、楚汉彭城大战)以及一张疆域示意图(楚国、彭城国疆域图)。二楼汉玉天工展厅西侧同样放置了可供查询的有关于精品玉器鉴赏的触摸屏。共有24样玉器精品可供鉴赏并提供了三维立体的数字化实物展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自由缩放地观看展品。同时在西侧入口墙面上展示了徐州汉玉出土主要墓葬分布图,各墓葬都配有一块小型电子显示屏,在该相应出土的墓葬区域滚动播放出土物品,一目了然。

  四、徐州博物馆信息可视化:问题与对策

  (一)徐州博物馆信息可视化的问题

  1.视觉信息传达力弱

  徐州博物馆只是专业的文物展示场所,不具备专业化的图形设计能力,图形设计的信息表达能力缺失。当代图形设计人员没有对信息可视化概念进行深入地了解,其所设计的图形不能准确引导用户进行一目了然的参观活动。譬如在徐州博物馆常见的文物展示牌上,通常只能见到千篇一律的文物图像,而介绍文物的结构图、特征图、细节图等却极为少见。又如,场馆结构图,大多场馆地图只考虑到绘制的风格与美观性,却没有考虑到地图导向的实用性。

  2.缺乏新媒体展示效果

  徐州博物馆设备比较老旧,无法对考古发掘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面地再现,历史知识与文物之间的联想关系被呈现媒介所隔离。譬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将图像技术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以动画的形式将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情不自禁的让参观者产生历史联想。此外,在数字馆中还有“攻城”的体感小游戏,让参观者通过在大屏幕前实际地来回跑动躲避袭来的炮弹,一方面让参观者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身临其境其历史文化意义。

  3.博物馆数据库建设落后

  在徐州博物馆内只能参观馆内展品,无法感知其他博物馆的同类型展品。徐州博物馆数据库比较孤立,无法感知其他博物馆信息数据。譬如同为汉文化代表的西安博物院,用户在徐州博物馆内参观汉俑时就无法将其与西安的汉俑进行同类型比对。此外,徐州博物馆数据库中的数据量需要进行大量补充,系统所体现的数据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欠缺,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测试和修正。

  (二)徐州博物馆信息可视化的对策

  1.提高博物馆图形的设计表达要求

  图形设计和设计表达是基于整个可视化设计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基础部分。优秀的设计能带给人们美感的享受,而好的设计表达则需要用好的图形向人们表达清晰、明了的创作意图。“表达是设计的根本”④徐州博物馆在考察设计师的专业素养时,应根据自身需要综合考察其是否具备用户体验、交互、功能分区、空间组织等专业设计知识。

  2.促进历史知识与文物展示的有机结合

  “搭建高质量的展陈成为了博物馆事业的一项重要课题”⑤,当下,徐州博物馆对信息可视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缺少高科技情景式呈现技术。要迅速改变技术落后局面,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当下,体感技术、VR技术已经成熟普及,要创新智慧型展陈,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3.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化机制

  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應当建立一个涉及彼此展品信息的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参观者在场馆内随时都能获得有效信息。一是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所有参观者都能充分了解如何去获得相关藏品信息;二是不同博物馆之间应定期交换与更新展品信息,实现最新藏品成果共享;三是建立有效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制定针对措施,防止黑客病毒信息。

  五、结语

  随着信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博物馆已经步入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将实物展示信息同虚拟空间信息有机整合,实现馆藏信息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参观方式自主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徐州博物馆信息可视化建设工作需要跟上时代的科技浪潮。数字化的展览方式备受关注,如何在徐州博物馆的展品展示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的实际操作。

  注释

  ① 黄辉.新闻传播学 理论、方法与实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23.

  ② 郑志明.银行业信息化丛书 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84.

  ③ 林夏.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R].2006年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学术报告,2006:2.

  ④ 杨潇雨.室外环境景观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9.

  ⑤ 湖北省博物馆协会,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博协高校博物馆专委会主编.让可移动文物活起来[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