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认知翻译学的纯语言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954
徐双胄

  摘 要:本雅明在其论文《译者的任务》中提出,翻译是追求“纯语言”的一种方式,因此译者及译者的翻译工作是崇高的。本文试图使用认知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追求“纯语言”的可行性。

  关键词:纯语言 认知 翻译

  一、引言

  (一)本雅明的“纯语言”

  根据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及他的其他著作,他认为翻译是追求“纯语言”的一种方式,翻译将分散于各语言的纯语言碎片重新拼接起来。本雅明认为,最深刻的精神无疑是上帝的语言,上帝创世过程表明语言的精神实质具有立即可传达性,创世时“说”即“是”的特征也表明,这个精神实质在深层次上具有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在说出语言的同时,精神实质也得到了传达。由此可见,本雅明对于语言的看法是基于宗教的。当今人类所说的话都不是纯语言,都是经过退化或是混乱化的产物。根据本雅明的思想,人类语言经历了一次堕落和一次混乱。一次堕落发生于人被逐出伊甸园,人的纯语言变成了非命名性的语言。一次混乱发生于巴别塔,已经堕落了的人的语言又变成了无数不同的语言。因此,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原出纯语言。

  (二)用认知语言学理解“纯语言”

  本雅明对于纯语言的定义无疑颇具神学色彩,但提出了一个具有图示意义的概念(纯语言是各种人类语言的图示),我们可以先在没有证据证明神的存在的情况下,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理解纯语言,即纯语言是具有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的、可以被人类从不同视角识解的、并被识解为不同人类语言的语言。

  (三) 最接近“纯语言”的语言

  世界上有哪种语言是具有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的、可以被人类从不同视角识解的、并被识解为不同人类语言的? 经本人观察,只有一种语言符合上述特征,即新生儿的“哭语”。

  新生儿在哪些情况下会哭?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情况:饥饿、口渴、进食过度、疼痛、排泄、被人摆弄、处于新环境等。

  如果将这些情况可以按以下方法进一步归类,饥饿、口渴、进食过度、疼痛属于自身属性类,排泄和被人摆弄属于运动类,处于新环境属于空间类。

  新生儿针对自身属性类、运动类和空间类感知使用的语言只有一个形式:哭。而当新生儿哭时,大人可以根据这三个方面对“哭语”进行识解,判断出其到底是饿了还是排泄了。

  当新生儿离开母体那一刻的啼哭正是最接近“纯语言”的语言,离开母体时新生儿同时受到自身属性类(疼痛)、运动类(被人摆弄)和空间类(离开子宫)感知的共同作用。这种语言是纯粹的,因为这种语言基于基因而非文化传承,可以称为真正的“纯语言”和“普遍语法”。

  (四)认知翻译学作为探索純语言的理论工具

  认知翻译学即用认知科学的知识研究翻译,旨在理解和解释译者大脑的运作机制。现有的认知科学模型可以解释译者所使用的策略,认知翻译学可以参考并扩充这些模型。认知翻译学之所以冠以“认知”之名是因为它试图剖析看得见的翻译结果,考察其背后的原理。

  翻译学是研究意义的,而意义在认知语言学里可被理解为“概念化”,而翻译学又涉及语言之间的对比,因此我认为,认知翻译学就是“概念类型学”(conceptual typology)。

  本文将使用认知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由观察新生儿“哭语”而总结出的三个概念类型:自身属性感、运动感和空间感,考察三者各自的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在这三个概念类型之上是否有一个更抽象的(图示化的)概念,进一步推导“纯语言”可能存在的理由,揭示通过翻译来探索“纯语言”的可行性。

  二、三种概念类型的特征

  根据上文提到的三种概念类型,本节将分析这三种概念类型的特征。

  (一)概念类型1:自身属性感

  自身属性感作为一种概念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上文所述,新生儿会因疼痛、饥饿而哭,疼痛和饥饿是自身属性,因为人体有感知疼痛和饥饿的能力,当触发疼痛和饥饿的条件被满足时,人体就能感觉到疼痛和饥饿。

  新生儿因疼痛而哭,就是在说“我疼了”,英语可以是“I feel pain”, 日语可以是“痛い”。可见,与自身属性有关的自然语言表达多使用表示感官的词,即使用系动词或感官动词和形容词。

  (二)概念类型2:运动感

  运动感作为一种概念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运动可分为施力和受力,反映在语言中则为主动和被动。如上文所述,新生儿会因为被摆弄而哭,图示化地来说就是因受力而哭。

  新生儿因被摆弄而哭,就是在说“我被摆弄了/有人摆弄我”,英语可以是“I′m being fiddled with. / Someone is fiddling with me.”。

  运动感这一概念类型反映在语言中的特点就是使用动作性的词。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受力的运动概念类型会向自身属性的概念类型演变。原本是受力的运动感概念类型经过长期大范围使用,而固化为自身属性感的概念类型。比如英语中的 excited、interested都是从动词excite, interest衍生而来,可见运动概念类型与自身属性概念类型紧密联系,二者存在转换关系。

  (三)概念类型3:空间感

  空间感作为一种概念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上文所述,新生儿会因为离开母体而哭,图示化地来说就是因空间位置改变而哭。

