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阐述了要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思想。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多元的外语教学与学习环境,积极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外语网络课程。外语网络课程的发展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学习者的网络自我效能也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自我效能的研究离不开效能量表的使用,而外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尤其是网络自我效能感量表相对较少,且有些覆盖面较小。本文对当前量表的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网络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量表等,并讨论了当前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的测题分布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二、研究背景
自我效能最早由A.Bandura(1977:191)提出,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时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信念或主体把握与感受”。网络自我效能则是自我效能和网络特定环境的结合,是个体对自己使用网络来完成某项网络任务的能力的判断。目前国外的研究者如阿莫尔等人对自我效能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在研究中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大量的效能量表,如古斯克(Guskey)的学生成就责任量表、韦伯量表等。这些量表被用来对学习者自我效能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能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个人焦虑、信息素养等密切相关。目前,国内用于测量学习者的网络自我效能的量表不多,且已有的量表也存在些不合理之处。国内对自我效能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的问卷主要是采用国外相关研究的量表来完成的,如“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情绪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等”,也有国内学者对量表的设计和制定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性研究,如姜月芬编制的“职业自我效能量表”,边玉芳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等。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研究已经开始被应用到不同领域,包括计算机的使用、外语学习等。
三、自我效能量表研究现状
(一)自我效能量表的分类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最早由德国Ralf Schwarzer教授于1981年编制完成。根据Schwarzer(1997)报告,在不同文化针对不同的人群的多次测定中,GSES一直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文版的GSES后来被学者用来对更多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研究(王才康,等,2001),发现中文版的GSES也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上的要求,且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度。
在制定国内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方面,有些国内学者也早已展开研究。边玉芳(2004)基于Bandura的“三元交互作用论”,结合三份国外量表编制了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采用了7点量表法,经过了多轮的测试和分析,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该量表中,自我效能感被分成两个方面:基本的能力感和控制感。基本能力感分为“”学习结果信念”、“目标达成感”、“自我预期”、“自我确信”等,控制感包括 “自我怀疑感”、“易受干扰感”、“不良环境感受”和“努力感”等(边玉芳,2004),其中每一个因素所含测题也分别在4至9题之间。
2.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Self-Efficacy Scale,CSES)量表的制定和使用预示着自我效能研究的领域开始进一步细化,使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所获得效能感也开始成为自我效能研究的重要方面。计算级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被应用到各个相关的领域,如商业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BCSES)的制定和应用;CSES被用来对高校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孙先洪,2013)。但是在CSES中,大量的变量设计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的操作和相关技术的使用,而计算机使用者的对自己技术的感知并没有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3.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量表
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的研究覆盖了外语学习者的各个层面,包括学习者的策略使用、学习者的个人信息以及学习者的心理因素等。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有一些针对性的量表。目前对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的测量所使用的量表来源多样化,既有采用Schwarzer编写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也有自己设计和制定的一些量表,如Horwitz在1986年编制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可以被用来对学习者在外语课堂上的焦虑情况进行测定,对研究如何帮助外语学习者降低焦虑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叶君惠等编制的大学生外语学习倦怠量表,具有较好项目区分度、信息和效果。有的效能量表考察一般英语自我效能感,有的从听、说、读、写多个纬度来考察。
(二)自我效能量表的测题分布情况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测题分布情况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测题内容可以归结为:个体本身的“努力感”、“能力感”、个体对行为的“控制感”。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经过长期发展、研究以及量表的修改编制,内容上较为完善合理,能体现出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能模拟真实障碍情境来测量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的主观感受。
2.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测题分布情况
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测题内容可以归结为:达到课程目标自信感、完成学习课程目标的能力感、遇到课程困难的应对感。总体来看,许多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测题的主要内容参考改编自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没有充分体现班杜拉的“领域特殊性”和“领域整体性”原则,没有突出与外语学习相结合的紧密相关性,比如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外语学科的特征(孟斌,等,2011)。
四、关于外语学习者网络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虽然在外语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上有不少研究,但是仍有一些重要领域少有人涉及,如外语学习者网络自我效能量表。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外语教育信息化,外语网络教学在不断发展,外语移动学习也无处不在,我们需要考虑网络应用技术的灵活运用程度是否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途径和外语学习的水平等。通过研究外语学习者的网络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把握计算机网络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网络更好地学习外语。对于外语学习者网络自我效能量表的编制有一些建议:1.自我效能感量表应该反映网络环境下外语学习者的心里状况和外语学科特征;2.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研究者要全面了解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的外语学习的现状和观念,以及对网络教学的态度,以提高学习者的技术素养为目标;3.外语学习者网络自我效能感量表应该充分考虑网络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者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并结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相关分析为提升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提供参考。五、结语
总的来看,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正在逐渐在完善。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普遍,对自我效能量表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外语教学的改革研究迫切需要融合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网络环境下外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研究对提升学习者自我效能和提高外语学校效率极其重要。在今后自我效能量表研究中,国内研究者可以结合国外成熟的量表进行更多的本土化研究,同时结合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突显与外语学习的相关性,编制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突显外语学习特征的、成熟的外语学习者网络自我效能感量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