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中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6231
秦永丽

  摘 要:《龙子》是由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直接描写中国人抵抗日军侵略,生动而感人的故事。赛珍珠在小说中通过讲述农民林郯一家在日军侵华时期的生存遭遇。他们在国家濒于危难之际,依然坚守土地,从思想和行动上进行蜕变,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抒写了中国农民特有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赛珍珠 《龙子》 家国情怀 文化生态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资助项目阶段成果(2016SJB740020);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17SZJB014);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高水平科研培育项目(WGYGSP1604 (YB))

  赛珍珠的抗战小说《龙子》是一部“针对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灾难”而创作的小说,主要讲述了1937年至1941年间南京近郊农民林郯一家在日军侵占南京和自己村庄后的悲惨遭遇,继而奋起抗日的故事。郭英剑、郝素玲(2005)认为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扛鼎之作,忠实记录了日军在华的种种残暴行径,真切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的英雄壮举[1]。然而《龙子》又不仅仅是一部极力表现中国民众英勇抗日壮举的文学作品,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还极力渲染了农民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和家庭观念。在赛珍珠看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不仅是他们的基本生存资料和主要生活来源,更是持久的情感纽带和强大的精神依托。”[2] 赛珍珠把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龙子》中的土地是林郯等农民逐渐摆脱愚昧无知状态,放弃对日本侵略者一味忍让而逐渐唤醒民族意识的内动力。可以说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催生了中国农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下扛起抗日大旗。这就是中国农民原生态的朴素家国情怀。

  二、“乡土观念”唤醒的国家民族意识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加之封建生产方式长期存在,土地在人们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3] 赛珍珠基于自己在中国农村生活的见闻,带着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龙子》中揭示了农民与土地的紧密关系,表达了中国农民强烈的“乡土观念”。正是这种强烈的乡土观念唤醒了农民的国家民族意识,使中国民众走上了抗日道路。

  (一)土地是中国农民生存之根本

  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思想决定了中国农民的本分就是祖祖孙孙依附于土地,守着土地,耕种土地。《龙子》中的林郯一家耕种着从祖辈传下来土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生活富足,家人和睦,土地肥沃。林郯对生活很满意,“他再没什么希求的了,他一切都有了。”[4] 8他认为世界的中心就是林村,自己的本分就是守着土地,养活一家老小。即使卖布小贩带来要打仗的消息,林郯都觉得无关紧要,北方远着哩。哪怕是他们得知女婿的铺子因为卖日货被爱国青年烧毁,林家人都觉得城里发生的一切对他们太遥远了。他们只关心自己辛勤耕耘的土地,因为土地给他们粮食,给他们所必须的一切。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所拥有的这片土地总归是属于他们的,也将一直哺育他们。林家人对土地的热爱正是典型的农民文化心理的体现。对于国家,他们认为“国家说到底就是老百姓,我们就是老百姓。”[4] 47。也就是作为老百姓,只要守着脚下的土地,国家就不会完蛋。

  赛珍珠对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状态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的描写触摸到了中国农民的深层文化心理:土地不仅是他们的基本生存资料和主要的生活来源和,更是持久的情感纽带和强大的精神依托。[2]

  (二)土地情结唤醒了中国农民的爱国之心

  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使人们对土地具有深深的眷恋。当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受到威胁的时候,中国农民的国家意识就会悄然唤起。赛珍珠在《龙子》中通过对侵华战争的步步描写,揭示了在中国人土地情结触发的国家意识觉醒。

  敌人轰炸之后,林郯和小儿子进城,面对断壁残桓,满目疮夷的景象,他背弃一切教他“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古训,带着儿子奔向敌人投下炸弹起火的地方,因为他不能无视“那些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被毁,亲人死去的人们的哀号。”[4]66城里人的遭遇使他们对土地更有感情了。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开始恐慌起來,觉得”没有别的东西能抵抗得了这些外国武器了”[4]68。但是,林郯绝不会像其他人一样选择逃跑,把土地、把家拱手让给敌人。“他要留在生他养他的地方,留在自己的家里,留在自己的土地上。”[4]70这说明,外敌入侵,农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渐唤醒。

  但是,农民的小农意识、狭隘的利己主义仍然让他们对当兵的心生厌恶,拒绝向他们提供粮草支援或者挖战壕等帮助。赛珍珠这种细节刻画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军阀割据混战使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农民苛捐杂税负担沉重。两位爱国青年认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国。他们只要有吃的,有地方住就够了,根本就不管哪个来统治他们。”[4]91但林郯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热爱土地,那就是爱国,在战争期间他坚守土地、继续耕种土地就是爱国的表现。他自问道:“可是我太爱我们的国家了,都舍不得离开,我死也要死在这里,哪个人比我爱国家爱得这么深?”[4]94可见,土地情结诠释了农民的爱国之心。

  (三)土地情结让中国农民走上了守地反抗的道路

  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可转化为一种凝聚力,成为中国农民战胜困难,保卫家园的强心剂,他们对土地共同的深厚感情,使他们结成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

