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归教师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研究者日益关注海歸教师这一群体,对海归教师的回国意愿、学术适应、发挥作用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以及政治思想状况等问题展开了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基于对已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的分析,指出未来该领域需要加强对海归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信念与实践的研究,研究者应多采用混合研究和质化研究方法来深入探究海归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境遇。
关键词:海归教师 学术适应 政治思想状况 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留学回国人员数量的持续增加,海归教师逐渐渐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要力量。他们系统接受了西方的学术训练,熟悉国外的教学理念,学术能力较强,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海归教师群体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海归教师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鉴于此,本文一方面基于CNKI,以“海归教师”和“归国教师”为主题,进行了文献检索,另一方面,检索了国内学者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并对这些论文和专著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海归教师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回国意愿
关于留学人员回国的原因,学界主要探讨了影响他们回国动机的因素(陈昌贵、阎月勤,2000;李唐,等,2015;张东海,2014)。张东海(2014)研究发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潜力以及国内的学术环境对他们回国意愿影响较大,该研究指出,国内目前学术环境与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会对海归人员回国动机产生负面影响,李唐等(2015)通过调查发现,个人事业发展的平台、报效国家的志向以及家庭因素是海归教师归国的主要影响因素。朱婷婷(2015)在《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编写情况中提到,人才需求方向是影响留学人员回国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否吸引其归国工作的关键因素。对他们来说,他们在考虑是否回国时,主要考虑留学所学是否能符合国家战略所需,能否实现个人的发展。另外,国家的人才战略尤其是海归人才的引进政策也是影响他们回国动机的因素之一。综观现有研究,能否实现个人发展、照顾家庭、海归人才管理和引进政策以及国内的学术环境都是影响留学人员回国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他们回国后的专业发展。
二、对国内学术体制和环境的感知与适应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推动学术体制的改革,改善学术环境。但跟国外高校相比,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因此,在海归学习和工作过多年的海归教师回国后会经历一个适应以及调整自我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学界对于他们如何看待国内学术体制以及适应国内高校的学术环境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他们认为我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体制总体较为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术评价重数量,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学术环境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现象”,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等。他们对于目前高校的职称晋升和科研评价制度认同度比较低(谢红梅,等,2012;张东海、袁凤凤,2014;朱佳妮,2017)。
为适应国内学术环境,张东海,袁凤凤(2014)指出,海归教师采取了顺应、利用制度、坚守等应对策略。部分海归教师按照国内学术体制的要求去改变自己的学术规划,以便能够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机会。也有部分教师则在学术规则范围之内,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有利的资源以发展自己;还有部分教师即使付出一些代价,也要坚守自己的学术原则和行为方式。还有部分教师因为难以融入国内学术环境,而选择逃避或逃离。针对海归教师的“适应问题”,李永刚(2016)指出,对于他们而言,一方面需要调整好心态,积极主动的去熟悉国内相关制度,发挥自身海归人才的优势,尽快融入到国内学术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在给海归人才提供相应的组织支持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术体制,为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高校教师发挥作用及影响因素
海归教师在高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者对于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绩效方面做了调查研究。潮龙起(2014)指出,千人计划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高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高校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模范标兵、人才培养的独特力量,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另外,有学者对他们回国后的研究成果以及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了量化统计。陈学飞(2004)指出,通过转换科技成果以及从事决策支持研究为国家创造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所调查的人员中,有44.9%的留学归国人员表示,他们的科研成果产生了直接经济收益。赵俊芳、叶甜甜(2014)研究发现,“985工程”高校在引进前五批“千人计划”之后,整体的学术生产量以及影响力都有所提高,高级别期刊发文量、对应被引量、引进前后论文量比值及个体年平均被引指数P等指标有明显提高。
就他们的教学来说,很多海归教师引入国外的教学理念或者融合中西方教学方法(Pu & Pawan,2014;浦虹、钟维,2014)。在教学方面尝试教学改革,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和生动。浦虹、钟维(2014)研究发现,海归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和欢迎。陈燕(2016)研究表明,海归教师倾向于在教学中借鉴国外的授课方式和课堂活动形式,如采用案例分析课、研讨课、讨论课以及课堂报告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强调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能力。但相关研究也表明,由于海归教师的教学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海归教师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归教师的教学计划,有些教师不得不调整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求做一些调整(史兴松,2017)。这些研究表明,由于中外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国内外教学环境的不同,海归教师在教学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在中国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海归教师在借鉴国外教学理念的同时,需要进行本土化的调整,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需求,更好的平衡两种教学模式。(Pu & Pawan,2014)。
