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秋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战略正以坚实的步伐朝着资源、技术的相交相融阔步迈进。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迎来良好的机遇,但高校在尽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深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时,中外思想激烈碰撞、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等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因此,站在“一带一路”发展大潮的浪尖之上,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载物,从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财富中寻找切入点,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显得突出重要。
一、“一带一路”战略中彰显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精神保障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并提,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人民群众对本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本国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而文化自信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精神保障。“一带一路”不仅旨在追求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国际合作互信共赢,也是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吸收、借鉴不同文化的精髓,以中华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经济的转型、技术的交流都离不开文化的认同和自觉。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对许多预见的障碍和不确定的困难,中华文化却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的交流、互信是一种柔性的力量,既能促进沿线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也必将结出合作交往过程中的新的精神硕果。充分尊重沿线沿岸各国历史文化、挖掘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国共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不同文明的发展,减少文化疑虑,增强文化互信、交融,能够减少“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障碍,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精神保证。(二)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内涵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历史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植根于其中,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基因。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能进一步彰显并提升独有的魅力和价值,作为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文化自信。“一带一路”这一宏伟的战略构想是基于古丝绸之路提出的,并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不仅传递着中国精美的丝绸、欧洲的工艺品和西域的瓜果等,实现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商贸的互通往来,还凝结着沿线沿岸各个国家、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丝绸之路上薪火相传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我国将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文化精神传承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正是站在特殊的时间转折点上,创造性地运用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引导中国更好地走出去。“一带一路”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的重要体现,以此为契机,增强文化自信,引导每个中华儿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保持自信。二、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深入交流,其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添了新的内涵,各个国家的文化载体、文化产品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新的资源。“一带一路”本身也以其开放的发展模式,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多维的视角,通过对沿线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了解,深入感受中国发展的特点,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当然,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一把“双刃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一方面,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思潮涌入,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中外思想碰撞,让缺乏对外部思想深入了解、鉴别困难的大学生,难以审时度势做出明确的抉择。大学生正值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面对大学生纠结、迷茫甚至产生偏执的现实问题,面对坚守主流阵地的巨大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开放多元的文化模式拓宽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裹足不前、传统守旧、缺乏创造性的原有模式无法保证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在“一带一路”这一特殊背景下,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化为机遇,保障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就显得尤其重要。(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
“一带一路”中,文化的“共赢”是各国之间增进包容、求同存异的基础,寻求不同文化之间合作对话、和谐共处的前提是坚持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内核,以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大学生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在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愈演愈烈的当下,教育大学生熟悉国情和世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人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把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加深文化认同,自觉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及其未来发展产生自信。如此,大学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才能自信地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中国的历史和发展向世界款款道来。三、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是价值观的自信,其中最本质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和自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崭新呈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课程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在文化视域下开展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使大学生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中坚守主流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还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自觉整合多元文化,引导大学生将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方向上;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四大公共课外,开设以中华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政选修课,切实突出文化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让大学生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清楚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和意义,自觉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实践育人的指导原则和最终目标
实践育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使大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社会实践活动的辐射范围广、形式多样,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思想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的同时,要时刻注意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深化思想引领,在活动的主题设计、立项规划、开展实施等环节中,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牢固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创新实践形式,找准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二者的结合点,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课堂教学中对价值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二)以中国优秀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包含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宝贵资源。1.打牢教学基础,讲好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碰撞中需要坚定主阵地,以中华文化为教学基础,才能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滋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以革命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世界文明成果借鉴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牢固掌握国情、世情、历史,用中华文化把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特色传递给全世界,让更多人体会中华文化的意蕴和魅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只有对中华文化自信,才能自信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利用文化载体,创设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所在,实现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创设。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积极发掘中华文化的有益质素,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在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风、师风、学风的建设中,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文化学术活动,壮大主流思想的影响力;合理利用文化长廊、展示橱窗等校园人文景观,注入文化内容、传输中华精神等。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3.打造特色活动,确保社会实践长效进行
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挖掘深层次的优秀文化元素,能够引导大学生在服务、奉献中升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但无论是校园内的主题活动、社团活动,还是校园外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活动,零星的实践参与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长期活动,打造出经久不衰、意义深远的活动品牌势在必行。高校在策划经典的品牌活动后,要健全社会实践的制度体系和评价机制,明确具体的内容、时间和管理,并将实践环节纳入大学生评优考核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复的实践锻炼能够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加深理解活动背后的的深层内涵和价值,从而自觉地成为活动的推动者。
4.加强自身建设,建立高水平工作队伍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度开展,思政工作者自身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思政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职业能力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有感召力和说服力。为保持思政队伍的先进性和高水平,思政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时刻进行理论学习,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加强文化修养,增强教学的底气和自信。思政工作者只有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才能用更坚定的信心、更宽阔的视野迎接挑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