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道德经》林语堂和ArthurWaley两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312
任志文

  摘 要: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其中在部分用词上,译者的选择都会大有不同。本文通过对两位同时代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译者的译文进行部分比较,分析《道德经》英译本风格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道德经》 林语堂 Arthur Waley 翻译风格 对比

  一、引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代表作,全书分上下两篇《道经》《德经》,共八十一章。《道德经》从修身、治国、用兵、养身论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思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自先秦以来,各個朝代对《道德经》的研究就数不胜数,而到了近现代,国外有诸多学开始研究《道德经》。从1868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的第一本《道德经》英译本开始,其英译本数量逐渐增加,直至现在已有100多种译本。

  《道德经》虽语言简洁明了,但因其史料繁多,且流传多种版本,仅中文版本的注译都争议不断,其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而由于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翻译策略的不同,各个译者的译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研究《道德经》两个不同译本对选词的不同进行对比研究,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译者翻译风格的不同。

  二、林语堂和Arthur Waley译本比较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德经》 一章)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

  Are not Absolute Names.(林语堂,2012)

  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亚瑟·韦利,1999)

  在这一章中,两位译者的译文语言并没有采取过于复杂的词汇、句式,就像原文一样采用最为简单的语言来阐释“道”、“名”的概念,且两位译者的译文结构大致相同,从中可看出林语堂对英语语言的处理趋近于英语国家的Arthur Waley,但仍有些许不同。而两位译者对于“道”的翻译完全不同,在《道德经》中,“道”作为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且是整本《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充满东方特色,所以是否能将“道”翻译的合适尤为重要。

  历代都会对文字随着时代,坏境的改变,对字词的理解有所变化,而“道”作为其中抽象概念,每个人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也使得“道”富含多种意义。但单从《道德经》看,“道”主要有三种意义:1.世界万物之始之母;2.天道或者自然规律;3.人间正道或社会规律。(许渊冲,2003)

  林语堂在这里采用了翻译中的异化,将“道”音译成“Tao”,保留了“道”在《道德经》的抽象概念和一丝神秘色彩,且很好的将“道”从一而终翻译出来,保持了全文的统一性。而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林语堂的译本更有利于将中国古代思想向西方世界传达中国道家 “道”的概念,让西方能更了解“道”的思想。而Waley采用了翻译中的归化,将“道”意译成“The Way”,“Way”英文中趋向于“方法,道路,方向”,而这只是“道”的其中一种意思,道家的“道”更多强调的是万物的由来,自然规律。译文加上“the”强调了“way”特殊性来代指“道”,但是可能会使读者误解成抽象的“方法,道路,方向”,且缺失了“道”在《道德经》中的其他含义。《道德经》在句式排列方面十分有特色,每三字构成对句,具有诗的特性,朗朗上口。Waley选择不改变句式,尽可能使读者接触到自己熟悉的语体,有利于读者理解。而林语堂将译文两句话分为四小段,保留原文中句式结构,使译文与原文结构更能一一对应,体现出《道德经》诗经句式的特点,尽最大努力传达出严复在《天演论》“信达雅”中“雅”的境界。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 十八章)

  On the decline of the great Tao,

  The doctrine of “humanity” and “justice” arose.

  When knowledge and cleverness appeared,

  Great hypocrisy followed in its wake.

  When the six relationships no longer lived at peace,

  There was “kind parents” and “filial sons.”

  When a country fell into chaos and misrule,

  There was “loyal ministers.”(林语堂,2012)

  It was when the Great Way declined

  That human kindness and morality arose;

  It was when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appeared

  That the Great Artifice began.

  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

  Nor till fatherland was dark with strifeendprint

  Did we hear of “loyal slaves”.(亚瑟·韦利,1999)

  十八章的这四个相对对立的现象就是道家所提出的 “阴阳” 哲学概念,道家强调了“阴阳”之间的三个特点:统一、对立的互化。正如原文的“大道废,有仁义”,若将“大道废”比作“阴”,“仁义出”为“阳”,那么正是因为“大道废”,才导致了以“仁义”的方式来指正“大道”,从而使两者之间的道平衡。而如果没有“大道废”的出现,那么“仁义出”的现象也不会存在。其余三个相对对立现象,可以由此类推。正如道家所总结的,世间万物阴阳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

