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音乐教育是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健康、优美的音乐不但能够净化人类的心灵,同时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基于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情况与小学生认知能力,全面分析了音乐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提出几点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进入到21世纪以来,因为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自杀以及他杀的事件越来越多,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处在该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专家与教授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并且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阶段作为教学的启蒙阶段,小学生能否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1]。作为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教材中蕴藏着诸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深入挖掘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诸多积极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缓解小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积极引用小学生发泄负面情绪,以此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证实,在聆听舒缓、积极、优美的音乐以后,小学生焦虑感得以有效缓解,而在音乐教学进程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通过语言,小学生可以通过音符来进行感情的表达、传递,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使其不良心理得以倾诉、发泄[2]。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基于小学生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通过专业性、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来帮助小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性质的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预防性教育、补救性教育两个方面。所谓预防性教育,其主要目标在于不正常情况、不健康心理方面的预防工作,更为注重预防性作用;所谓补救性教育,其对象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针对其开展针对性治疗、帮助、辅导以及咨询等相关工作,本身属于矫正性的特点[3]。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将上述兩个方面进行整合,使得覆盖面、效果得以有效提升。基于内涵的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有效适应生活、社会等诸多环境。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同时也是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来说,积极利用音乐教材、音乐实践活动,能够全面促进小学生创造力、表现力、欣赏力以及鉴赏力的发展,能够全面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向上的情趣以及音乐文化素养,真正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发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加强班级凝聚力的效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听从教师的指令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师生关系处于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尽管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相应的弊端也是极为显著的,教师教学倾向于强制,完全忽略了民主,过于重视循规蹈矩,忽略了探索与创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自然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4]。
基于此,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真正将学生作为各项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倾听者、协助者的角色,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与学,而是以亦师亦友的身份相处。具体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朋友的身份来与学生相处,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向教师倾诉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后教师基于学生朋友的角度、心态来进行疏导,给予学生贴心的指导。长此以往,师生之间能够逐渐形成和谐、融洽、民主的关系,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会更为密切,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能够更好地开展。众所周知,小学生本身的天性较为活泼,同时家长对于学生往往过于溺爱,再加上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都会存在破坏行为、说谎行为以及攻击行为等,当音乐教师在面临上述情况的时候,并不是急于进行批评,而是应当耐心、冷静、从容地应对,用朋友的身份去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而当学生改正以后,教师则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关心,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5]。
(二)构建温馨、愉悦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反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利用各种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体验中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谐属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先决条件,而爱则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之间心灵互动的进程。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过,教师要让自己首先变成一个孩子。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转变自身的角色,通过感情来打动学生,与学生共同唱歌、共同表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给予学生和谐、安全以及愉快的情感体验。比如,在笔者在一年级第一堂音乐课“你的名字叫什么”中,就主动尝试构建温馨、愉悦的教学环境,先用幽默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我介绍,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介绍氛围中,笔者开始播放音乐。很快,学生们迅速被优美、轻松的音乐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开始跟着音乐的节拍拍手,然后笔者鼓励学生跳舞,并尝试融入学生中共同舞蹈。纵观上述教学过程中,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认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会了歌曲,并且在共同表演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心理、情感均得到了音乐的熏陶。
(三)将良好情绪情感融入音乐课堂endprint
众所周知,音乐能够有效缓解各种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来说,同伴关系、学习负担以及家庭期望等一些因素,往往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倘若压力长时间累积,没有进行有效的释放,则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使得小学生逐渐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以及身心疲惫等现象。而音乐在缓解不良情绪、释放压力方面的作用则正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全面利用音乐辅助作用,让小学生在音乐赏析的过程中去进行调节,使得小学生的神经得以松弛、压力得以缓解。具体来说,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赏析环节播放舒缓类型的音乐,以此来帮助小学生进行放松。抑或是采用交替播放柔美音乐与强劲结构音乐,使得小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分别体验放松、紧张情绪,最终实现调节、舒缓情绪的目标。
音乐教学主要是将审美作为教学的核心,其主要对学生的情感世界产生影响。音乐教学基本价值主要在于进行音乐欣赏、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一种审美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及蕴藏的情感,真正被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各种情感所感染,逐渐养成高尚、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对广大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当意识到音乐教材中蕴藏的诸多道德情感素材,基于爱国主义、德育内容来开展,并持续拓展到爱科学、爱劳动、爱学习、爱家乡以及爱自然等诸多领域,让学生在这些领域中去不断地学习、感受,真正从多种维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
(四)通過课外活动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范畴
通过设计课外音乐集体活动,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相关活动过程中,是真正“寓教于乐”的重要体验,同时也是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对教师来说,在开展课外音乐集体活动的时候,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活动需要依靠学生共同努力、团结协作,通过锲而不舍的精神、运用集体力量与智慧才可以完成最终任务。设计积极、互动的集体活动能够在学生中构建团结、愉快、和谐以及自觉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形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课外音乐集体活动的类型非常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演出,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自信、满足以及愉悦。对小学生来说,合唱是最为广泛的一种课外音乐集体活动,而合唱教学则是利用集体的发声练习,追求声音方面的共享,其要求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声音状态、强弱、口形以及吸、呼、起、收等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最终达到声音方面的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同时还必须养成良好的合作心理习惯,在合唱学习过程中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逐渐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而在合唱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分别对应自己的位置,无论是高声部,还是低声部,是主旋律声部,还是副旋律声部,是领唱还是伴唱,都必须要进行协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获得理想的合唱效果[6]。从最初的合唱教学到最终的合唱活动,学生能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个人努力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才能够与他人进行更好的团结协作,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交际心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复杂、漫长的工程,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效果显然是不现实的。对广大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当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寻找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综合参考小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实际,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自泰.在小学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7(7):63-64.
[2] 王海珍.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59,65.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