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就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现状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建议和措施,提出要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文件精神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各地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理论与实践脱节也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在具体操作中还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部分高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开展;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满堂灌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往往走走过场,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当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结合”。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提高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国情的了解,在社会实践考察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他们既是我们思政课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根本。因此,地方高校的思政课无论是理论课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编写,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来确定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材都是由国家组织精兵强将来统一编写,教材可以说集中体现和反映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最新前沿和理论成果。广大的思政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和体会教材的精神和实质,要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也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去,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做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只有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才能更好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反过来这对于思政课理论的学习又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对于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贯彻“三个结合”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政课课程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求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实际开展。归结下来主要原因有:(1)思政课的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2)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学校对于带数量众多的学生外出实践考察往往积极性不高,怕出安全问题,承担安全责任;(3)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由于人数众多组织起来难度大,要求高,容易出问题但是实际效果却又并不十分明显。出于上述原因考虑,所以很多高校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走形式,一带而过,甚至连这些活动也只是走走过场,并没有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对待,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思政课的制度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空白。社会实践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看上去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对于大学生来讲这些活动缺乏必要的理论思考和持续的影响力。因此这从实际上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包含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内容。实际上思政课既要重视课内的学习,又不能忽视课外实践的开展。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采取一些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比赛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次,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因为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是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结合教材内容,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入情入理的透视和引导,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避免了“满堂灌”,课堂效果也明显提高了。当然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是很高的,它要求思政課教师在课堂中能够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思政课教师要提前 1-2周将课堂讨论或辩论的任务布置下去,将讨论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接,提醒学生案例分析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分工并查找补充资料等,在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进行引导和指点,最后还要进行点评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种课内实践教学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当然学生对此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学生的能力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而且实际上这种教学形式也非常便于操作,也有利于大面积推广。endprint
在课外实践教学中,笔者所在的盐城工学院就充分利用盐城地处革命老区的优势,广泛开展各种红色文化例如铁军精神、新四军精神的教育。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学习,组织大学生到新四军纪念馆、海盐博物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泰山庙等地方参观学习,深刻领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新四军精神和铁军精神的当代價值和现实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些课外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也最感兴趣,实际上效果也最为明显。学校和思政课教师要精心组织,细心安排,并且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和总结提升,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不仅是理论课教学,实际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在实践教学中重视理论的宣传和学习,通过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来促进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和分析,加深对于抽象复杂的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生动丰富的实践案例来加强理论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最能适应和体现思政课的这一特点,它以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具体事例来阐述教材所要传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案例表达思想,思想寓于案例,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这两者的关系应当是互为联系、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两者缺一不可。
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许多高校并没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致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使得实践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二是重实践教学、轻理论教学,将二者的关系本末倒置,使得理论教学反而成为了实践教学的点缀品。三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开展实践教学,高校应当首先将课堂作为思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要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思考辨析题,精选比较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有关问题进行辨析,引导大学生学会思辨,在实践中让大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深入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实践中进行理论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课堂的讨论分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的不断结合。同时还要搭建学生实践社会的教学平台,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紧密联系国家做出的各项重大部署,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智;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依托高校现有的校内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比赛模拟活动等;同时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从事各种公益活动和关心社会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科技、文化、法律、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从事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依托校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指导各种学习兴趣小组、社团组织和各种竞赛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二是参观考察校史纪念馆、陈列馆、杰出校友事迹展览厅等校内实践教育基地展开实践教学。校内的实践教学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载体,它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大学生的自身潜力、有效提升大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当然,校内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加以充分展开,才能收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配合学校的团组织和各二级学院,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大学生成立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内容应尽可能地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例如配合校团委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经典理论读书会”“社会公益行”等社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要全程指导社团的活动,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并且参与到学生的社团活动中,把思政课的教学要求渗透到社团活动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还可以凭借移动互联网这一平台,实施思政课的实践教育功能。一方面可以建立思政课的主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强大交互功能,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实行师生即时的在线交流,为大学生及时地答疑解惑。当然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教育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这也是解决目前思政课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校外的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则主要分为社会考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体验等多种形式。当前校外实践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由于目前高校学生数量众多,组织费时费力,效果难以在短时间体现出来,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总之,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要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保障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实效性,最终使得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罗军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
[2] 杨志平.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3] 蒋德勤,侯保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