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诗词英译困难重重,古诗格律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因素。许渊冲在大量翻译古典诗词的基础上提出译诗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目标,是古典诗词翻译努力的方向。以许渊冲译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和《十六字令·其一》为例,译文完美地传达了原作意义,保留了原作格律音韵及形式上的特点,“三美”是指导古典诗词翻译,衡量译作质量的一个标杆。
关键词:古典诗词 翻译 三美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汉语文学艺术的巅峰。中国古典诗词不但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有独特的音韵和格律之美,是世界上其他的语言文化难以企及的,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历经千百年的传承积累,佳作名篇数不胜数,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文化、文学交流领域,古今中外众多的翻译工作者都在欣赏赞叹之余尝试过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20世纪70年代,我国翻译事业出现了百废俱兴的局面。我国学者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其中格律派的代表人物是许渊冲,散体派的代表人物是杨宪益、翁显良等。”[1] 然而,正是古典诗词语言、意境和音韵格律上的特点,使得汉诗英译困难重重,甚至时常有人质疑古典诗词是否可译。例如王佐良就曾说过,“诗歌不比小说,脱离了语言和技巧,诗几乎就不存在了。因此,诗能否翻译历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2] 不过他也认为,有文学交流的需要,诗的翻译是有必要的。他主张翻译诗“要像原来的诗,又要使译文顺达,让读者能够看懂。”[2] 而有的人则索性将古典诗词译为自由诗或者散体。众多的译介者当中,许渊冲先生不但坚持以诗译诗,并且在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诗的过程中兼顾诗词的押韵、格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典诗词语言艺术特点和优美的意境,译作原汁原味,押韵自然,颇得原作神韵,用词创意精彩纷呈,功力过人,就英文诗歌而言,也是上乘之作,令人叹为观止。
一、《念奴娇·昆仑》译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大量的古典诗词翻译实践基础上,许渊冲提出诗词翻译当追求“三美”的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并进一步说明,“三美”当中,“‘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 许渊冲的主张唤起许多人的共鸣,得到许多人支持的同时,也遭遇到一些人的反对,比如有人认为许渊冲提出的“以格律诗译格律诗是以韵害义”。[4] 无论如何,“三美论”吸引了众多翻译工作者的关注,引发了大家对汉语文学作品翻译的现状、翻译的标准以及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译介的重大意义的很多讨论和思考,对我国翻译理论的现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三美论”在许渊冲自己的大量优秀译作中经受检验,得到了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的认可。他在自己翻译的古典诗词作品中一直殚精竭虑,不懈追求,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譬如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名篇《念奴娇·昆仑》的下半阙: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中央红军的长征基本胜利完成,陕北根据地也已在望,高山大河都已越过,大艰大险都已斗罢,毛泽东作为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自然不免如释重负,松一口气,翻越岷山时遥遥眺望昆仑山,诗兴盎然。虽然当时红军尚未完全脱离困境,一代伟人已经在展望未来,期待革命早日成功,可以早日迎来和平时代,开始建设新中国,从而实现“环球同此凉热”。整首词的立意、气魄很能代表毛泽东高瞻远瞩的伟人气势,体现了他宏大的革命理想。
这半阙词,许渊冲的译文为:
Kunlun, I tell you now:
You need not be so high,
Nor need you so much snow.
Could I but lean against the sky
And draw my sword to cut you into three!
I would give to Europe your crest
And to America your breast
And leave in the Orient the rest.
