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汉语大词典》例证商兑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6067
叶云露 周阿根

  摘 要:《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汉语大詞典》在例证的多样性和例证溯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大词典》在例证方面也多有疏漏。文章主要以佛教文献为主要研究语料,辅之以其他传世文献,对《汉语大词典》中部分条目的例证不足之处进行商补,我们尽可能为部分例证晚出条目找到更早的例证,为部分孤证条目补充缺失例证,希望我们的研究为《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和修订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例证晚出 孤证

  例证是语文词典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例证对于词典的重要性,学界曾经这样说“例证是血肉,释义是灵魂”,可见,释义是辞书满足读者解疑释惑的主要手段,书证则是解释词义的辅助性手段之一。在辞书中起辅助释义、阐发词义的作用。所以辞书编纂历来均重视例证的使用,《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作为我国收词量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但是正如《大词典》前言所说“由于词目浩繁,时间紧迫,疏漏、错误在所难免”,由于资料缺乏等种种原因,《大词典》的例证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条目的始见例晚于例证实际出现的年代,有些条目仅仅列举一个例证,部分条目没有例证[2]。这里,我们以《出三藏记集》[3]《比丘尼传》[4]《弘明集》[5]等南北朝佛教文献为主要研究语料,辅之以其他传世文献,对《大词典》部分条目的例证不足进行补正,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和修订提供有益的帮助。词语排序以音序为序,以便寻检。

  一、提前词语例证

  一部优秀的大型语文辞书,应该尽可能广集各个时期的语言材料,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个词语都尽量选用始见书证,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词汇发展史的信息。杨超指出,大型的反映汉字历史发展的语文辞典,引证必须重视语源。选用例证时,应当考虑尽可能举最早的出处和用例,即这个词的‘始见书,这是溯源,它不仅能说明某义使用的源头,而且对同时代其他文献的理解、甄别文献真伪、判断作品时代、探索词义的发展和语源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6]158。王力认为,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势力,也值得我们去追求它的历史……总之,我们对于每一个语义,都应该研究它何时产生,何时死亡[7] 321。由于词目浩繁、规模宏大,语料利用的不足等诸多原因,《大词典》部分条目往往存在例证滞后的问题。

  (一)哀恳

  《大词典》“哀恳”条释作“悲伤恳切”,首例引前蜀杜光庭《胡璠尚书地网醮词》:“退思履行,内省身心;须在忏祈,用明哀恳。”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道贵尼传》:“十七出家,博览经律,究委文理。不羡名闻,唯以习道为业。观境入定,行坐不休。悔过发愿,言辞哀恳,听者震肃。”

  (二)禅观

  《大词典》“禅观”条释作“依禅理参究修行”,首例引唐姚合《闲居》诗:“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其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谘诸明达。”《比丘尼传·昙晖尼传》:“昙晖,本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人也。幼乐修道,父母不许。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禅观。”《比丘尼传·法全尼传》:“法全,本姓戴,丹阳人也。端庄好静,雅勤定慧。初随宗、瑗,博综众经;后师审、隐,遍游禅观。昼则披文远思,夕则历观妙境。”

  (三)禅味

  《大词典》“禅味”条释作“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首例引唐杜甫《杜氏墓碑》:“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僧佑漂随前因,报生阎浮,幼龄染服,早备僧数。而慧解弗融,禅味无纪,刹那之息徒积,锱毫之勤未基。是以惧结香朝,惭动钟夕,茫茫尘劫,空阅斩筹。”《出三藏记集》卷十四:“会稽太守孟顗深信真谛,以三宝为己任,素好禅味,敬心殷重。及临浙河,请与同游。”《比丘尼传·慧浚尼传》:“宋太宰江夏王义恭,雅相推敬,常给衣药,四时无爽。不蓄私财,悉营寺舍,竹园成立,浚之功也。禅味之乐,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葬于傅山。”

