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韵美是汉语古诗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在翻译汉语古诗时再现其音韵美有着重要意义。许渊冲教授在诗歌翻译方面造诣很深,采用头韵、尾韵、重复及拟声等多种手法创造性地再现了汉语原诗的音韵美。这说明在翻译中再现汉语古诗的音韵美是可能的,但是每首古诗要实现各自的音韵美,翻译策略各不相同,因诗而异。
关键词:音韵美 音美原则 创意再现
一、引言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单个音节和声调,这给了汉语节奏感和天然的诗性。因此,中国古诗在音律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诗人创作古诗的过程就像是用汉字谱写乐谱。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古诗就是为了歌唱而创作的。汉代乐府民歌可以歌唱,唐诗也能歌唱,宋词每篇都有乐谱。一个日本学者曾说过:“中国古诗是一种先进的语言艺术,毫无疑问,中国古诗有着最绝妙的艺术形式和最丰富的内涵。”(夏承焘,1959:40)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语音知识,那么他就无法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一般而言,韵律的主要功能是将那些不连贯的声音串联起来形成一支完整而和谐的曲调。著名中国学者朱光潜曾在其著作《诗论》中说过:“韵律就像是串起珍珠的丝线,而这根丝线对于中国古诗尤其不可或缺。”(朱光潜,1984:128)因此,译者在英译中国古诗时,若能充分注意再现古诗原有的音韵美,读者便能在不同语境中欣赏到原文的音韵美。翻译很难,而诗歌翻译又是所有翻译中最难的。一篇文学作品,之所以被视为一首诗,除了是因为其意境美,思想美,更重要的是音律美。但译者往往只努力再现其意境思想,而忽视音律。这样,译诗便失去了一大部分艺术价值。译诗读者总抱怨翻译过的诗歌单调乏味,并对诗歌原作者的盛誉表示怀疑。毋庸置疑,音律美对于真正的诗歌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朱光潜曾说过:“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许渊冲,1983:69)因此,努力再现诗歌原作的音律美是一个重点,译者应多加关注。
二、中国古诗的音韵美
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就音律而言,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单一的音节,同时四声音调产生了节奏韵律。韵母占主导地位,声母不重复,这些都确保了汉语的音乐性。在汉语词汇方面,单音节词素在构词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语法方面,汉语注重语序和运用功能词,在形态上没有变化,但是在词句构建方面灵活多变。这种特性,为历代文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四种音调,作家们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韵律,使得他们的作品听起来很有节奏感。到了唐代,严格的格律诗形成,要求诗歌应具有精确的字符、平仄、对仗及押韵等特性。(启功,2000:132)杜甫创作的“春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代表阴平声,●代表仄声)
春 望 A Spring View
杜甫 By Du Fu
国破山河在,(●●○○●)
On war-torn land streams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城春草木深。(○○●●○)
In vernal town grass and weeds are overgrown.
感时花溅泪,(○○○●●)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make us shed tears;
恨别鸟惊心。(●●●○○)
Hating to part, hearing birds breaks our heart.
烽火连三月,(●●○○●)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家书抵万金。(○○●●○)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白头搔更短,(○○○●●)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浑欲不胜簪。(●●●○○)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pin. (许渊冲,2015:218)
这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每两行形成一个对联,平仄对仗。颔联和颈联,意义对仗。全诗偶数行最后一个字符押尾韵。这种形式,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不仅显示出一种令人愉悦的音乐美,最重要的是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除了上例中运用的诗歌创作技巧外,古代诗人还采用了其他诗歌技巧,例如头韵、尾韵、叠音词等。李崇华说:“大量使用押头韵、押元韵,如珍珠串串作响,令人愉悦舒心”。(夏承焘,1966:65)唐代诗人也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诗歌。诗人们采用拟声词,有的模拟动物的叫声,有的模拟鼓、铃、笛等乐器的声音,还有的模拟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和落叶声等。所有这些,营造出汉语言的音乐美,使得唐诗拟声与传情绝妙地融为一体。
三、中英诗歌音韵比较
相对于英文诗歌,中文诗歌中的元音与重音听起来不那么明显。中国诗歌的韵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韵文,由于中性元音與重音听起来模糊不清,很容易造成声音扰乱,因此,韵律在中国诗歌中起着相互呼应、粘结凝聚的作用。
在一些西方语言中,如果数个单词第一个辅音相同,并且这些单词的第一个音节是重读音节,那么把这些词有规律地排列,它们便构成了头韵。汉语中,两个词语押韵与否取决于词语的元音,并且押韵汉字通常放在句尾,所以汉语诗词的压韵也称为“尾韵”,押韵的词通常称为“韵脚”。中国诗大多数都押韵,押韵词通常在偶数行的末尾。因此,中国诗人坚持二、四、六行押韵的规则,一、三、五行是否押韵则视情况而定。汉字的韵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中国人能够轻而易举地辨别出来。(潘悟云,2012: 117)例如,压“ang”(音/?/)韵的汉字听起来洪亮、振奋人心,压“ai”(音/ai/)韵的汉字听起来清楚、轻快,压“ao”(音/?:/)韵的汉字听起来镇静、稳定,如此等等。