上述研究表明,海归教师不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影响他们发挥作用以及专业发展的因素而言,学者们也做了诸多调查。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熟悉和适应国内学术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心态,不主动融入相关团队,反向文化适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戴叶萍,2013;苏一凡,2012)。就客观因素来看,落实不到位的人才政策、复杂的人际关系、“行政化”的学术体制、不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制度、不透明的科研项目审批制度,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作用发挥(楼小玲,等,2000;谢红梅等,2012)。
四、海归教师的思想状况
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海归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研究表明,他们的思想状况总体较好,海外的学习经历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海归教师对中国特色这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制度认同度比较高,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李娟,2016)。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思想状况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政治的政治热情与参与度不高,对于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认同度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赵昕、于爱涛,2017)。鉴于此,海凤、李一骁(2015)指出,要建立对海归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健全教育领导机制,改善教育环境以及完善教育方法等进一步改善现有的教育机制。要以人为本,深化高校对于海归人才的管理,让他们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陈锡坚,2008)。
五、问题与展望
综观已有的研究,研究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主题也不断丰富,但目前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这为未来海归教师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就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而言,现有研究大多探讨了归国教师学术发展的状况、影响他们学术发展的因素。而有关其教学实践和教学专业发展研究数量不足。教学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学生发展与成才的保障,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海归教师归国后,他们如何开展教学,如何融合中西方教学方式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那些作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部分研究采用了混合研究,质化研究方法较少被采用。在质化研究中,通过现场的实地研究,了解研究对象所思所想,强调挖掘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意义阐释(Creswell, 2007)。质化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海归教师的真实经历。因此,研究者应该多多使用质化研究方法,如叙事研究、个案研究以及人類学研究、课堂观察等质的方法,多多开展历时研究,以便更深入地探究他们归国后真实的专业生活境遇,探究他们与国内高校体制与环境的互动,以更好地呈现海归教师的职业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 Creswell,J.W.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M].Sage Publications, 2007.
[2] Pu,H.,& Pawan,F.The pedagogy and practice of Western-trained Chinese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foreign education, Chinese meanings.Routledge,2014.
[3] 潮龙起.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现状及其作用研究——以中央“千人计划”为中心[J].东南亚研究,2014(4):57-63.
[4] 陈昌贵,阎月勤.我国留学人员回归原因与发挥作用状况的调查报告(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5):13-16.
[5] 陈锡坚.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5-26.
[6] 陈学飞.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公派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成效[J].复旦教育论坛,2004(3):12-16.
[7] 陈燕.契约印象:海归教师重塑高校课堂的跨文化分析[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3):27-34.
[8] 戴叶萍.我国高校留学人员回国后发挥作用状况与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34-237.
[9] 海凤,李一骁.留学归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探析——以北京地区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石油教育, 2015(5):93-96.
[10] 李娟.高校海归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以北京市6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24-127.
[11] 李永刚.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文化适应的挑战与路径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6(2):40-46.
[12] 李唐,程丽如,方舒.高校海归青年教师生存现状分析——基于ZR大学等首都六所高校的调查[J].学海,2015(6):210-216.
[13] 楼晓玲,陈昌贵,高兰英.我国高校留学人员回国后发挥作用状况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89-97.
[14]浦虹, 钟维. 西方留学归国英语教师课堂决策全球本土化的利与弊——基于学生反馈的实证分析[J].学术探索,2014(9):142-146.
[15] 史兴松.高校海归教师归国适应情况调查研究——以北京高校为例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2):1-9.
[16] 苏一凡.广东省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十所高校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0-45.
[17] 谢红梅,徐小军,吴丹青.高校归国青年教师生涯发展状况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19-24.
[18] 张东海.学术环境与归国意愿——对留美博士生的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5):45-49.
[19] 张东海,袁凤凤.高校青年“海归”教师对我国学术体制的适应教师教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5):62-66.
[20] 赵俊芳,叶甜甜.“千人计划”入选者学术发展力的计量学研究——基于“985工程”高校前五批入选者[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43-48.
[21] 赵昕,于爱涛. 基于上海市7所高校海归青年教师政治认同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152-156.
[22] 朱佳妮."学术硬着陆":高校文科青年海归教师的工作适应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7(3):87-92.
[23] 朱婷婷.《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编写情况介绍[J].世界教育信息,2015(3):26-2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