  (四)福业

  《大词典》“福业”条释作“佛教语。指布施行善、慈悲利生等造福的功德”,首例引《景德传灯录·第十四祖龙树尊者》:“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覩之?”例证晚出。《景德传灯录》为宋代文献,可补南朝佛教文献,《弘明集》卷六:“其中自有德宇渊邃器标时望。或翘楚嗷洁栖寄清远。或禅思入微澄神绝境。或敷演微言散幽释滞。或精勤福业劝化崇善。凡出家之本落发抽簪之日。皆心口独誓情到恳至虽生死弥沦玄涂长远。”《弘明集》卷十一:“最在无行僧尼而情貌难分。未可轻去金铜土木。虽縻费滋深必福业所寄。复难顿绝。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今日亲奉德音实用夷泰。时吏部郎羊玄保在座。”《弘明集》卷十二:“经教所开凡有三科。一者禅思入微。二者讽味遗典。三者兴建福业。三科诚异。皆以律行为本。”

  (五)出众

  《大词典》“出众”条释作“超出常人;与众不同”。首例引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才因出众人皆嫉,势欲摩霄自不知。”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道综尼传》:“道综,未详何许人也,住江陵三层寺,少不以出众居心,长不以同物为污。贤愚之际,从道而已,迹虽混成,所度潜广。”

  (六)明彻

  《大词典》“明彻”条释作“清楚;明晰”。首例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如来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雕镂。”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出三藏记集》卷七:“沙门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世,神悟发于天然。俊朗明彻,玄映色空,启于往数,位叙三乘。”《比丘尼传·超明尼传》:“因遂出家,住崇隐寺。神理明彻,道识清悟,闻吴县北张寺有昙整法师,道行精苦,从受具足。”

  (七)陶心

  《大词典》“陶心”条释作“陶冶心情”。首例引明袁宗道《答劉光州书》:“即今车马棼喧,正陶心煅性之地,自废废人,适维此日。”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妙智尼传》:“妙智,本姓曹,河内人也。禀性柔明,陶心大化,执持禁范,如护明珠。心勤忍辱,与物无忤,虽有毁恼,必以和颜。”

  (八)新整

  《大词典》“新整”条释作“崭新完整;崭新整齐”。首例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五回:“衣裳不如意,不论绫缎新整,便用剪子铰碎,撕一条,骂一句。”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惠晖尼传》:“时有不泄者,改缉乐安寺,莫不新整。年七十三。梁天监十三年而卒。葬于石头岗。”明代文献也多见用例,《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操问曰:‘吾欲东征刘备,奈有袁绍之忧,如何?嘉曰:‘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后》:“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佛塔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上一里,至中岩,岩中佛庐新整,不复似昔时凋敝。”

  (九)引汲

  《大词典》“引汲”条释作“引荐扶持”。首例引《隋书·文学传·潘徽》:“加以降情引汲,择善刍微,筑馆招贤,攀枝伫异。”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法净尼传》:“二年,敕为京邑都维那,在事公正,确然殊绝,随方引汲,归德如流。”

  (十) 言谑

  《大词典》“言谑”条释作“谈笑戏谑”。首例引唐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法缘尼传》:“至九月十五日又去,一旬乃还,便能作外国书语及诵经。见西域人言谑,善相了解。”

  (十一)肴馔

  《大词典》“肴馔”条释作“丰富的菜肴”。首例引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臻与公平止西廊幕次。肴馔馨香,味穷海陆。”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静称尼传》:“声达虏都,虏谓圣人,远遣迎接。二人不乐边境,故秽声迹,危行言逊。虏主为设肴馔,皆悉进噉,因此轻之,不复拘留,称与文姜复还本寺。”

  (十二)注想

  《大词典》“注想”条释作“注望思念”。首例引唐文宗《上巳日赐裴度》诗:“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例证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玄藻传》:“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台寺,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

