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海明威成名之路的奠基之作,《在我们的时代里》以短篇小说加随笔的文本结构形式讲述了尼克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海明威式英雄的雏形。本文通过《在我们的时代里》与主人公尼克·亚当斯相关的八部短篇小说,结合海明威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自身经历,以此来展示海明威式英雄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命的感悟和面对死亡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在我们的时代里》 海明威式英雄 成长
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海明威的众多经典作品和艺术创作手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除了对于《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这样的名作有着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之外,像他的 “冰山理论” “垮掉的一代” 和 “硬汉精神” 的解读始终方兴未艾。《在我们的时代里》以15篇短篇小说和16篇随笔相互穿插的形式组成海明威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8篇是与尼克相关的。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菲利普·杨(Philip Young)曾经指出“这本书不论在哪一个方面说来,是海明威第一部有意义的书”。在该小说集中的八篇与尼克相关的短篇小说中,几乎尼克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是海明威自身经历的写照,尼克的成长过程反映了海明威从童年到成年的人生历程,这也是海明威式英雄雏形的体现。董衡巽曾说尼克·亚当斯是“海明威最早和最具有自述性质的主人公”[1],这也正是说明尼克·亚当斯是海明威系列硬汉形象第一人,是海明威式英雄的起源。
一、童年时对生命的追寻:天真迷茫
卡洛斯·贝克曾在《海明威传》中提到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贝尔湖畔的避暑房子里度过的,他喜欢看动物图画书、听别人讲故事、给人和物取各种各样的名字[2],这与尼克有着快乐的童年密不可分。童年时期的尼克在《印第安营地》中跟随父亲出诊,为印第安产妇接生。事实上,海明威本人的父亲,克拉伦斯·埃德蒙·海明威,也是一名医生,并且经常给印第安人看病,行医之余最大的爱好是钓鱼和打猎。这与尼克的父亲惊人的相似。在《印第安营地》中,尼克目睹了父亲接生时产妇的痛苦喊叫以及产妇的丈夫不堪忍受妻子剖腹产的痛苦而自杀。在这一过程中,尼克感受了痛苦、暴力、死亡最直观的体验,却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死。这一经历引发了尼克关于死亡的天真乐观的思考,也是尼克成长的起点。
在尼克童年时期的另一个短篇《 医生夫妇 》中身上也有海明威的影子,工人迪克·博尔顿企图用木材的事和尼克的父亲闹事,想以此逃避尼克父亲医治他老婆的一大笔费用。尼克父亲毫不畏惧迪克的挑战,回家大怒并仔细地擦起了手枪。而尼克的母亲却说“我真的认为谁也不会真的做出那种事来”,她是基督教科学派,《圣经》常常就放在床边的桌上。当尼克的父亲告诉尼克母亲找他时,尼克选择了跟父亲一起去森林里打猎。海明威的母亲也是基督徒,她強烈的个人意识和尼克的母亲有几分相似,海明威对于父亲的爱远远超过了对于母亲。在面对暴力冲突的时候,尼克的父亲选择直接用武力解决,当然这有可能会带来死亡和牺牲;而尼克的母亲则倾向于天真的信任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来达到平静生存的目的。“这不正是人生境界的两个指向吗?‘介入就是暴力,而信仰意味着毫无意义的超脱甚至是不谙世故或者是无谓的怯懦。这样,人该向哪一个极端靠拢才使他的一生具有意义?”[3]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尼克则选择“理性”的逃避,因为至此他对生和死的理解仍然还是迷茫困惑的。
二、青年时对命运的感知:勇敢挑战
童年时期的海明威面临生死时是天真乐观、理性逃避的,而这种乐观到了经历青年时期的现实社会环境和生活磨练之后转变成了为生存而不得不与生活进行抗争。《了却一段情》来源于海明威在二十岁时与十七岁的中学生曼佐莉的青涩之恋,讲述了尼克和玛乔丽恋爱终结的故事。尼克和玛乔丽一起去钓鱼,在面对玛乔丽的兴高采烈时尼克显得有些不满,甚至觉得爱情“一点劲儿也没了”,于是他们就没有争吵、没有挽留地分手了。这也是形成海明威独特妇女观的缘由之一:表面看他似乎忽略了女性角色的感受,弱化女性的地位,实际上他对女性的重视从他描写的种种细节中都有体现。内心早已波涛汹涌,但脸上却平静如水,正是这种矛盾的态度导致尼克在《三天大风》中和他的朋友比尔借酒浇愁,通过谈论运动、文学和女人来掩盖他分手的痛苦。尼克的这些经历使他逐步形成海明威式英雄所具备的精神品质:默默忍受痛苦,将内心的苦闷和不快转移到大自然当中,通过喝酒、打猎来磨练自己坚韧的品格。即使生活不易、爱情不顺,仍然可以通过“喝酒去”“打猎去”来与生活进行抗争。