  新生儿因离开母体而哭,就是在说“我已在母体之外,新环境之内了”。英语可以是“I am out of the matrix and in a new environment now.”。

  空间感这一概念类型反映在语言中的特点就是使用方位性的词。上例中则是“在……之外/之内”,“out of”和“in”。

  (四)概念类型的重要性

  通过本人对新生儿“哭语”的观察,以及联系到新生儿脱离母体的那一刻的感知,归纳出了自身属性感、运动感和空间感,这三种概念类型。

  这三种概念类型对于我们使用认知翻译学(即概念类型学)探索“纯语言”非常重要。下文将试图使用认知翻译学阐明这三种概念类型的同源性,并揭示翻译追求“纯语言”的可行性。

  三、三种概念类型的同源性

  在英语中,如果一句句子中的某个成分能被另一个词或短语替换时,该成分和替换该成分的词或短语就属于一类句法范畴。比如:

  -Have you still kept your old furniture?

  -No, I have sold it.(it替代不可数名词短语 old furniture)

  上例中,old furniture 与 it 词性不同,但同属一个句法范畴,即NP。

  那么,如果能在翻译中发现原文和译文在三种概念类型的使用上存在替换现象,是否就能说明这三种概念类型的同源性呢?

  (一) 自身属性感与运动感的互相替换

  在翻译中,我们可以在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中,发现自身属性感与运动感互相替换的现象。

  1. 自身属性感替换运动感

  比如在朱自清的《匆匆》里,有该句:

  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乔,8)

  有个版本的译文为“how swift is the shift”。在原文里,“匆匆”由“地”修饰,可见这里的“匆匆”为动词,译文里swift为修饰shift的形容词,因此swift是shift的属性。这就是自身属性感替换运动感的例子。

  2.运动感替换自身属性感

  当我们将“他是教师”翻译为英语时,可以翻译为“he is a teacher”,也可以译为“he works as a teacher”。第二种译法就是用运动感替换自身属性感。“教师”是“他”的属性,而“work as”是“he”的动作。

  又例如,在Bacon爵士的Narcissus; or Self-love一文中有一句(杨,2):

  Pleased with himself and despising all others…

  杨自伍将该句翻译为:

  自我陶醉,目无余子…

  原文pleased 使用的是自身属性感的概念类型,而译文的“自我陶醉”使用的为动作性的运动感的概念类型。

  (二)运动感与空间感的互相替换

  在翻译中,我们可以在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中,发现运动感与空间感互相替换的现象。

  1.运动感替换空间感

  Lord Chesterfield的散文Upon Affection译成汉语是《论矫情》,这是很常见的翻译方法。upon affection使用的是空间感的概念类型,而“论矫情”使用的是运动感的概念类型。

  又如,thirty grown men in pursuit of a single fox译成汉语是“追猎一只狐狸的三十名成年男子”。in the pursuit of使用的是空间感的概念类型,“追猎”使用的是运动感的概念类型。

  2.空间感替换运动感

  林青散文《媲美》中有这么一句(乔,26):

  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

  该句在英语译文中被译为:

  Among them was a girl in a black wool overcoat. She was a real beauty.

  汉语的“穿黑呢大衣”使用的是运动感的概念类型,而英语的“in a black wool overcoat”使用的是空间感的概念类型。

  (三)空间感与自身属性感的互相替换

  在翻译中,我们可以在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中,发现空间感与自身属性感互相替换的现象。

  1.空间感替换自身属性感

  《鹿鼎记》中有一句:

  一名五十来岁的黑须道人哈哈大笑,说道:“夫人,你操练这阵法,花了好几个月功夫罢?”

  英语版的译文为:

  ‘You must have spent months rehearsing this, Madame,said a black- bearded Taoist in his fifties, laughing.

  原文的汉语有“五十来岁的黑须道人”,使用了自身属性感的概念类型,五十来岁是黑须道人的属性。英语的译文为“a black- bearded Taoist in his fifties”,使用了空间感的概念类型,无形的年龄这个生理状态被隐喻地理解成一种空间,按逻辑来讲,并非a Taoist in his fifties,而是 fifty years in a Taoist。

  2.自身属性感替换空间感

  《圣经》上有句话:

  英语为:

  Those who are in hunger are blessed.

  汉语的译文为:

  饥饿的人有福了。

  汉语“饥饿的”使用的是自身屬性感的概念类型,而英语“in hunger”使用的是空间感的概念类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实际上in hunger中hunger是一种生理状态,in hunger就是将无形的生理状态隐喻地理解为一种空间,人处于该空间中。按逻辑来讲,并非people in hunger,而是hunger in people。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自身属性感、运动感和空间感这三种概念类型可以相互替换,因此很有可能共同属于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下图为“三感一体”图示:

  [?][运动感][自身属性感][空间]

  如果这三感之上的“纯语言”真实存在,那么“纯语言”就能被人们从自身属性、运动和空间三个角度进行识解,从而产生人类不同的语言和语言不同的用法。认知语言学是探索“纯语言”的有效理论工具,而新生儿的啼哭是研究“纯语言”的理想样本。

  参考文献

  [1] 乔萍.散文佳作108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 杨自伍.英国散文名篇欣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