  二、补充词目孤证

  例证在语文辞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辞书释义的工具。捷克辞典学家拉·兹古斯塔曾说过,举例总是有益的。许多例子常常用来解释词条的其他部分,首先是词典定义说的是什么。即便如此,也不是简单的复述或重复。因为例子比定义更加具体,定义应该是比较概括的,所以例子总能补充一些新的信息。例句的用途在于揭示词目在与其他词汇单位的组合中的功能。绝大多数词典都要举例。词典愈大,所包含的例句愈多。只有极小的词典才可能不举例。但绝对没有例子就会使词典的标准严重降低[6] 157。杨超认为,语言虽然是发展变化的,但就某一时期而言,词汇的词义运用始终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可能某个词的某一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有一个用例[6] 131。所以例证是语文辞典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资料缺乏、部分语料利用不够、相关学术研究滞后等原因,《汉语大词典》的例证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条目没有例证,有些条目仅仅列举一个例证。因此,我们利用佛教文献以及其他传世文献对那些例证有问题的条目进行补充。

  (一)邦宰

  《大词典》“邦宰”条释作“州郡的地方长官”。仅引《梁书·处士传·诸葛璩》:“璩安贫守道,悦《礼》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厉俗。”为例,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妙相尼传》:“晋永和中,弘农太守请七日斋,座上白衣咨请佛法,言挟不逊。相正色曰:‘君非直见慢,亦大轻邦宰。何用无礼,茍出人间耶!于是称疾而退。”南朝其他传世文献也见用例,《南齐书·武十七王传》:“宋运告终,戎车屡驾,寄名军牒,动窃数等。故非分充朝,资奉殷积。广、越邦宰,梁、益郡邑,参差调补,寔允事机。”

  (二)忏谢

  《大词典》“忏谢”条释作“犹忏悔”。仅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缚喝国》:“可汗惊寤,便苦心痛,遂告羣属所梦咎征,驰请众僧,方伸忏谢,未及返命,已从殒殁。”为例,可补唐代佛教文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一会之众,数千之人,一时走出,忙然不觉倒地,举声忏谢,悲泣雨泪。一时称唱大圣文殊师利,迄于声竭喉涸,终不蒙回顾,仿佛而不见矣。”

  (三)遁影

  《大词典》“遁影”条义项①释作“犹言隐藏形影”。仅引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安心乐土,遁影灵关。”为例,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妙相尼传》:“住弘农北岳,荫林面野,徒属甚多。悦志闲旷,遁影其中二十余载,励精苦行,久而弥笃。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是故其所启训皆能弘益。”

  (四)媒娉

  《大词典》“媒娉”条义项①释作“犹媒妁”。仅引《魏书·高允传》:“古之婚者,皆拣择德义之门,妙选贞闲之女,先之以媒娉,继之以礼物,集僚友以重其别,亲御轮以崇其敬,婚姻之际,如此之难。”为例,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法宣尼传》:“及至十八,诵法华经。首尾通利,解其指归。坐卧辄见帐盖覆之,骤有媒娉,誓而弗许。至年二十四,父母携就剡齐兴寺德乐尼,改服从禁,既于是日帐盖自消。”

  (五)凝深

  《大词典》“凝深”条释作“凝远”。仅引唐姚思廉《陈书·周弘正传》:“(周弘正)识宇凝深,艺业通备。”为例,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弘明集》卷十:“庄生空构其语。求之方策良叹交深谬觌。今论天思渊发妙旨凝深。至理既弘孝机兼极。信足蹈超万古。”《比丘尼传·僧猛尼传》:“时又有僧瑗尼,猛之从弟女也,亦以孝闻,业行高邈,慧悟凝深也。”南北朝碑刻文献也有用例,《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镇远将军华州刺史杨君[舒]墓志铭》:“君体河岳之淑灵,膺积福之余庆。渊度凝深,风流浚邈。”

