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术语库①发布的400条思想文化术语为语料,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探究思想文化术语英译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所带来的原语信息传达与读者接受努力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术语英译采用了直接翻译、间接翻译、音译、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以求译文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了解到原文的寓意和内涵。
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关联理论 翻译策略
一、 引言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凝聚着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章思英,2016:65)[1]”。现如今,外界亟待了解中国,中国也逐渐重视文化输出。然而,凝聚着中国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思想文化术语却成为国外读者理解的障碍。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变化和理论发展,体会其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惯式,进而理解新时代条件下中国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现状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之所以成为国外读者理解的难点,除语言文化差异外,还可能存在以下原因:首先,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术语诠释体系尚未建立,因而读者对某些术语缺乏统一的认识,进而产生了多种解释;其次,诠释者缺乏对历史的了解,难以使内涵丰富的思想文化术语在相应的语境中得到阐释;再者,思想文化术语外译译法被过度异化,译者仅将中西方相似或等值的东西盲目匹配,造成国内外读者对术语内涵的混淆。
近年来,思想文化术语频繁出现在领导人讲话或致辞中。因缺少一定的规范对应译本而造成大家对临时英译译法的争论和讨论也层出不穷。且在中国经典原著外译的过程中,多译本多译法的现象也使国外读者一头雾水。在此背景下,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中央编译局等十一个部委(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Sperber & Wilson(1986)[2]提出的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其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原文的意图应该尽可能地被传达给交际对象。交际对象对原文意图的理解需要经过一种对原文信息的推理过程。该推理过程依赖于原文呈现的交际线索所造成的语境效果。卜爱萍(2012:71)[3]指出,“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也就越强;语境效果越小,处理努力越大,关联性也就越弱”。
英国语言学家Gutt(1991)[4]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承担了双重角色(赵彦春,1999:278)[5]”。其首先需要对原作的寓意和内涵有一个清晰认识,综合原文展现的各种交际线索推断出原文或作者的意图,随后结合交际目的和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选择能展现语境和原作内涵的译文形式。该过程目的在于使原作和译文读者之间达到最佳关联,最终使读者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三)关联理论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
1.直接翻译
Gutt(2000:133)[6]指出,直接翻译重在“匹配译文与原文之间语言特征的相似性”。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为译文读者重现语境,用几乎完全相似的语言形式传递原文信息。因此,在确保原文意义表达无误的前提下,译者尽可能地追求两语言间的趋同度,保留出更多的交际线索供读者参考。
例1.“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the People Within the Four Seas Are Brothers)
“格物致知”(Study Things to Acquire Knowledge)
“史”(History)
在上述術语英译中,译文的表达形式、句法结构与原文保持对等或基本对等。该类直接翻译的策略在思想文化术语英译时并不少见。译者将术语对应词‘四海(the Four Seas),‘兄弟(brothers),‘格(study),‘知(knowledge)等对应译出。当以直接翻译的形式产出的译文不会产生误解,且在双方认知语境中均能体会到术语内涵时,译者倾向于使用直接翻译,以此来减少读者的努力程度。
上述译例虽直白易懂,但对某些术语来说,往往需要译文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因此,在术语库中,某些直接翻译的译法后面可能还会给出第二种译法。
例2. “矛盾”(Paradox of the Spear and the Shield / Contradiction)
“化干戈为玉帛”(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 / Turn War into Peace)
对于一些具有较深文化典故背景的术语,在直接翻译显得晦涩难懂时,后面缀有多种译法能够有助于读者理解。‘Paradox of the Spear and the Shield意为‘矛与盾的悖论。“矛”与“盾”指古代两种兵器,起源于《韩非子》中一位楚人在推销售卖自己的矛与盾时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其意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也指言行自相抵触。对于不了解该典故的国外读者来说,‘Contradiction的补充译法很有必要。同理,‘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意为‘将戈变为帛,更难以被国外读者所理解。
2.间接翻译
