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悖离与融合: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7085
王宗尧

  淮阴工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我国大学本科生从20世纪末开始扩招,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纷纷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张校园以应对规模的扩大,不断兼并重组以求得在竞争中的一席之地,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作为衡量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一面——教育质量问题。如今,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未来政策和规划也必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悖离

教育部早就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体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初步研究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众所周知,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个系统培养人的过程,它对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引导作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而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功能。既然如此,教学工作理应成为大学的中心工作。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评估,无论是以往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评估,还是现在合二为一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办学思想这个基本评价指标中都有“是否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的评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高校三大功能的实现。可见,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活动,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市场机制的引入,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也得到了强化,学生变被动的教育接受者为主动的教育消费者。作为教育消费者,有权获得满意的服务。然而,当前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消费者本身在知识上、能力上、人格上没有得到全面的教育,教育质量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出现了严重的悖离,也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担忧与日俱增。

二、融合

规模与质量并不是天生的矛盾,扩大规模并不意味着质量滑坡,关键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校管理等相应跟上,教学质量问题完全可以得到保证。

(一)树立三个观念

1.可持续的发展观

  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管是扩招之前还是扩招之后,质量是关键,离开教育质量,学校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树立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处理好规模扩张和内涵建设的关系。

  教育质量与学校的合理定位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不断扩张规模的同时,要根据各方面因素尽快确立一个合理的规模定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层次和类型定位。既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承载能力,同时又体现出适度超前。

  2.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

  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质量观各有不同的侧重。研究型大学可能更侧重于以科研质量为核心,以学者的需求为主导并以其所持有的学术发展质量观为自己主要的教育质量观。而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占更大比例的教学型、应用型等一般本科高校而言,则应该建立起一种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强调社会职能。培养的学生应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高等学校真正融入社会,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从而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3.新型的人才观

  关于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观,我国高等教育法有明确的阐述,简言之,就是 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新型的人才是指有健康的体格,掌握丰富的知识,有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有艺术兴趣和鉴赏能力,人格健全的人才。新型人才观要求大学在专业教育上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简称“双创”)的培养。许多国家甚至把培养“双创”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二)处理好三个关系

1.以人为本和以知为本的关系

  “以人为本”通常是指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对于高校而言,以人为本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缴费上学,学校应该提供良好服务、环境和学习条件。教师应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艺术魅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每个学生都有后天发展的潜能,要关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

  “以知为本”一般是指教学者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仅仅作为教育对象,机械地进行知识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生的个体生活、人性尊严以及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重要。知识外在于人,属于认知层面上的东西;而人性方面的东西则属于精神层面的,两者本应统一,不可割裂。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对于高校而言,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产生科技成果,这两点代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和科研之间相互促进,可以说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的关系。当然,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两者的比重关系是不一样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总体上肯定是高于教学型大学的,这是因为学校的科研基础、人才储备不同。但是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高校,其基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所以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会因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高等学校必须始终牢固树立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正确好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改革现存的惟学术论、惟科研论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单纯以科研能力划分档次的人事分配制度。引导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参与科学研究,科研与教学应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提倡和鼓励教师用科研反哺教学,在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注重及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向以及科学方法融入教学,引进课堂和实验室,不断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以科研带动教学基本建设。

  3.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是作为知识的象牙之塔而存在的。这一方面固然是高等学校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先导者、引领者的体现;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等学校和现实社会间的疏离和脱节。高校往往注重学术的创新和理论的占有,而忽视与现实的经济社会的对接,这种“孤傲”的学术品格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课程体系中。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会抱怨学校所学大都是些无用的空头理论。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

(三)抓好三项建设

1.以培育特色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既要保证其具有相应的师资和设备条件还要保证其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立足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际。任何一所大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突出,即使是一流的大学也同样如此。高校因地制宜,在各自的层次上发展特色是十分明智的选择。特色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优质风貌。特色蕴藏着优势,优势体现着竞争力,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发掘和培育特色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发展特色首先要探索一条规模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适应本校实际的路子,然后再苦练内功,着力培育,才能结出硕果。

  2.以培养大师为追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大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大学功能实现的基本载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应抓好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形成“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热爱学校”的氛围;其次应抓好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最后应抓好教师的教育理念创新,优化育人模式。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和代表,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标志。所以,学校在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有培养大师的魄力和勇气。要舍得投入,引进杰出人才;要善于创造条件,利于大师的成长。当然,大师也非万能,大师的标准是多维的,既有层次上的差别,也有学科上的差异,还有能力上的专与博。但是大师应该具有下列一些基本的共同的质素: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突出的学术水平,熟知并能引领本学科发展方向;具有高超的授课艺术,善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改进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评价关系到教学思想和传授的知识是否能够被有效地接受和储存,是衡量和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评价要形成体系,这个体系要突破传统的框框,突出以人为本。通常,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大多为: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不能有效地听取和收集学生的意见;教与学缺乏沟通,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有效互动;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听得懂,不会用;学生相互间因个性、基础的差异而带来的吸收理解程度上的差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针对以上问题,便可以设计一套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