  (六)迁灭

  《大词典》“迁灭”条释作“犹灭亡”。仅引宋苏洵《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为例,孤证且晚出。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昙简尼传》:“近村见火,竞来赴救。及至,简已迁灭。道俗哀恸,声振山谷,即聚所余,为立坟剎也。”实际上,西晋时期史书已见用例,《三国志·吴志·丁奉传》:“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亭侯。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阵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

  (七)秀绝

  《大词典》“秀绝”条释作“特出超群”。仅引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十一:“我所以永远地不能忘却她,还不是因为她貌的美丽和才的秀绝,而是因为她是我唯一的知己。”为例,晚出且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令宗尼传》:“年七十五,忽早召弟子,说其夜梦:‘见一大山,云是须弥,高峰秀绝,上与天连,宝饰庄严,晖耀烂日,法鼓铿锵,香烟芳靡,语吾令前,愕然惊觉。即体中忽忽有异于常,虽无痛恼,状如昏醉。”西晋传世文献已见用例,《旧唐书·武承嗣传》:“主,韦后所生男女中最小。初,中宗迁于房州,欲达州境,生于路次。性惠敏,容质秀绝。中宗韦后爱宠日深,恣其所欲,奏请无不允许,恃宠横纵,权倾天下,自王侯宰相已下,除拜多出其门。”宋代苏轼作品集也有用例,《苏轼集》卷三:“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八)欣叹

  《大词典》“欣叹”条释作“欣喜赞叹”。仅引《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为例,孤证。可补三国时期佛教文献,《六度集经》卷五:“其国俗以月晦十五日夜常为乐,以麻油膏膏首,白土画身,杂骨璎颈,两石相叩,男女携手,逍遥歌舞。菩萨随之,国人欣叹,王爱民敬,宾俟相属。王悉取货,十倍雇之。”

  (九)忧慨

  《大词典》“忧慨”条释作“犹忧愤”。仅引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之一:“谁谓人道广,忧慨自相寻。”为例,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智胜传》:“斌衣钵之外,室如悬磬,无以为备,忧慨辍讲,闭房三日。胜宣告四部,旬月备办,德感化行皆类此也。”

  (十)业行

  《大词典》“业行”条义项②释作“佛教语。指行为、言语、思想等方面的活动”。仅引南朝齐王屮《头陀寺碑文》:“法师释昙珍,业行淳修,理怀渊远。”为例,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僧猛尼传》:“时又有僧瑗尼,猛之从弟女也,亦以孝闻,业行高邈,慧悟凝深也。”《高僧传·释法度传》:“时有沙门法绍,业行清苦誉齐于度而学解优之。”

  (十一)征币

  《大词典》“征币”条释作 “指古代婚礼行纳征礼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仅引《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懿献梁皇后》:“结婚之际,有命既集,宜备礼章,时进征币。”为例,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昙备尼传》:“少有清信,愿修正法,而无有昆弟,独与母居,事母恭孝,宗党称之。年及笄嫁,征币弗许。母不能违,听其离俗。精懃戒行,日夜无怠。”

  (十二)专谨

  《大词典》“专谨”条释作“专一谨慎”。仅引《北史·崔浩传》:“丘堆虽无大用,然在公专谨。”为例,孤证。可补南朝佛教文献,《比丘尼传·道馨尼传》:“竺道馨,本姓羊,太山人也。志性专谨,与物无忤。沙弥时,常为众使,口恒诵经。”南北朝时期史书也有用例,《魏书·崔浩传》:“长孙嵩宿德旧臣,历事四世,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晓解俗情,明练于事;穆观达于政要,识吾旨趣;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丘堆虽无大用,然在公专谨。以此六人辅相,吾与汝曹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 周阿根,王鳳琴.五代墓志对《汉语大词典》之补益[J].宁夏大学学报,2014(4).

  [3] (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M].苏晋仁,萧錬子,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95.

  [4] (梁)释宝唱.比丘尼传校注[M].王童儒,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梁)僧祐.弘明集[M].刘立夫,胡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6] 杨超.简明实用辞典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7] 王力.理想的字典[A]//龙虫并雕斋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