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民出版社《大学语文》指瑕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6287
史广超

  摘 要:供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使用的人民出版社《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存有诸多文字性讹误和论断性疏漏,教材体例也存在可商榷之处,影响了其价值和权威性。

  关键词:预科 《大学语文》 疏漏

  人民出版社《大学语文》(一年制上冊)教材是遵照教育部、国家民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文科理工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1]。该教材2006年首版以来,不断修订完善,一直为全国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所使用。但教材内容存有诸多文字性讹误和论断性疏漏,教材体例也存在可商榷之处,影响了其价值和权威性。学界已有多篇文章论及,笔者亦略举数例,草成此文,以利于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地开展。

  一、文字讹误

  此教材为预科生使用,地位尴尬,学术投入不足,大量内容直接拷贝自网络。故解题、注文,甚至正文中鲁鱼亥豕之误所在多有。

  1.《古诗十九首》解题:“收入《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1]11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文选》,组诗见卷二九,题作“《古诗一十九首》”。则教材“古诗”二字下脫“一”字。

  2.《江城子·密州出猎》解题:“直到元府三年(1100),才遇赦北归。”[1]34宋哲宗年号凡三,其中第三个年号为元符,其三年乃公元1100年。苏轼北归即在本年。知教材“府”乃“符”之讹。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解题:“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梁园来到宣城。”[1]23检《唐大诏令集》卷四所收的《改天宝三年为载制》记载:“历观载籍,详求前制,而唐虞焕乎可述,是用钦若旧典,以叶惟新,可改天宝三年为三载。”[2]可知从唐玄宗天宝三年始改“年”为“载”,直到唐肃宗至德三载后方改回了“年”。则教材“天宝十二年”之“年”应改为“载”。

  4.《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解题:(徐志摩)原名章士序[1]198。若果如此,则徐志摩原名为三个字,甚不谐。陈从周编《徐志摩年谱》载:“志摩姓徐,初字槱森,后更字为志摩,小字又申,谱名章垿,以字行。”[3]。则教材“士序”二字乃“垿”之讹,且志摩乃其字,并非更名。

  5.《古诗十九首》注释四:“化用《诗经·秦风·兼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语意。”[1]11据《四部丛刊》影印本《毛诗》卷六《秦风》,知此注所引《诗经》句出自《蒹葭》,则教材“兼”乃“蒹”之讹。

  6.《霍小玉传》注释二:(李益)字群虞[1]124。李益乃中唐著名边塞诗人,据《唐才子传》所载,李益字君虞,其他唐人文献于此无异词。则教材“群”乃“君”之讹。

  7.《孟子选》第四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1]79据《四部丛刊》影印本《孟子》卷八《离娄下》,“源泉混混”作“原泉混混”。则教材“源”为“原”之讹。

  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正文:院中若识杜老□,千家粉面都如鬼[1]135。检线装书局2007年版《警世通言》卷三二,正收此文。教材“杜老□”中“老”字后作缺字,而此本作“媺”,可补教材之缺。

  9.《小翠》正文:“一日,王偶过,圆□然来,直中其目。”[1]149检中华书局1962年版《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七,正收此文。教材“□然”中“然”字前作缺字,而此本作“訇”,可补教材之缺。

  10.《小翠》正文:“又以青衣饰两婢为虞侯。”[1]150教材注释亦云:“虞侯,古官名,这里指贵官的侍卫、随员。”“侯”乃君主时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显然与文意及教材注释不符。教材“侯”字当误。《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正作“候”字。检中华博物审编委员会《中国历代职官词典》,恰有古代官名“虞候”者。