如果说爱情的无奈只是尼克感知生活不易的开端,那认清现实的社会环境则是成就他硬汉精神的又一催化剂。海明威少年时期有过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第二次就被他写进《在我们的时代里》里的短篇之一《拳击家》,而他本人在十七岁时酷爱拳击。《拳击家》是尼克从童年走向少年,从心理逃避走向探索人生的标志。故事中的尼克因无票乘车而被一个扳闸工从飞奔的火车上打了下来,接着又碰到自己仰慕已久的前拳击冠军阿德·弗朗西斯,听闻拳击冠军的悲惨命运,受到阿德的暴力威胁和黑人帕格斯的帮助。尽管黑人帮助尼克躲避了来自阿德的暴力威胁,但是黑人采取的方式是“照着他的后脑勺啪的一下”同样使尼克感受到了暴力的存在和世界的黑暗。在小说的结尾“尼克爬上路堤,顺着路轨朝前走。没想到手里还拿着一份三明治,就放进口袋。” “三明治”其实是尼克经历的暴力在内心留下的印记,第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使尼克认识到世界上会有人心的温暖但也会有残酷的黑暗一面,此时的尼克内心更加的丰富,海明威式英雄初具雏形。
三、成年后对生活的认识:超脱乐观
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亲身经历一战、二战和西班牙内战。身中两百多片炮弹碎片;多次遭遇车祸和飞行事故,数次重伤,十多次脑震荡,动过二十来次手术。他的这些传奇经历在他的多部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均有体现。正是有了如此直面战争残酷和经受身心打击的磨练,战后的海明威选择回归大自然,回到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地享受山林、湖泊、大海,醉心钓鱼、打猎、斗牛。《越野滑雪》中的尼克也是如此,战后的尼克在瑞士滑雪,虽然身上的创伤已痊愈,但他不愿意回到美国,尽管妻子在怀孕待产中。每当想到美国 “岩石太多,树木也不多” 时,他就觉得 “要是不能滑就没有意义了”,这就是海明威式英雄的特点:沉醉于自然。在经历战争的残酷并能从中幸存下来,人生的一些苦痛和烦忧不过是过眼云烟,唯独战争留下的心灵创伤却是不可磨灭的。于是他们寄托于自然,选择用他们爱好的钓鱼、打猎和斗牛来转移战争留下的阴影和人生必经的重担。刘明阁曾经提道:“硬汉精神”其核心表现也就在于人面对“绝境”时要做出的那种“抉择”[4]。战后的海明威和尼克都选择回归自然充分展示了海明威式英雄的精神品格,海明威式英雄的形象也就此诞生。endprint
《越野滑雪》是尼克由向命运抗争转变为通过自然来治疗心灵创伤的开端,那《大双心河》则是尼克试图远离人际走出社会的一片凈土。从表面上看,《大双心河》描写的是一个简单的钓鱼故事,全文细致地叙述了尼克垂钓的过程。从战场上归来的尼克想要摆脱在战场上遭受的痛苦从而来寻求来自于自然的安慰,但是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他所期待的,“只有铁轨和火烧过的土地” “烧焦的树桩” “颜色都是烟灰般黑的蚱蜢”。这一切恰恰是他不想看到的,想极力忘却的。本想从同样惨不忍睹的战场上幸存下来,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未抚平,面临如此衰败的场景,生存的希望依旧渺茫。但是后来当他孤身一人走在僻静的山野间,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也正符合尼克心中的要求。“在湍急的深水里,在半明不暗的光线中,钓鱼会是可悲的。在沼泽地里钓鱼,是桩可悲的冒险行动。尼克不想这样干。他今天不想再朝下游走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尼克在战场上经受的心灵创伤有多严重,它不是一次钓鱼就能治愈的。但是尼克仍然需要鼓起心中的勇气,用信心来克服心中的阴影,然后才可以真正的去享受钓鱼。小说的结尾“往后到沼泽地去钓鱼的日子多着呢”说明海明威仍然留下了信心和希望,这也是尼克对往后生活的乐观表现:从死亡中幸存后自信地迈向新生活。就像黄利玲总结的,尼克身上已呈现出海明威式硬汉的性格特点:只是独自一人默默承受生活的苦难,勇敢地直面生活的艰辛[5]。
海明威通过《在我们的时代里》叙述尼克在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来展现海明威式英雄第一人的成长过程。“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既是海明威本人的人生格言,也是其笔下海明威式英雄形象的真实写照,是硬汉精神的最高境界。透过小说平淡无奇的叙述外表,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公尼克复杂又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海明威的用心良苦,其自传性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海明威式英雄的成长历程:天真迷茫—勇敢挑战—超脱乐观。从迷惘到超脱,这正是海明威思想终其一生的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卡洛斯·贝克.海明威传[M].陈安全,等,译.香港:南粤出版社,1985.
[3] 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陈良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 刘明阁.《在我们的时代里》的文本解构与主题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6):36-39.
[5] 黄利玲.海明威成功的基石:《在我们的时代里》[J].外国文学研究,2003(3):50-56.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