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隐喻映射角度下英语动物名转动词及其汉译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6208
严榈琴 周绵绵

  摘 要:本文基于隐喻映射理论,借助权威语料,研究了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及其汉译。通过分析隐喻映射的过程,可以知道始源域的部分特征如行为、天性、能力等映射到了目标域里,这些部分特征的映射为英语动物名词汉译提供了参考依据。做该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名词名转动产生的意义,同时能为翻译这些动用后的名词给予启示。

  关键词:隐喻映射 名转动 英语动物名词汉译

  一、引言

  在英语中名词使用频率高于动词,汉语则相反。为防止汉译后的句子生硬以及过于欧化,通常用词类转换来做变通,而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是最为普遍的(刘季春,2016)。这样既不违背原句的意思,又符合译文语言的规范。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及其汉译。众所周知,动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老鼠、狗、鸟等,它们形象纷繁,性情又千差万别。英语动物名词转换为动词,有的取“形似”,有的取“神似”,有的“形神兼具”,形象逼真,含义丰富多彩,幽默多趣。因此,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及其汉译过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

  二、相关研究

  (一)隐喻映射的研究

  隐喻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是通过映射而得以实现的(张松松,2016)。严世清(2000)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指出,隐喻不单是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还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Song Meiying(2009)从跨语言、跨文化角度指出,因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人们对一些动物词汇的汉英隐喻认知文化也是不同的。隐喻涉及两个不同语义领域,即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互动。王文斌和林波(2003)认为,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是由人们的心理及对事物的认知所联系在一起的。

  (二)名转动词的研究

  名转动词使用的现象在英语中十分常见。胡波(2011)从语义句法界面研究了名词转动词的现象。Xie Zhenzhen(2011)则对比英汉动物名词动用。高蕾(2012:12)则以英语动物名词为个案研究对象解析名词动用,搜集到英语动物名词共248个,其中有84个可以用作动词,发现:“表示类属的动物名词动用的可能性较大,且啮齿类、低等动物、食肉动物、家禽类和鸟类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最高。”

  (三)英语动物名词汉译的研究

  陈莉莉(1998)研究了动物名词的转义用法及翻译。郭庭军和贾德江(2009)研究了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翻译策略。史亚辉(2015)则在语料库的基础上研究了英译汉名转动的现象。

  综上所述,对于隐喻映射理论这一方面已经发展相对成熟了。至于名转动词,几位学者从句法、语用、英汉名词动用对比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没有对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作集中分析。而采用该理论来分析英语动物名词转动词及其汉译的研究则更是少见。所以建立在隐喻映射理论的基础上,作此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可为动物名词翻译提供借鉴。

  三、研究内容

  本节将会阐明英语动物名词转动词产生的原因和隐喻映射机制下英语动物名词转动词的汉译,所有例句均摘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2009)。

  (一)英语动物名词转动词产生的原因

  并非所有的英语动物名词都可用作动词,名转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遵循语言经济原则,填补动词空缺

  人们在互相交流时,通常会使用最少的语言让他人理解自己,即表达自我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以更简明、扼要的词,来传递相同的信息。英语动物名词转动词就是遵循了语言经济原则。“众所周知,名动转用是英语一种活跃的构词法”(高芳、徐盛桓,2000a:7)。因为在英语中,动词的数量比名词的数量要少,“英语名词占总量的73.6%,而动词只占8.6%”(刘正光,2000:335)。有时可能会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动词与语境相匹配。若想确切表达原句意思,则可以用名转动的方式来填补动词空缺。

  例:(1)The procession snaked its way through narrow streets.

  队伍沿着狭窄的街道曲折穿行。

  众所周知,蛇在地上游走时,身形是弯弯扭扭的,将“snake(蛇)”动词化为“snake(曲折前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队伍行进的样子。如果“snake”这个词无法用作动词,句子就会变成“The procession walked through narrow streets looking like a snake.”,显得冗长啰唆。例句(1)表达同样的概念时则以更经济、生动的语言,传递出了完整、明确的信息。

  2.满足修辞需要

  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更生动、简明和幽默。有时动物名词转动词是为了满足语言使用者修辞的需要,由此满足语用目的和语用效果。

  例:(2) She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someone was dogging her steps.