英语诗歌押韵词的使用率远低于中国诗歌,但是在不同的语音层面,不同的韵有着不同的丰富内涵。例如,一些西方人认为/a:/是黑色的意象,/e/是白色的意象,/i/是红色的意象,/?/是绿色的意象,/u/是蓝色的意象。这就是所谓的“元音符号”。人们普遍认为一些元音如/e/、/i/给人一种“强壮、尖锐、细薄、脆弱”之感,然而其他元音如/u/,/?/给人一种优雅、清醇、沮丧、微弱”之感。一些辅音如/m/,/n/和/l/,/r/隐含着特殊的“顺畅、和谐、易变、失真”品质。(吴翔林,1993: 218)所以,语音元素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隐含的意义需要译者去探索。为了重现原作的音韵效果,译者首先应该充分理解诗歌的拟声词,同时还应该知道音韵效果所达到得程度取决于互文文本。在对原作有了很好理解的基础之上,译者可以选择合适的策略再现原诗的音韵之美。
四、汉诗英译中的音美原则
许渊冲是位成就很高的学者,他根据自身长期翻译诗歌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理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音美是三原则之一。
(一)许渊冲是该理论的倡导者
许渊冲在自己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60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这绝不是他盲目自夸,而是对他几十年來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肯定和赞扬。许渊冲是位多产作家,他把《约翰·克里斯多夫》《红与黑》
《包法利夫人》等外国著作翻译为中文,还把很多中国经典小说和诗歌翻译成外文,如《西厢记》《宋词300首》《诗经》《毛泽东诗词》《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等。英国学者认为他翻译的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英国最有名望的出版商企鹅出版集团,把他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收集到企鹅图书系列,在英国出版发行。许渊冲在翻译理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其理论核心是用“三美论”指导汉诗英译,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音美”原则
受鲁迅先生的启发,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原则。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认为翻译诗歌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美,也要尽可能传递原文的音美和形美。事实上,许渊冲在重视意美的前提下,还提升了音美的重要性。正如鲁迅在作品集中写到,“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许渊冲同意鲁迅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应用于诗歌翻译实践中。他指出,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通顺,悦耳。这就是许渊冲的“音美”理论。剑桥大学的翟理斯教授在19世纪提出用诗化的语言来翻译诗歌,许渊冲提出诗歌翻译应恢复这种做法。译者应修正原作不足之处,注意译文的韵律、韵脚,体现翻译艺术。但也有例外,比如阿瑟·韦利的自由诗,风格质朴,没有固定的韵式,在翻译他的诗时,音美原则就不适用。如果硬是在翻译时加上韵脚,就会因韵害义,从而“淡化诗意,不能为目的语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一般说来,散文翻译只要能够做到意美记忆可以了,但诗歌的翻译还要尽可能地再现音韵美。
五、汉诗英译中再现音韵美的技巧
音韵美作为诗歌美学重要特征之一,赋予诗歌强大的生命力。汉语古诗是音乐艺术体的现,所以诗歌翻译不仅要求传达意义,还必须向读者传达音美,提供听觉享受。许渊冲把“音美”原则应用到诗歌翻译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音、意、情和谐融交融的优秀译作。如上所述,汉诗音韵美在不同的方面均有体现。但是,本文的主题并不是探讨诗歌音韵美的生成,而是探讨在译文中再现诗歌音韵美的技巧。
(一)头韵的应用
头韵是英语语言中古老又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通常是在连续的几个词中重复单词开头的辅音。头韵运用使诗歌既有音美又有形美,可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吸引力。许渊冲在其翻译作品中,经常用头韵表现音效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前两句为:“朱雀桥边野花草,乌衣巷口夕阳斜。”
许渊冲将这句话译为“Beside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Over the Street of Mansion the setting sun hangs low.”(许渊冲,1983: 71)许渊冲翻译这首诗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独创性。在他的译文中,诗的每一句都运用了头韵。“Beside”,“Bridge”,“Birds”皆以浊辅音/b/押头韵,增添译文的韵律美。“Street”, “setting”, “sun”是以清辅音 /s/押头韵,呈现出作者看到阴郁之景的悲戚之情。读之,令人感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音律之美,缓缓萦绕于耳畔。
(二)尾韵的应用
尾韵常出现在诗句的末尾。它是在相邻或隔开的诗句末尾,采用相同尾音的词汇的一种修辞手法。汉英诗歌都通常用尾韵实现独特的音韵效果。较之头韵,尾韵更易被中国人所接受。原因在于,中国大多数的古诗词,尤其是唐诗,大量采用这类修辞手法。很大程度上,诗歌的音乐效果都是靠尾韵来实现的。同时,尾韵有助于创造出时长时短,时快时慢,时高时低的各式音效。许渊冲特别看重尾韵的运用,几乎他所有的译文都押尾韵。
晚 春 Late Spring
韩愈 By Han Yu
草树知春不久归,
The trees and grass know that soon spring will go away.
