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经济体制还是管理体制中,上海一直都积极寻求变革。本文从上海基层党建与其密切相关的“凝聚力工程”相结合入手,分析基层党建与“凝聚力工程”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的原因,还有对其阶段的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分析,以求得上海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启示,在以后的上海发展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基层党建工作 “凝聚力工程” 上海
一、从“街居党建”向“社区党建”转型
(一)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自1978-1996年间,“街居党建”一直是上海市基层党建的重要组织方式。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后,中国的经济体制也由原先集体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而在这个经济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得计划经济时期被边缘化的基层党建组织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开始发挥自身作用。这样一来,“街居制”开始成为“后单位时代”基层社会整合的平台[1]。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改革政策的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转向,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也开始不断拓展,在改革开放初期,“街居党建”在整个社会和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1989年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后,城市居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组织,维护居民合法权益,调节居民矛盾。“街居党建”中街道设立了党委,居民委员会也设立党支部,但是在这两种关系中居民委员会党委处核心地位,居民委员会仍要接受党组织的领导,这种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形成使得居民有了自治的基础,也为后来社区党建的形成提供一定的自治基础。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
经济体制由集体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势必会引起各方面管理体制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与新兴的市场经济的矛盾与不适应越发凸显出来。上海在面向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的输入,基层的党建的管理幅度越来越大,这与原来的管理体制并不适应。与此同时,上海在新时期为响应中共的要求,加强建设“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2]。上海街道党委和居民委员会的党支部开始积极动员广大社区不断相结合,此时的管理体制中人员与任务的矛盾和上海市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催促着广大的街道和居民委员会扩大治理范围,而这也就进一步开始逐渐过渡到社区党建。接下来,上海市市委和党委在结合上海本地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调研后,在全国的大城市当众率先提出了“社区党建”的概念,虽然这时对于基层党建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在1997年后,上海全市全面展开了社区党建工作,而且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上海模式。由此,上海正在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區基层党建,并且上海市基层党员也在不断努力走进群众身边,倾听群众声音,而且以上海模式为典型的社区党建,也在全国逐渐开展开来。
二、上海加强和创新社区党建的历史进程
(一)“凝聚力工程”的兴起与探索阶段
“凝聚力工程”是上海基层党组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个工程是对“华阳街道”开展的“凝聚力工程”的推广,华阳街道的基层党组织开展了“四百”的走访工作,并且在对群众的各项工作中真正地做到了以群众为先的服务宗旨,而且党政领导在走访中也坚持做到了“五带头”,他们是真正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关心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上海市委组织的认可。对此,中共上海市委组织要求全市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和推广“华阳经验”,在自身基础上的结合,真正做到关心人民群众。此后,上海的各个社会层级涌现出了一批包括“松江春申村”,“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等典型代表,正是由于这些工程的不断兴起,使得上海的“凝聚力工程”在整个上海开展起来。
(二)“凝聚力工程”与“社区党建”结合的繁荣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社会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社区日益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阵地,“社区党建”也开始走向了人们的“视野”,而上海市委和党委在社区党建会议上,逐步确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机制。而在1999年中共上海市委和党委召开的社区党建会议上,强调了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也要纳入到街道党委的管辖范围,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了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做法也进一步加强了党对社区的领导[3]。
同时在上海市委和党委大力推广“凝聚力工程”示范时,也开展了一些实事工程去解决人民群众的急、愁、难问题,基层党组织努力地让群众得到实惠,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实事。自1996年后,上海市委和党委对国有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百万工人大下岗”的问题也得到关心,上海市市委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出以再就业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再就业工程”,2004年开始,社区的基层党员也行动起来,广大的社区整合了原来的街道乡镇文化站、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通过这些活动,基层社区党建真正开始重视基础基本工作,强调为人民群众服务为自身工作重心,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社区,例如“虹储居民区党支部工作方法”、“紫藤苑居民区社区管理八字法”等,为人民服务,为民排忧解难,创新工作方法一直都是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旨所在,而且也是整个基层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成功关键。