  她感觉有人在尾随她。

  例句中,将“dog(狗)”作动词化为“dog(跟踪)”,不仅显现了它原本的形象,也显现了特定的动作。英语中“follow”也含“跟随”之意,例句(2)也可表达为“She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someone was following her.”。但是两个动词,“dog(跟踪)”和“follow(跟随)”显现的感觉是不同的。前者运用隐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某人像狗一样鬼鬼祟祟地跟踪她。而后者虽传达了相同的含义,却完全没有修辞效果,语言则显得平淡无奇。

  3.契合名词与动词之间的紧密关系

  沈園(2007:141)指出“英语名转动词和名词的意义之间存在一种清晰的联系”。基于名词和动词之间的亲密关系,使转换变得可能。在英语中,名词通常指代人或事,用来做主语或动词的宾语,而动词通常指代某种行为或状态,充当句子的谓语。一件事物的构成离不开动作,事物和动作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原名词会衍生出动化词的词义,同时在动化词中滞留着部分的名词义”(高芳、徐盛桓,2000b:13)。

  例:(3)I had a whole box of chocolates and pigged the lot!

  我把一整盒巧克力吃了个精光。

  拿“pig(猪)”为例。猪这种动物体格肥胖、好吃懒动。因为猪胃口很大,能一直不停地进食,依据猪的这种特点,延伸出“pig(大吃特吃)”的含义,所以为了表达句意,“pig”可以转换为动词。简言之,被包含在原名词里面动作语义是用作动词后该词的语义基础。

  (二)隐喻映射机制下英语动物名词转动词的汉译

  隐喻映射是人类认知的中心(Fauconnier,1997)。隐喻映射机制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后者映射出了前者的部分特征。两域之间的关系就是隐喻映射。将其运用于英语动物名词转动词中,表现为动物原名词在始源域,动用后的动物名词在目标域,相映射的部分就在于人们对该动物的认知与理解。

  1.关于独特特征隐喻映射的汉译

  每种动物都有其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为熟人知。研究发现,那些可以用作动词的英语动物名词,与其突出的特征有明显的关联,比如说行为、天性、体形、感觉。通过隐喻映射得出名词动用的翻译,人们就容易与动物本身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得名词动用变得形象生动。多数时候动用后的名词可译为“像……一样”,但汉语中为精简表达,通常省略动物原名词,根据其行为或习性等再作汉译,将贫乏的语言优美化。下面将结合例子,从四个角度分析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的汉译。

  (1)行为映射出的汉译

  动物的行为是影响汉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ape(猿—模仿)、beetle(甲虫—快速移动)、crane(鹤—探着身子看)、dog(狗—尾随)、duck(鸭—躲避)、hare(野兔—飞跑)、parrot(鹦鹉—鹦鹉学舌)、pig(猪—大吃特吃)、snake(蛇—曲折前行)、squirrel(松鼠—储存)、worm(蠕虫—曲折行进)。

  例:(1)She had money squirreled away in various bank accounts.

  她把钱储存在几个不同的银行账户上。

  例句中,若将“squirrel”翻译成“松鼠”显然不符合语法和语境。要想表达原句的意思,就需要与松鼠本身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松鼠们一到秋天,就逐渐忙碌起来收集松果,然后把食物藏在安全的地方。在冬天,它们就会把藏好的粮食挖出来食用。储藏食物是松鼠的典型行为,因此,例句(1)就将“squirrel”译为“储存”,准确表现出了在银行存钱的行为。

  (2)天性映射出的汉译

  Chicken(鸡—临阵退缩)、fox(狐狸—迷惑)、quail(鹌鹑—畏缩)、rat(老鼠—背叛)、weasel(黄鼠狼—逃避)这些动物名词名转动的汉译结果与它们的天性相关。

  例:(2)The government is accused of ratting on its promises to the unemployed.