  二、论断疏漏

  教材虽非学术著作,但编纂时应注意吸收学界最新成果,提供最接近真相的知识。然此版《大学语文》在此方面有较大差距。

  1.《霍小玉传》注释二:李益(约749-约827年)[1]124。李益生卒年,史无确载。然卞孝萱《李益年谱稿》据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推定李益卒于大和三年(829)。这一成果也得到学界的认可。且2008年洛阳偃师出土《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礼部尚书致仕上轻车都尉安城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赠太子少师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其中有云:“以大和三年八月廿一日全归于东都宣教里之私第,享寿八十四。”[4]墓主即此李益,据此可推定李益生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卒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7)。而教材此处所载李益生卒年不确,显然教材编者未能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2.《霍小玉传》注释十三:“郑县:现在河南郑州。”[1]127《霍小玉传》正文与此相涉文句云:“其后年春,生以书判拔萃登科,授郑县主簿。至四月,将之官,便拜庆于东洛……至八月,必当却到华州,寻使奉迎,相见非远……到任旬日,求假往东都觐亲。”若郑县主簿之郑县为郑州,则李益许诺霍小玉并预定之行程为自长安首途东行,途径洛阳,至郑州,再西返觐亲于洛阳,返至华州,再派使者至长安迎霍小玉。李益之官郑州,途经洛阳时为何不顺带探望亲人?此安排不可解者一。迎接霍小玉时自洛阳已至华州,已辗转六百八十里,然华州距长安,仅一百八十里[5],反而不亲迎。此安排不可解者二。《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礼部尚书致仕上轻车都尉安城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赠太子少师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云:“转华州郑县主簿。”可知此郑县乃华州之郑县,其故址在今陕西华县城关镇附近,与教材注释中所说河南郑州无涉。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简析部分“本诗名为‘饯别,实际却重在咏怀。”[1]23教材以题文背离作为此诗最为重要的创新。然纵观历代饯别诗,无一不或明或暗蕴涵离别之情,李白不应如此“另类”。詹锳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撰文考察此问题,认为题应以《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更妥[6]。其理由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之题目与文章内容是不相称的,且依据宋刻本李白集,将此诗归类为送别,然全诗无丝毫送别情意,诗一开头即为满腔愤懑;李白的另首诗《饯校书书云》有句“少年费白日……无人空闭关”,饯别与惜别之意均非常明显;对照起来,在所谓《饯别校书叔云》的诗里,愤慨得迸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样激荡的感情,是令人无法理解的;编纂于宋太宗时的类书《文苑英华》载此诗,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三、体例瑕疵

  (一)教材中選文与高中课本重复较多

  此教材的编纂目的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在各类学校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教材如中学教材一样,反映《诗经》《楚辞》的世界,阐释孔子孟子的哲学,展示李白杜甫的篇章。这些作家及作品在各种语文教材中重复出现,展示了教材对内容的经典性的注重。但教材同时忽略了教材的特色及选文的时代性与现代性,选择的作家作品篇目与中学语文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使用面相对狭窄的教材,编写者更容易突破传统樊篱的束缚,更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使此教材成为全面的“试验田”,在选目上充分实现学人对语文教材的诸多梦想。

  (二)教材正选篇目中缺少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特色作品

  此教材是供少数民族的学生使用的,而此学生群体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尤其是本民族的作家与作品。虽然教材在每单元附录部分已对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给予适当的介绍和提示,在正选篇目中也入选了少数民族作家纳兰性德、老舍与沈从文,但真正意义的民族特色作品一篇未有。特色未能在教材中得以体现,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遗憾。

  (三)教材缺乏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此教材在每篇入选篇目之后,均有一深入浅出的“简析”。此设计确实有助于学生掌握某一固定的知识或评论。但大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作为大学预科教材,其教学内容应当具有前瞻性,提前为此教育目标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赏析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学者认识,而要尽量提供相关作家作品的第一手材料,把不同角度,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不加评论地择要罗列在作品之后。这些繁杂、指向不一的史料,非常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甚至研究的欲望。

  综上所述,此教材校勘不够审慎,间有文字错讹现象;未能注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论断不够严谨;编纂体例也存在些许瑕疵。希望以上建议能为预科语文教材的编写有所帮助,促使预科语文教材更为完善。如此方能使大学预科生在时间有限的学习中,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利.大学语文(一年制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2.

  [3] 陈从周.徐志摩年谱[M].上海:上海书店,19811.

  [4] 朱关田.李益志浅释[J].书法丛刊,2009(5):32-41.

  [5]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34.

  [6] 詹锳.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应是《陪侍御叔华登楼歌》[J].文学评论,1983(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