由于中西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达到直接关联,即相关因素的趋同度很难达到高度关联。此时,应转而追求“认知结果的相似性”(Gutt,2000:133)[6],即诉诸于间接翻译。“间接翻译”要求译者准确理解与体现术语的思想文化内涵,对原文寓意和内涵进行整体编排,产出使读者用较少的努力理解的译文。因此,其译文通常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常常与原文并不一一对应。
例3.“繁缛”(Overly Elaborative)
“淡泊”(Quiet Living with No Worldly Desire)
“意境”(Aesthetic Conception)
在上述译例中,‘意境指一种意蕴和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重要范畴。在译文中被译为‘Aesthetic Conception,易于被西方文化读者理解。同理,‘繁缛‘淡泊的英译追求相似的认知结果,而非字字对译。在译文中采用间接翻译的方法多需遵循英文的表达习惯,在读者认知语境中找到对应词,进而传播汉语的思想文化术语内涵和引申意义,令读者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3.原语情景语境与目的语认知环境完全不关联的翻译策略
在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下,译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原作意图和对象期待的关系中寻找最佳关联。很多中国特有的思想概念不能在英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或难以精炼概括的将文化内涵以异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时,往往采取音译或音译加注解的翻译策略。以上两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在翻译中译出‘中国特色,逐步培养国外受众熟悉的特有的表达方式。
(1)音译
音译指用汉语拼音把汉语词汇拼出。纵观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已发布的术语,音译情况并不少见。使用音译译法通常因为该术语经过历史的积淀,存在多种含义。若采用一种译法往往不能兼顾其他译法,造成术语思想内容的缺失和国外读者理解的偏差。
例4.“仁”(Ren)
“五行”(Wuxing)
“阴阳”(Yin and Yang)
以“仁”为例,“仁”指恻隐之心或良心;指根源于父子兄弟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德;指天地万物一体的状态和境界等多种解释。 我们熟悉的译法包括:“love;conscience;benevolence”[7]等多种译法。其在不同语境下通常选用不同的译法,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术语阐释。该类思想文化术语经过历史变迁和各个学派的融合发展,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单纯一个英文单词往往不能表达出其深厚的含义。此时,音译的方式便成为首选。
(2)音译+注解
在音译时需注意的是: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同语境、不同思想流派中存在不同译法,有时只用音译,经常会导致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因此,有时为了更为清楚的表达同时归类常用术语的翻译,也会经常需要采用注释加以说明。
例5.“礼”Li (Rites / Social Norms)
“君子”被译为“Junzi (Man of Virtue)
在新汉英词典中“礼”的通常译法如下:“ceremony;rite;ethics;courtesy;etiquette;gift;present;respect”[7]等。“礼”一词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长的历史进程。因其在中西方交流中出现频次较多,又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代表词,其翻译采取了“音译+注解”的方法突出了其“礼仪,社会礼法”的含义,使国外读者能够理解大多数语境。同理,‘君子的英译区分了西方读者所熟悉的‘Gentleman的译法,而译为‘Man of virtue(有德行的人)。在术语翻译中,若一味拿西方的概念解释自身,不利于自身话语传播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英译时采用了直接翻译、间接翻译、音译、音译+注解等翻译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分析得出:如在认知语境趋同的情况下,直接翻译能较大程度的减少读者的努力程度。若术语牵涉到社会背景、思想文化形态的不同,间接翻译更合适。音译译法虽有助于话语体系的构建,但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受众容易不了解术语的具体内涵,音译译法需要长时间的普及。相对而言,音译加注解译法更易推广。
同时,译者需要仔细推敲原作意图,结合读者的认知水平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努力使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同时,在文化传播以及术语翻译时,我们不能习惯于套用西方概念来解释思想文化术语,而要逐渐将带有中国人思维习惯和概念的术语传播出去,让国外受众在考虑中国问题时结合中国文化概念,而不是用他们的思想理解我们的问题。
注释
①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术语库:http://www.chinesethought.
cn/single.aspxnid=95&pid;=132
参考文献
[1] 章思英.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及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3):65-69.
[2] Sperber D.& 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1986.
[3] 卜爱萍.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格言翻译[J].上海翻译,2012(1):70-73.
[4] Gutt,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Oxford:Blackwell,1991.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295.
[6] Gutt,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Brookland:St.Jerome Publishing,2000.
[7] 惠宇.新世紀汉英大词典(第1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