  在《龙子》中,赛珍珠对大敌当前,国都内迁,统治者逃跑背景下,赤手空拳的农民如何面对凶残敌人的场景进行了描述。他们曾对敌人心存幻想,希望求和维稳,但是敌人的凶残让林郯对敌人的仇恨也越来越大,他恨那些发动战争的人,逐渐萌发了团结起来铲除敌人的想法。他想到:“我们爱和平、有良心的人,......都应该拧成一股绳,让所有发动战争的人统统活不成。”[4]167林嫂提出让老二带孩子回来继续守着这块土。她说,“我们不该向鬼子让步。应该尽一切法子守住属于我们的一切。那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像赶狗尾巴上的跳蚤一样,把鬼子撵走,叫那些畜生们连停下来舔舔屁股的空子都找不着。”[4]169林郯在林嫂的鼓舞下,对守住土地抵抗敌人的决心也越来越强烈,“只要我活着,管他娘的鬼子,我就要守住这块土地。 他和我一起守住。等我死了,他和他的儿子再接着守下去,直到敌人滚出我们的国家。”[4]173林郯的这种想法道出了在抗战时期中国农民的心声和守护土地的决心,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守住土地的想法,林郯和林嫂面对敌人征占土地、规定粮食的收购价格时,忍住了采取过激行为的冲动,林郯只是低下头,眼睛盯着脚下这片肥沃的褐色土地,因为他心里清楚,只有活着才能守住所有的土地;如果死了,只能守住埋他的那么一点点地方。虽然敌人在土地上的各种搜刮让庄稼人饱受折磨,但也让老百姓的心连得更紧了,因为他们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片土地。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商量对策,林郯鼓励大家“能忍则忍,不能忍,就得找不忍的法子。不过,首先要紧的还是土地。”[4]179

  后来,林郯等农民在老二的启发下,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对抗敌人,采用游击战。土地给了农民忍受敌人坚持下去的动力,“他是因为土地才忍下了这口气,他依然忠于这块土地。”但是战争的长期持续,敌人的常年盘剥压榨使林郯等农民守地的决心动摇。这与赛珍珠的写作目的有关系,她在写此书时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她希望西方国家能够加入到中国抗战中,支援中国的抗战[5]。所以小说在结尾特意交代了林郯在二儿子的带领下听到英国和美国将加入抗战的消息时而重拾生活的希望,留下激动的泪水。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遐想。赛珍珠向人们暗示:土地是炎黄子孙得以扎根、赖以生存的根据,这也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质朴刚健、百折不挠的民族“天性”的动力之源。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观念

  赛珍珠在《龙子》中还极力表现了中国民众在英勇抗日过程中展现出来了浓厚的家庭观念。赛珍珠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凝聚力。 赛珍珠在作品开始,就描写了林郯一家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林郯和他的两个儿子在祖辈传下来的稻田里插秧,两个儿子一边干活一边亲密地说笑;最小的儿子懒洋洋地坐在牛背上,在长满青草的山脚下放牧;小女儿在屋里织布,林嫂在家里做饭,两个儿媳也各忙各的事。”[4]1以林郯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是中国千千万万家庭的代表,他们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和道德标准是维持国家稳定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点。林郯家是中国传统家族制的忠实代表。赛珍珠笔下的林郯一家的命运沉浮反映了赛珍珠的家庭观。

  首先,家庭应该成员分工明确,各具其责,男主外女主内。在林家,林郯是家里的主心骨,林嫂是贤内助,也是坚定的土地守护者和家园维护者。林嫂是赛珍珠塑造的一个伟大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勤快、能干,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哪怕随着战争的到来,林家人遭遇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林嫂还是把家里收拾的妥妥当当,林郯和林嫂两人守着被敌人洗劫一空的家。

  其次,作为农民他们不忘本,深深地热爱爱着脚下的那片土地。土地养活了林家人一家老小,那片土地是从祖辈留下来的,他们还要继续传承下去。土地不仅是他们生存下去的生活来源,更是持久的情感纽带和强大的精神依托。土地是农民一切活动组织实施的核心。

  再次,赛珍珠笔下的家庭组合中夫妻恩爱,相互扶持。《龙子》中主要刻画了两代人的夫妻形象,林郯夫妇、老二和玉儿。林郯夫妇热爱土地,开明尊重孩子,他们是传统家庭恩爱夫妻的典范。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林郯逐步逐渐让位于年轻人,因为他意识到年轻人才是希望才是主宰。这种开明做法维系了家庭的和睦和团结。比如林嫂和玉儿育儿观点不一致时,林郯劝林嫂尊重年轻人的做法。老二和玉儿有主见,敢想敢做,孝敬父母,在林郯和林嫂看来像极了年轻时候的他们。

  四、结语

  《龙子》是赛珍珠针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国农民带来的种种灾难而创作的小说,但作品没有停留在单纯描述中国人受欺凌的一面,而是基于作者在中国丰厚的經验和文化底蕴,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在中国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焕发出的中国农民的朴素的家国情怀。受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影响,中国农民以家为单位,具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在国难面前,活着守住脚下的土地就是爱国。

  赛珍珠有在安徽宿州农村生活近5年的经历,熟悉农村生活,深知土地农民是农民的命根子,生存生活的基本保障,所以她笔下的农民形象大都具有强烈的“恋土情结”,哪怕在《龙子》以抗战为主题作品里,土地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在塞珍珠朴素的认知里,她认为那些目不识丁、勤劳纯朴而又顽强的中国农民是中华民族的真正代表。长期受中国农耕文化和自给自足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民对土地具有重要依赖,土地是生存之本,更是激发中国农民奋起抗日的内动力。在《龙子》中,赛珍珠透过人道主义视角,以同情的笔触,塑造了以林郯为代表的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6],赞扬了中国农民在侵华日军暴行下仍坚守土地、抗日爱国的崇高精神,反映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根植土地、爱国爱家的朴素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徐清.赛珍珠《龙子》中的乡土中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8-85.

  [2] 张宇.从家庭主义到民族主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2-35.

  [3] 李伟.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观念的变化[J].史学月刊,2005(9):103-107.

  [4] 赛珍珠.龙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5] 陈亮.从后殖民视角看《龙子》——兼评赛珍珠的战争观[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47.

  [6] 孙宗广.人道主义旗帜下的民族主义走向——论赛珍珠《龙子》的战争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4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