  政府被指责对失业者背信弃义。

  该例句中由“is accused of(被控告、被指责)”得出后半句想要表达的是贬义的一面,要想推断此句中“rat”的意思,得与老鼠的天性联系起来。众所周知,老鼠天性狡猾,通常藏匿于白天,半夜再跑出来觅食。作为杂食性动物并喜兴磨牙,人们储藏的食物及材料,无一不遭到损坏。它们用牙齿破坏人们的东西然后溜之大吉,但是所留下的残渣碎屑却出卖了它们。所以当“rat”译作动词时,通过隐喻隐射,得出“食言、背弃做某事的诺言”之意。

  (3)体形映射出的汉译

  一些动物名词译作动词与它们突出的体形相关。有bear(熊—承受)、cow(奶牛—恐吓)、hog(猪—独占)。

  例:(3)The pain was almost more than he could bear.

  这种痛苦几乎使他无法忍受。

  熊的体形庞大,有着十分强壮的四肢,用作动词时,人们会把它大而重的体形联系在一起。有着巨大的身形,好似能承担巨大的压力,因而将“bear”翻译为“忍受”之意。

  (4)感受映射出的汉译

  不同的动物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grouse(松鸡—抱怨)、louse(虱子—搞砸)、swan(天鹅—悠游)这些动物名词因其情感映射而译作动词。譬如“swan”的汉译:

  (4)They have gone swanning off to Paris for the weekend.

  他们周末到巴黎潇洒去了。

  天鹅身着洁白的羽毛,在水中游行时仪态端庄,给人以悠闲又优雅之感。依照语境可得,周末是人们放松的时间,他们就到巴黎游玩、享乐去了。所以“swan”用作动词时,可译作“悠然闲逛”。

  2.关于能力上隐喻映射的汉译

  英语动物名词的汉译体现了它们能力上的隐喻映射,例如:狩猎、繁衍后代。这些动物有ferret(雪貂)、foal(驹子)、lamb(羔羊),动用后可译为“搜寻、产……”

  例:(5)She opened the drawer and ferreted around for her keys.

  她打开抽屉,翻找她的钥匙。

  雪貂這种动物身体细长,又极具侵略性,擅长猎兔、捕鼠。例句中根据雪貂这种动物的能力特点,将“ferret”译作动词,有“搜寻、翻找”之意。

  3. 关于被捕猎对象隐喻映射的汉译

  Rabbit(兔)、fish(鱼)等一些动物很小,非常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因此,这些英语动物名词汉译成动词后,就成了被捕的对象。动用后可译为“捕、猎、捉……”

  例:(6)You can fish for trout in this stream.

  你可以在这条小溪钓鳟鱼。

  鱼的繁殖能力强,通常是一大群结伴而行,易于捕捉,译作动词后,映射出“钓鱼、捕鱼”的意思。

  四、结语

  本文从隐喻映射角度,以英语动物名词为个例研究其动用汉译,得出英语动物名词动用汉译与人类对其的认知密不可分。与动物共存如此之久,人类与动物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汉译通常是基于人们对动物的习性、特征、行为、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认知得出的。将英语动物名词译为动词,不仅显现了原动物本身的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与该动物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类的各种行为,满足语言表达的需求。在翻译实践中,决不能依据动物名词逐字硬译,要想译文通顺流畅,就需善用词类转换,观察动物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发现英语动物名词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Honby,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3] Song Meiying.Cognitive Analysis of Chinese-English Metaphors of Animal and Human Body Part Words[J].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2009(2):57-59.

  [4] Xie Zhenzhen.On Denominalization of Animal Nouns into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D].Shanghai: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11.

  [5] 陈莉莉.英语中动物名词的转义用法及翻译[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2): 72-76.

  [6]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0a(2): 7-14.

  [7]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b(4):13-16.

  [8] 高蕾.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义分析和理解[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 12-17.

  [9] 郭庭军,贾德江.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认知理据及翻译策略[J].云梦学刊,2009(4): 139-142.

  [10] 胡波.英語名转动词的词汇语义—句法界面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3): 350-479.

  [11] 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6.

  [12] 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5):335-339.

  [13] 沈园.句法—语义界面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14] 史亚辉.常见题材中英译汉名转动现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36-40.

  [15] 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2003(4):9-16.

  [16] 严世清.隐喻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2000.张松松.关于隐喻理论最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90-14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