(三)“凝聚力工程”与“社区党建”结合的创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海正逢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而且上海的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组织也日益增多,中共长宁区积极响应中共上海市委的号召,制定并实施了对“凝聚力工程”的深化的若干意见和五年发展纲领。自从2005年,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在全市依托社区建立一支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而且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数字平台的不断推广,其越来越多的新兴组织被纳入到社区管理。例如上海的水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注重在重大项目中发挥党员的作用,团结凝聚公司职工,特别是在2010年上海的世博会期间,公司承接了近60个世博项目[4]。基层党建逐渐将关注的重点和对象发生了改变,其各级基层组织在坚持原有做法的基础上,还注重了用人文情怀去温暖群众。而且上海基层党员组织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努力贯彻党的各项思想优良传统,立足群众,贯彻国家各项政策的精神,对于社区内部进行一系列改革,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综合改革,并且将学校的体育场向社区开放,对于老年人要改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的思想贯彻到实处。endprint
三、新时期“区域化党建”与“凝聚力工程”相结合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建设、区域化党建等工作进行一系列部署,对各级党组织如何增加在社会领域的动员、组织、整合和引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5]。上海市市委和党委也积极地响应中共中央党委的号召,动员上海市基层组织参与到区域化的建设中,以建设更强更美好的上海。2009年,中共上海市委九次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部署,明确提出了对县、党委、社区(街道)、党工委负责领导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其中在这一系列响应中央党委的活动中,上海长宁区也坚持以区域化党建引领社会建设,以迎办世博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等工作为契机,推动“凝聚力工程”从凝聚群众向凝聚企业延伸,从区属向区域延伸,从党组织直接转向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延伸,并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机制。而且针对自己的理念,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就是“凝聚力工程”学会。其他的党组织也开始发展以区域为单位的党员深入到群众中的活动,在这个阶段涌现出一大批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室,使得“区域化党建”与“凝聚力工程”深度融合。而且同时也开展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并形成了政策帮困,组织帮困,社会帮困相结合美好的局面,使得区域化大党建的政策概念开始融入群众的生活。
四、关于上海基层党建工作与“凝聚力工程”相结合的启示
2011年习近平同志曾强调社会管理的重点就在于群众工作,上海基层党组织面临形势复杂的社會管理工作秉承此宗旨,并积极创建以长宁区为代表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点。而且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其基层工作和治理工作仍然井井有条,其基层党建工作也给了一些启示。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核心就是群众工作。“凝聚力工程”作为现阶段上海凝聚民众的重要措施工程,其不断以民生为着力点,不断坚持解决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也要不断的以人民的利益为主要出发点开展工资,“凝聚力工程”作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推手,其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结合也不断深化其中最终的要旨,联系群众,关爱群众,以解决群众的问题为主要工作,这些都是上海“凝聚力工程”和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证明。新的时期,各方如果大力发展自身的社会治理能力,必须要始终以群众为核心要点。
(二)坚持创新与发展党建工作,深层次推进区域化党建
上海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上海的基层党建工作,而且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持续深化拓展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在自上海长宁区的“华阳街道”开展“凝聚力工程”第一步的走访活动中,进基层就已经深入到基层党员的工作中,不断走访,不断创新,结合时代的进步,而且伴随着数字和科技的进步,同时还伴随着互联网的进步,其不断创新科技,更新观念,还创新其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联合各方力量推动上海进步,从帮助困难群众到其帮助群体的不断扩大,上海其经济势力增强,也给了人民更好的生活。所以社会治理在以民生为重点的要点上,更要秉承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49.
[2] 陈方猛.街居党建向社区党建拓展的实践与思考[J].决策参考,2001(4).
[3] 商巍.从管理到治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现代商业,2014(30).
[4] 夏江旗,张友庭.上海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 科学发展,2014(12).
[5] 徐振光.深化和拓展区域化党建的若干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4).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