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呼啸山庄》对哥特小说传统的超越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191
石满霞

  摘 要: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小说”的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在英美文学中影响广泛,其主题、人物塑造、场景设置等方面都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显著特点。艾米莉被人们称为文学上的“思芬克斯”,她的写作风格受到了哥特小说传统的深远影响,在借鉴了哥特传统的艺术手法的同时,她又对哥特小说传统的諸多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成就了《呼啸山庄》这一部经典之作,奠定了她在哥特文学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关键词: 呼啸山庄 哥特传统 超越

  “哥特”一词(Goth)原指哥特人,是以野蛮彪悍、嗜杀成性而著称的游牧民族,“哥特”的派生词“Gothic”具有“野蛮的”、“粗野的”、“黑暗的”等广泛意义。“哥特”成为一种新的小说题材的名称是在十八实际中后期,哥特小说,简单的说,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故事情节往往充斥着变态、复仇、暴力、强奸、死亡等内容,在主题思想上,作者大多通过揭示社会和道德上的种种邪恶现象来揭示人性中的贪欲、阴暗和软弱,并且向人们弘扬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德观。《呼啸山庄》对哥特小说在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做了较显著地突破和超越。

  一、故事主题的超越

  传统的哥特小说主题大多有关仇杀、阴谋、逃离、背叛、强奸、乱伦等。《呼啸山庄》叙述的就是一个爱情、背叛与复仇的故事,其主题就涉及爱恨情仇、背叛、阴谋和争夺继承权等。但是,传统的哥特小说的男主人公往往是一个恶棍似得人物,十恶不赦、强暴、欺凌甚至乱伦软弱无助的女主人公,以这种善恶之间的冲突来激化矛盾,推进情节的发展直到高潮,文章结局无一例外的惩恶扬善,以男主人公的毁灭和女主人公逃离男主人公的掌控并开始新的生活而告终。艾米莉的这部《呼啸山庄》则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善恶之争这一主题,小说中的冲突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善与恶的较量和斗争,她所刻画的人物也没有明显的善恶之分,而是对人性从最自然和最真实的角度进行探讨,挖掘人性本质的复杂,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形象深入人心,两人超越世俗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也让读者为之动容感叹。文中的希斯克利夫疯狂地爱着凯瑟琳,但是在得知凯瑟琳要嫁给林肯时,这深沉的爱就变成了刻骨的痛恨和绝望,继而走上了复仇的不归路。希斯克利夫的性格转变和他童年的经历息息相关,他年幼时被老肖恩收养,因为其身份而备受身边人的刁难和欺辱。他随之形成了敏感而倔强的性格。这种性格让他极其渴望尊重、自由和关爱,而正是凯瑟琳给了他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凯瑟琳的爱就是他生活的动力和灵魂的滋养。然而,她强烈的虚荣心和控制欲让她决定嫁给林顿,去做画眉山庄的女主人。凯瑟琳的选择背叛了希斯克利夫,也背叛了自己的灵魂。希斯克利夫化身为复仇的恶魔成为一股摧毁一切的邪恶力量。他用阴谋手段得到辛德雷的呼啸山庄,并疯狂地破坏画眉山庄的所有人和物,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凯瑟琳的女儿小凯西都不放过。小说结尾随着一个个仇人和凯瑟琳的死亡,希刺克里夫的复仇之路走到了尽头,以此为支撑的生命也接近终点。失去复仇目标的希斯克利夫在对凯瑟琳的疯狂想念中抑郁而终。

  《呼啸山庄》的主题不能像其他的哥特小说一样简单地定义为坏人和好人的争夺、斗争,而是对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对人性复杂的客观探讨,并非主观的评价。三个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哈德雷和林顿的经历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是相似的,只是由于各自的性格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在经受类似的遭遇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遭到了背叛,当他听到凯瑟琳要嫁给林顿的时候,他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愤然离去,三年音讯全无,等到他穿着体面,带着财富卷土重来便发动了一系列阴谋,疯狂地报复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两个家族并一步步取得成功。同样,林顿对凯瑟琳的爱也遭到背叛,他一直能感觉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感情,但是他却表现得像个绅士,采取了很温和的方式来赢得她的芳心。直到凯瑟琳弥留之际,他还在细心地日夜照料她。而得知凯瑟琳死讯的希斯克利夫却用一种类似野兽的疯狂举动(用头撞树,大声的哀嚎等)来表达他的哀伤。到底希斯克利夫和林顿两个人谁对凯瑟琳的爱更深更真挚?没有答案。

  另一方面,林顿和哈德雷虽然都经历了丧妻之痛,但同为人父,他们却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林顿在凯瑟琳去世后,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女儿小凯西,而哈德雷在妻子难产死后却选择了终日酗酒、赌博来逃避现实的痛苦,他在绝望和痛苦中甚至差点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在《呼啸山庄》里,对希斯克利夫、哈德雷和林顿,艾米莉没有指明谁是真正的好人和坏人,读者应该谴责谁又应该表扬谁更不能一概而论。艾米莉用她中立的观点告诉我们,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有其前因后果,而每个人物的行为都是其性格的彰显,他们复杂的人性不能简单的用善恶来区分,每个人都值得同情,每个人又都有过错。直到故事的结局,艾米莉始终没有宣扬惩恶扬善的大道理,却让读者自己感受自己思考。