  两位译者在动词的选取方面达成了某种默契,比如“废”译为“decline”,“有”译为“arise”,“出”译为“appear”,“不和”译为“no longer at peace”,毕竟这些动词大部分属于相通的动作,而在名词的选用方面就大不相同了,《道德经》中的诸多名词,相当大一部分屬于抽象名词,在英语中不可能找到意思完全对应的单词代替。除了上文提到“道”外,“仁义”是“儒道墨”三家所推崇的概念,而老子是最早在《道德经》中解释、定位“仁义”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又以为也”,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林语堂译成“humanityandjustice”,将“仁义”的概念转化为当今西方世界所熟知“人性与正义”,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相比较与Waley的“kindness and morality”,其中的“morality”更适用于儒家在后来提出的“仁义道德”中的“道德”。在“大伪”的翻译中,Waley 的“artifice”强调了利用欺诈手段的计谋,与智慧的“阳谋”相对应的“阴谋”,而林语堂的“hypocrisy”则强调了“智慧”积极向上对应的消极的“伪善”。“孝慈”,林语堂译成“‘kindparentsand‘filialsons”,强调了“孝慈”双向性;Waley仅仅译成“dutifulsons”,缺少由下向上“慈”的意思。“臣”与“国”的翻译,两者更是不同。林语堂对“国”翻译 ,是基于当时古人的认识,古人所谓的天下只包括中国内的诸侯国,并没有其他国家,而各个诸侯国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林语堂选择“country”, 而“国家昏乱”仅仅靠家中忠心耿耿的奴仆,是无法改变当时的局面的,所以林语堂认为国家所需要更多的是“有才能的部下”。Waley所认为的“臣”就是在古代富人家中的奴仆,意思趋近于“slave”。而所认为的“国”是“fatherland”,Waley用“fatherland”与“motherland”作区分,“motherland”强调的是祖国、母国,而“fatherland”强调的是各个封建势力的封建领地,所以这里的“fatherland”可以理解为“诸侯国”,该译文更强调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 四十三章)

  The softest substance of the world

  Goes through the hardest.

  That-which-is-without-form penetrates that-which-has-no-crevice;

  Through this I know the benefit of taking no action.

  The teaching without words

  And the benefit of taking no action

  Are without compare in the universe.(林语堂,2012)

  What is of all things most yielding

  Can overwhelm that which is of all things most hard.

  Being substanceless it can enter even where is no space;

  That is how I know the value of action that is actionless.

  But that there can be teaching without words,

  Value in action that is actionless,

  Few indeed can understand.(亚瑟·韦利,1999)

  老子反感当时统治者对“有为”的追求,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张丽,2008)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代,很多人会以儒家的“积极入仕”的标准来评判老子的“无为而治”,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认为“无为”是阻碍社会前进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道德经》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干涉万物的作为,让万物自由发展的意思。(许渊冲,2003)

  “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作为最柔弱之物,由高流向低,而所阻碍之物,被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侵蚀,最终成为茫茫江海中的一颗沙粒。《道德经》中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水”的特性相似,如果将“道”比作水“由高向低”的规律,而“无为”则是水,水源源不断的向江海奔去,只是顺应了趋于平稳的趋势。

  对于“天下”,两位译者翻译选择有所不同,林语堂更注重忠实原文,将“天下”译成了“world”,确保自己能将原文所传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而在原文未体现的“物”,选择翻译成“substance”,强调了该“物”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物质的属性。Waley则选择归化意译成成“all things”,而没有选择将“天下”直译出来。Waley应该认为“all things”已经包括世界万物,没必要多此一举,使语言更简洁明了,少累赘。林语堂将“无有”以水的形式体现,选用较为书面用语的“penetrate”,强调了进入过程中类似于水的形式——“渗透”的过程,而水是“几于道”的,利用现实中的物质——水,能更好的将《道德经》中抽象概念“道”的表达,有利于读者对于“道”的。Waley则将“无有”以“无物质”状态体现,强调了“无有入无间”过程中的“无物质”状态。“天下希及之”两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对原文本质的理解影响不大。Waley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很少有人真正的理解”,将“天下”认为是“天下人”;将其中的“及”理解为“到,达”意译成“理解”。林语堂则译成是“世上没有东西可与之相比”,将“天下”理解为“天下物”;“及”则是“比得上”。前者强调了主观上“无为”极为重要但是有认知的人少,后者强调“无为”无可比拟的客观事实。

  三、结语

  通过两位中外译者《道德经》部分译本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位译者翻译风格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道德经》作为道家乃至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博大精深,承载着巨大的信息与深奥的哲学。而在两位译者译本中,虽然在选词上很大的区别,但是都没有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者句型来体现《道德经》的深奥,尽可能以最简洁的语言把《道德经》的内容传达给读者。

  林语堂作为一个留学过海外的中国人,深知西方缺少对中国经典哲学的认知,希望能将《道德经》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向西方世界传播,使更多人能够欣赏《道德经》中与西方提倡不同的观念,揭开中国那层外部神秘的面纱,而希望自己的译本能将《道德经》中原汁原味全部展现出来,所以他的译本在很多方面会牺牲与读者的距离,更靠近作者,甚至改变句式结构来保持与原文的一致,从而来展现《道德经》的语言结构之美。而且,在选词方面,林语堂会比较小心谨慎。如果选择意译会损失原文中部分意思,则宁可将它音译,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也要保留原文意思的完整性。

  Arthur Waley作为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很多重大的研究,且对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世界的差异十分敏感,考虑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不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习俗、历史,Waley更注重于读者的理解,使《道德经》中很多抽象名词本地化,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让读者更能接受《道德经》中从未接触过的概念。并且通过一些词汇使用的不同来暗示时代背景或者伦理关系,使读者能够更深一步地了解《道德经》中的哲学。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亚瑟·韦利.道德经[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Lin Yutang.The Wisdom of Laot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2.

  [4] 张丽.老子“无为”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