百般红紫斗芳菲。
Of red blooms and green leaves they make gorgeous display.
杨花榆荚无才思,
But willow catkins and elm pods are so unwise,
惟解漫天作雪飞。
They wish to be flying snow darkening the skies.
(许渊冲,1987:76)
許渊冲在他的“音美”理论指导下来翻译这首诗有两大优势。首先,就韵律而言,他成功的复制了原作的音韵美。原文的韵律是规整的,全诗主要用“/ei/”押尾韵。例如,押尾韵的汉字“归”/ gui /、“菲”/ fei /和“飞”/ fei /,分别分布于第一行、第二行和最后一行的末尾。在许的译文中,“away”与“display”押韵,而“unwise”与“skies”押韵。整个译文保持规整的“aabb”式韵律,并且创造性地将原文的“aaba”式韵律完美再现。其次,原文中处处皆是动态与静态的鲜明对比。“知春”和“唯解”是静态的,而“斗”和“飞”却是动态的。在他的译文中,“know”与“unwise”勾勒出静态感,“display”与“darkening”构造出动态感。许渊冲的词不仅节奏感强,而且句与句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更给诗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三)重复修辞法的应用
许渊冲译文中另外一个别具一格的特征就是重复修辞法的大量使用。在重复修辞法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中,连续重复最常应用于诗歌的翻译。连续重复主要用于强调,但是也常用于各式情感的表达。值得一提的是,连续地重复可以加快节奏,增强音律效果,营造出一种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的美感。如同循环往复的浪潮一样,带给读者听觉上的冲击,并给他们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中国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撰写过一首诗,其中著名的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许渊冲,2007: 95)许渊冲将其译为:“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许渊冲,2007:95—95)夏承焘是研究宋词的著名专家,他曾经就这首诗发表过评论:“诗中交替出现舌音和齿音,这种重复使用是为了表达女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孤独。整句话不仅易于理解,还具有语调优美的特点。”(夏承焘,1966:65)连用叠音词让诗歌听起来充满了愁思,但对于译者来说,很难充分传达原作的精髓。许渊冲则在他的译作中重复两次使用“寻”字和“觅”字,辅音/s/出现的次数更是多达八次,生动地重现了原作的忧愁之感。
(四)拟声词的使用
“拟声词”指发音听起来像所指声音的文字。这是一种修辞格,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汉诗中有很多拟声词,因为拟声词能让文字描写变得栩栩如生。一般说来,使用拟声词的目的是为了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它可以给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他们能真切地听到诗词所描述的声音。
送友人 Farewell to A Friend
李白 By Li Bai
青山横北郭,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白水绕东城。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此地一为别,
Once here we sever, you and I,
孤蓬万里征。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
浮云游子意,
As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落日故人情。
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挥手自兹去,
Waving your hand, you go your way,
萧萧班马鸣。
Our steeds still neigh “Adieu, adieu!
(许渊冲,2015:266)
这是一首典型的离别诗,作者是李白。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用了“萧萧”来描写马儿的嘶鸣,以表达他对离别的伤感之情。所以许渊冲使用拟声词“neigh”来翻译“萧萧”,还加了直接引语“再见了”,拉近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再现了原作的音韵美。(许渊冲,1983:72)
六、结语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过程中,译者使用各种韵式技巧是再现音韵美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古代的诗人已经使用了几百年的押韵手法,并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光辉成就。如果译文没有押韵,那很难说我们保持了原诗的艺术风格,甚至原作的美感也不能通过翻译得到充分传达。
中文诗歌和英文诗歌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律美。中文诗歌采用尾韵,对仗,平仄,叠音,头韵等等。英文诗歌使用尾韵,腹韵,头韵等等。尽管中国诗人和英国诗人采用的方法不同,二者也有重合部分,但译界前辈通过研究,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来重现原作的音韵美。重现原作的音律之美无疑应成为诗歌翻译者们的追求,随着更多可行的翻译技巧被发现,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4
[2] 鲁迅.鲁迅全集 (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3] 潘悟云.音韵论集[M].上海:中华书局,2012.
[4] 启功著.诗文声律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吴翔林.英诗格律及自由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 夏承焘.“诗余”论—宋词批判举例[J].文学评论,1966(01):61-68.
[7] 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J].文学评论,1961(04):1-7.
[8] 夏承焘.西湖与宋词[J].杭州大学学报,1959,(03):33-44.
[9] 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 70-77.
[10] 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04):68-75.
[11] 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2]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上[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13] 朱光潜,著.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