  二、人物塑造的超越

  哥特小说以“黑色”著称,哥特小说作者热衷于对小说中人物恐怖、痛苦、邪恶品质的描写,以及对潜意识变态心理与罪恶意识的挖掘。英国哥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但无一例外塑造的最鲜明的便是恶棍(暴君)形象、教徒形象、软弱可欺的女子形象和鬼怪形象。大部分哥特小说都会塑造一个冷酷无情、残暴专横的暴君形象。而传统哥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与小说中的暴君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通常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她们往往纯洁、柔弱、任人摆布,被专制的暴君囚禁、迫害却毫无办法。

  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塑造却打破了这一模式,凯瑟琳和伊莎贝拉不再是单一的受虐的软弱可欺的形象,反而表现出反抗传统、渴望自由、追求真爱的精神。凯瑟琳的控制欲、刁蛮任性和叛逆与维多利亚时期宣扬的内敛温柔贤淑的淑女形象格格不入。在她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中她一直处于主宰地位,希斯克利夫对她感情的依赖和顺从有别于其他的哥特小说的恶棍形象,希斯克利夫疯狂的报复行径也主要是因她而起。凯瑟琳蔑视世俗和宗教的条条框框,追求自由,公然不顾哥哥辛德雷的反对,用她无比的热情和对旁人的不屑,勇敢地和希斯克利夫相爱,尽情地享受他们之间的爱情。她在明知道她和希斯克利夫共享同一个灵魂的情况下又可以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决定嫁给林顿去做画眉山庄的贵妇,她一直遵循自己的欲望做决定,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她不仅叛逆世俗,叛逆周围的人,她连自己的灵魂也背叛了。在林顿唯一的妹妹伊莎贝拉被她昔日的情人出于复仇而阴谋引诱时,她不顾伊莎贝拉的嫉妒而勇敢地揭露希斯克利夫的真正面目来警告伊莎贝拉。endprint

  艾米莉笔下的伊莎贝拉在识破希斯克利夫的阴谋后勇敢地出走,逃离了他对她的人身禁锢和精神摧残并一个人抚养孩子,体现出独立坚强的性格。小凯西所展现的坚强和善良更是打破了哥特小說对传统女性的刻画,她与哈里顿的纯真爱情最终使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无果而终。

  三、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超越——象征意义

  《呼啸山庄》与哥特小说传统中着重表现神秘恐怖不同的地方,还较为突出的体现在小说中一些事物富含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贯穿了小说的始末,为主题的凸显、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的刻画都营造了充满想象的意象和氛围,使整部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现代色彩。

  (一)荒原

  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荒原景象,这是小说中最典型的意象其象征意义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更为出色的是,艾米莉将神秘荒凉的荒原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完美的融合,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部哥特小说中所体现的人与物的契合。荒原孕育着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对自由的向往,也孕育了他们叛逆、执着、顽强的性格,滋生了他们原始、奔放、狂野的爱情。《呼啸山庄》中荒原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生命之源和精神家园,在这片荒原上他们可以让自己的天性心情张扬,不受世俗的束缚,大笑狂奔,尽情释放自己的本性。 而宁静优雅的画眉山庄的生活和林顿温室般的呵护并不能让凯瑟琳内心深处感到放松和满足,这就是为什么凯瑟琳在弥留之际说“啊,但愿我是在老家里我自己的床上,还有那风在窗外极猛烈呼啸着。千万让我感受感受这风吧——它是从旷野那边直吹过来的——千万让我吸一口吧”。甚至在凯瑟琳死后,她的灵魂仍留在荒原之上不肯离去,等着和希斯克利夫相遇。

  (二)风暴

  荒原上的风暴描写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荒原的狂暴,更是品味出人物内心的激烈情感冲突。文中的风暴意象与小说故事情节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呼啸山庄的爱恨情仇在风暴的渲染下更加震撼、引起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超越世俗的爱情如此狂野又痛彻心扉让读者感同身受。荒原上对暴风雨的描写是希斯克利夫痛苦、绝望的内心写照,从此他走上了永劫不复的复仇的之路。而在凯瑟琳下葬的那个夜晚,更是风雪交加。同样的,希刺克利夫死的深夜,暴雨如注……沉沉的夜幕,呼啸的狂风,猛烈的雨雪,峻峭的岩石……在艾米莉的笔下,荒原上的自然风暴已经变成人的情感与灵魂的风暴,它既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人物情感的象征。

  四、结语

  《呼啸山庄》一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平静的风格,不拘泥于英美哥特小说传统的特征,而是在有选择的继承和利用一些特征的同时进行大胆突破,把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结合起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复仇和善恶的对立并非其真正的主题,小说旨在向人们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冲突,表现了人类对待得失的悲痛与强烈的内心渴望。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艾米莉以她深沉的情感和强烈的激情对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塑造以更加丰满和真实的角度呈现,同时它在小说中借助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神秘、荒凉、狂暴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纠结、痛苦的人物精神世界近乎完美的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2] 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J].外语教学,(2005(7):84-87.

  [3] 李伟防.黑色经典一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1(2002(1):47-54.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