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
一、文化学与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综述
(一)文化学概念
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文化的起源、传播、结构、功能等。树立文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索文化间存在的规律,为其他文化研究工作树立框架。文化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它运用人类创造出的文化,来研究人类本身,进而帮助人类掌握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化学的演变过程。文化学本身存在地域性、传统性、实用性等特点。(二)文学作品翻译概念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指将写作著作中的语言转化为本国通用语言,以实现该著作在本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艺术等方面的运用。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翻译规律,不同语言体系的翻译工作都存在一定的规律与性质等,而该学科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其中的规律,帮助人们探索不同时期背景下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文性与艺术性。(三)文化学作品翻译的特性
1.翻译的文化性不同的语言体系能够衬托出不同文化的美,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西文化受到地域环境与习俗等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如价值观、道德伦理以及传统习俗等,这些都应当成为文化作品翻译工作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2.翻译的社会性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长征时期,文化主要以歌颂红军与获得长征胜利为重点。到了现代社会,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国家文化研究的格局也越来越大,中国梦、综合素质、和谐社会等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的主流。翻译工作应当建立在对不同作品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的研究上[1]。
3.符号转换性
符号转换性是符号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种符号会在翻译者脑中形成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又可以演化成为一个“思想场所”,翻译者通过思想场所的构建作品创作时期国外的人文环境,并将这种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大脑通过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编码,最终产生本国语言符号,这就是翻译的具体过程。不同的词语类型在进入大脑之后会产生多个概念,翻译者的工作就是通过对比与分析,从中找出最为合适的意义,在保证作品翻译质量的同时,还能使作品更加的形象生动。
(四)文化学视阈下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要求
首先,翻译者需要转换思维,找出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间的差异性。与我国语言句式相比,英语体系中惯用长句式,且句式相对复杂,翻译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不妨将英语句式看做为我国的散文体系,充分掌握其“形散神不散”的特性。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当注重对两国文化底蕴的掌握,例如,我国将“6”与“8”视为吉祥数字,但国外对这两个数字却没有特殊的解释。因此,在对英语著作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有关人员一定要重视对国外文化及传统的把握,使翻译著作的内容表达的更准确。
(五)文化学视阈下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重点考虑因素
国家是由不同的环境、民族、文化组合形成的共同体,受到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便是统一语种的国家对语言的使用也各有各的习惯,因此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时代大背景的探究,例如英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殖民地快速扩张的阶段等,如此一来,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作品的内容也更接近现实,读者对于英语国家也将产生新的认识[2]。二、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
(一)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三种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没有过多的使用技巧,它注重作品中信息的传递,翻译人员只需将文字转换为汉语即可。在直译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翻译者也要重视对作品内涵的深入了解,注重对作品的直接接受与理解。
2.意译法
意译法主要用于在作品翻译过程中无法实现直接翻译的情况。由于作品创作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作品中会含有大量的该时期特定俗语与典故,单单依靠直译的方法无法反映出作者的真实寓意,因此翻译工作人员应当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为研究基础,查阅该时期的相关典籍与著作,不断扩充自身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的文化习惯,对作品内容进行更深层的翻译,进而提升作品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3.增译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增译法可以理解为是直译法的延伸,它是指在直译成果的基础上,对翻译作品中的信息进行添加。这种翻译方式,是现代英语作品翻译工作中最值得提倡的一种,它充分的反映出了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出了不同作品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合理把控作品传递情感
英语本身是一种形象美的语言体系,文学作品对英语的运用会产生出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特征,使读者难以感受到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因此,翻译者应当将作品中的句段作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故事细节与文章的实际内容对作品进行分段式分析,一方面要保证翻译后的作品与原著内容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翻译者也应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这句话的直译形式为“风带来了雨与雷电”,这种翻译虽然保证了句意的正确,却缺少了情感色彩,也难以描绘出作者对强烈西风气势的赞叹。对此,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将直译法与意译法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最后将该句话翻译为“你把雨与雷电赶了下来。”“赶”字的运用体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而“你”这一主语的运用也使得西风拟人化,狂风暴雨的形象顿时历历在目,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三)正确把控作品文学风格
翻译工作不仅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还要重视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充分的掌握不同作品的风格特征,总结作者写作与修辞上的特点,在浏览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起系统的翻译框架,尽可能地保留著作的原汁原味。(四)注重分析语言表达特点
翻译者不仅要把握作品表达的情感与写作风格,还应当深入的了解作品结构。创作者写作必定有着某种目的,或者是想与他人分享自己身边的趣闻,抑或者是想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因此文学作品就成为了作者感官印象、思想特征等的集合体。翻译者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充分的掌握作品不同要素间存在的联系,并通过语言灵活编辑,实现作品从文字到艺术画面的转变。词语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基础的单位,翻译者应注重对词语词义的理解与推敲,分析不同词语能够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最终选取最为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3]。(五)正确处理语言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翻译工作也应当建立在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基础上,了解本国与英语国家在作品创作时期的文化形态,并试着找出两者间的相通性,适当的对该作品进行再创作,切实的感受原作者的真实用意,构建起与原文意境相符的文学场景。(六)遵循“合理规划”原则
文学作品的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古人在翻译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经验,而这些经验也被后人所借鉴与效仿,最终成为英语翻译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合理归划”就是英语翻译的原则之一,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以目的语与目的语地文化作为依托,并将译文与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注重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将作品中较为陌生的成分转化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本土文化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英语文化的魅力。(七)积累语法的翻译技巧
1.模糊性语言中西方语言体系中,都存在模糊性词语,但部分人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体系不够了解,因此在面对模糊性词语时也不知如何解析,最终导致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此,在翻译模糊性词语时,应充分的结合上下文,初步推断出该词语的含义,并通过排除、对比等方法,最终确定词语的含义。
2.双关语
双关词是英语体系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实现了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巧妙刻画。在翻译相关词时,翻译者可首先将其转化为汉语中多个常见的双关词语,选择最为贴近主题的一个。当句意较模糊时,也可选择适当的调整语言格式,保证词语表达内容更加的传神[4]。
3.典故
与古汉语著作相同,英语著作中也会出现典故,此时,翻译者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一方面保留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全文增添地方性色彩。例如,“an tooth for an tooth”直译为“一颗牙为了一颗牙”,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若用“以牙还牙”代替,言简意赅,读者看后一目了然,同时也会感慨中西方文化间的相通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学视阈下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应当注重对翻译技巧的掌握,一方面翻译者应当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对翻译方法的运用,通常情况下,英语作品的翻译主要依赖直译、词性转化等技巧,翻译者也应当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提升翻译工作的有效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