In a peaceful world young and old
Might share alike your warmth and cold![3]
下半阙的“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原作当中三个“一截”字面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这首词的全文本身也没有明确“裁为三截 ”的“三截”有无不同,“遗欧”、“赠美”与“还东国”的是否一样,译者大胆地按照作者“赠送”的顺序,将昆仑山从顶端到底部分割开来,将原文的“一截遗欧”译为“I would give to Europe your crest”(我要把你的顶端送给欧洲),“crest”一词意为“顶峰”、“山顶”;“一截赠美”译为“And to America your breast”(将你的胸部送给美洲),“breast”一词意为“胸脯”、“胸部”、“(女子的)乳房”;“一截还东国”译为“And leave in the Orient the rest”(将你余下的部分留在东方),第三个“一截”被处理成“剩余的部分”。选词非常形象生动,大大丰富了原文的词意,使译文增色不少,体现了译者主张的“意美”。同时,crest, breast和rest的押韵巧妙而自然,并没有因追求押韵而影响原文的本意,是“音美”的完美诠释。这三个词的选择体现出译者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深厚素养和扎实功底。最后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被译为“In a peaceful world young and old / Might share alike your warmth and cold!”(在和平的世界里,老少都享有一样的冷暖)。原文中本没有“年老的”“年幼的”这样的表达,译文中的“young and old”是译者加出来的。古典诗词诗句当中常常存在省略主语的现象,翻译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补出主语。例如,“安得倚天抽宝剑”譯文中就补出了原文没有的主语“I”,“一截遗欧”译文中也补出了原文没有的主语“I”。同样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译成英语也需要补出主语,译者巧妙地把这里的主语处理为“young and old”,从而与结尾的“cold”押韵,同时照顾到译文的“音美”。译文全文行数与原文一致,句子的长短也与原文大体相当,抑扬顿挫间充分体现了译者追求的“形美”。
二、《十六字令·其一》的艺术特色与译者的处理方法
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另外一首毛泽东的词《十六字令·其一》亦颇多创意,十分精彩,译笔绝佳。原文是一首小令,只有十六个字: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这首词创作于1934—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原词一组共有三首,此为其一。虽然是小令,风格却是豪放的,意境豪迈,气势磅礴。作者自己原注当中附有一首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民谣极言山之高,“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无论人还是马,都要向这高山屈服,低头。而毛泽东的词,虽然也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山之高“离天三尺三”,但是,红军却未向高山屈服,“快马加鞭”,而且“未下鞍”,充分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征服一切高山险峰的革命精神。许渊冲的译文为:
Peaks!
Whipping the steed without dismounting, I
Look back surprised
To be three-foot-three off the sky.[3]
译文选词十分切合原文豪迈的风格,完整地传达了原文的词意,并将原文省略的主语“I”补出在“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后面,这样“I”与“sky”隔行押韵,体现了音韵之美,并且译文行数与原文相同,每一行的字数与原文大体相当,译文全文也是十六个单词,且选词精妙,读来和原文一样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意美,音美,形美俱备,颇见译者英汉两种语言的功力和文化、文学、文字上的精深造诣。
三、有益的尝试
诗歌翻译虽然困难重重,但文化交流的需要和诗歌自身的无穷魅力始终吸引着众多翻译工作者,他们不畏艰难,前赴后继地反复尝试,在诗歌翻译的探索中备尝艰辛的同时收获了累累硕果,乐在其中。许渊冲并不是唯一一个对译诗的“三美”要求如此之高的译者,无论是汉语格律诗译为外语,还是外语诗歌译为汉语,许多译者都曾在翻译实践中为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意境、格律、风格和形式上的美,让译文读者尽可能得到最接近原文读者的阅读体验而反复进行有益的尝试。野莽说,“我的要求是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准确而优美地翻译在新的诗中,并且句数相等,尤其也要有着韵律。”[5] 丛滋杭认为,“中国古诗歌不但用字精炼,而且有音乐美和形式美,译者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美。”[4] 王佐良提到戴望舒翻译波特莱尔的《恶之花》时,说“他尽力传达原诗的内容,也忠于原诗的形式:法文的十二音节、十音节、八音节诗行他用中文的十二言、十言、八言诗来译,一切韵脚安排悉如原作”[2] 还有卞之琳译的十八世纪英诗名作,格雷《墓园挽歌》,原诗“格律为每节四行,每行五音步,每音步两音节……而韵脚则是abab,即隔行一韵”,[2] 卞之琳的译文“也是每行五顿即五音步,押韵也是abab,一如原诗。”[2] 可见除了强调译文内容上意义上要忠实于原文之外,诸多学者翻译家也一直都尽力达成译诗的音美和形美,并努力实践,孜孜以求。他们所有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都在推动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从而成为翻译史重要的一部分。
四、结语
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汉诗英译需要更多更好的作品,把我们古老文明的文化瑰宝介绍给更多的域外读者。古典诗词翻译的实践需要有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特点的理论指导,许渊冲的“三美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文字和古典诗词的特点,“三美”应该成为古典诗词翻译尽力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衡量翻译作品质量的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
[1] 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华古诗英译赏析[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2] 王佐良.译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69-206.
[3] 许渊冲.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纪念版)[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24-51.
[4] 叢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0-145.
[5] 杨宪益,戴乃迭.古诗苑汉英译丛—乐府[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