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古至今,书籍一直被人类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学生却在高考后将其撕毁,其原因并不在书籍本身,而是在压迫他们学习的应试教育体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应试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阻碍。改革我国的现行的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迈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考后撕书 应试教育 弊端 对策
一、高考后撕书 :对应试教育的控诉
近几年高考后撕书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教育界学者对此行为看法各异,一方面认为撕书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另一方面则认为撕书是一种压力的宣泄,应当给予理解。对此,我们不应该做简单的是非判断,而应该深度地剖析撕书行为,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一)撕书的不只是差生
随着高考后撕书现象的泛滥,媒体对这场特殊的 “毕业典礼”的态度也从之前的理解转变为批判[1]。但均没有聚焦到问题的核心:到底是谁在撕书?作为高考后的一种集体狂欢,撕书的并非都是那些通常所谓的差生,还包括了那些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饱尝了地狱般生活的学生,在经历了“一考定终生”的惊险之后,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来宣泄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
(二)撕的不是书,是“应试印刷品”
众人指责学生高考后撕书,多半源于珍视书籍在人类进步中的阶梯性作用。但是,从“各式各样的‘考试秘籍‘复习大全在众多考生的尖叫声中被撕碎”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所撕碎的并非是自己想读却没有时间读的文学作品、经典名著,而是一本本压抑得学生难以呼吸的“应试印刷品”。学生并非不爱书,只是毫无休止的题海战术已经将学生对书籍的兴趣转变成厌恶。
二、应试教育:高考后撕书的主推手
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撕书成了叛逆学生发泄的手段。这种不理智的行为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不能不引起反思。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根本就在于解决应试教育这一难题。
(一)应试教育的概念界定
在现代汉语新词词典上指出“应试教育是以单纯培养学生考试能力为主的教育”。根据应试教育的特征,学者们也给出了自己对于应试教育的不同理解。比如:(1)强调应试教育以考试为手段,夏荣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只学习考试科目,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片面式教学”[2]。(2)强调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目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通过升学率来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捆绑式高压管理的教学模式”[3]。(3)强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对立,华南师范大学刘朝辉指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相对概念,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而应试教育则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4]。
综上所述,对应试教育概念可以界定为“以升学率为目的,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仅通过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优劣的一种错误的教育质量观。
(二)应试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应试教育强势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
1.课业负担过重
2012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显示,上海学生的成绩以显著地优势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数学成绩超出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接近150分。然而成绩第一的背后又隐藏着另一个“第一”——课业负担第一。据调查显示,OECD国家中小学生一周课业完成时间为平均5.5小时,其中芬兰仅有3小时左右,而上海却是接近平均水平的三倍。此外,上海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时间也远远超出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综合来看上海学生一周的作业完成时间接近20小时,与不足五小时的芬兰、日本几个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一)
2.睡眠严重不足
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了学生睡眠的严重不足。2015年11月,网易教育频道发布了《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据统计学生完成作业超过23点的比例高中生接近90%,初中生和小学生也分别达到了46.3%和18.2%。之后又据此做了一个“中小学生熬夜排行榜”,贵州、青海和西藏位居前列,而上海也进入了前十。可以看出占比高的几乎都是中国最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见图二)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已经严重遏制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这一木桶的关键短板。因此深度探究应试教育的弊端、寻求解决应试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
(三)当前应试教育下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采取高压管理,片面追求升學率
学生集体撕书事件绝非偶然事件,而是高压管理下的必然。教育之所以变得如此不近人性的疯狂,其根本原因在于将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将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业绩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于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领导对学生实行各种高压管理,比如取消艺体课、延长早晚自习时间、周末补课等等。
2.教师“以考定教”,只关注个人绩效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考试历史的国家,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开始一直沿用至今。国家为了选拨公平规定了统一的范围和标准,比如不同朝代将八股文、举孝廉、四书五经等不同内容划定为考试的范围[5]。当今时代,教育变得日趋规范化,考试标准更为单一和明确。教师迫于学校领导的压力以及个人功利心的驱使,开始了“以考定教”的教育之路。这种以考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将书本看做是换取高分和自身利益的工具,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学生看来,撕书也只不过是撕毁了一个考前一直束缚和捆绑自己的工具而已。
3.家长强迫式教育,逼子成龙、逼女成凤endprint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少儿教育研究专家徐国静认为,造成孩子压力大,应试教育横行的主要责任在家长。由于我国现行的评价方式的影响,家长为了个人的虚荣心以及孩子智力的发展进行强迫式教育。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武汉举行的一次作文竞赛中,五年级组的题目是《给我一点时间》,超过四分之三的参赛者讲述了自己在课后被父母逼着赶场辅导,参加奥数、学舞蹈、学画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了敬畏和抵触心理。
4.学生心理素质差,不堪重负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在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多方联合的压迫下,学生的心理遭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有些学生选择默默承受,但有些学生却不堪重负最终走上极端。据2007年的《中国青年报》刊载,西宁每年有近400名学生不堪学习重压离家出走,他们声称宁可去流浪也不想上学。通过调查分析后发现,学生出走除了现行的教育体制、招生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无法得到有效的排解,最终走向极端。
(四)解决当前应试教育的对策
1.政府应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应当改革当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6]。我国政府应改变以往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高校选拔的机制,将文化课的成绩作为选拨学生的基本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适当地增加对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以及艺术特长方面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评价。
2.学校应追求“绿色升学率”、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力”
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呵护孩子的全面发展。“唯分数论”的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上,追求“绿色升学率”。2012年“幸福教室”教育改革实验小组制定的《“幸福教室”学生素养发展体系》将思维发展、诗意审美、身心平衡等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一级指標,将“家国情怀”等32项内容作为二级指标,将“热爱劳动”等96项内容作为三级指标。学校可参照此体系中的素养指标,建立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评价制度,将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力”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3.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学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育方式已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习。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创了翻转课堂,目的是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式
传统的应试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个呼唤创新的时代,家长应转变“学历高即成才”的错误教育观念,从“讨债者”“追赶者”和“鞭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在重视孩子学业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能粗暴地干涉孩子选择的权利。
4.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寻找释放压力的合理渠道
学生应摒弃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本身学生从书中获取知识,就应当表示对书籍的一种尊重,“撕书”的行为透射出的是对知识的不尊重,不是一种理性的宣泄方式。因此学生应该寻找合理的渠道来宣泄学习的压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考后撕书事件应该引起所有人的深思,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当学生们撕书时,可以判断中国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朱文辉.警惕教学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从高考后撕书说开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3):58-61.
[2] 夏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77-78.
[3] 杨东平.重新认识应试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2).
[4] 刘朝晖,扈中平.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0):3-8.
[5] 李涛,陈玉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应试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2(8).
[6] 崔丽丽.从泰勒制看普通高中应试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