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多发人群,职业倦怠会直接影响对其工作认真满意程度,同时也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和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发展中的倦怠问题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职业倦怠的类型来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提出有效解决教师倦怠问题的方法措施,来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目的。
关键词: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一、引言
高校关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间为中间环节,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此时教师的位置再一次被提到了关乎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地位。对于如何培养,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让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全方位人才,教师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其负责的程度。随着教育的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工作中常常显得非常焦虑,身心疲惫,并最终导致了职业倦怠。鉴于高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再次研究高校教师倦怠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一词最初于197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提出。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等压力大的情况下对工作的一种排斥状态,也是教师长期在工作压力下产生情感上的消极态度。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倦怠做出了界定。
从临床的角度看,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要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马勒诗(Maslcah)等人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维度模型,并编制了“马勒诗职业倦怠问卷”来进行评估。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对于工作环境,奎内因也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界定。认为对工作的期望越高其产生倦怠的机会就越大。美国心理学家法贝(Farber)将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形式分为全新投入型、缺乏挑战型、精疲力竭型。
(二)高校职业倦怠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职业倦怠是在马勒诗的职业倦怠的三维度模型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的。基于此,本文也根据马勒诗的的社会心理学出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在教师在工作中对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产生消极的不良反应,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其中“情绪衰竭”是高校教师反应的压力维度,表现出情绪低落、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造成疲惫不堪,同时也会影响身心的健康程度;“去个性化”是高校教师反应的交际关系维度,表现出在交际中对待工作麻木、冷漠的态度;“低成就感”是高校教师反应的评价维度,变现出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上,教师的成就感偏低,感觉自己在工作上原地踏步、停止不前,在工作及压力面前缺乏一定的自信适应力,造成职业怠慢。
三、高校教师倦怠现成因分析
(一) 职业因素
过高的社会期望。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受到了整个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世界各国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对教育给予了较大的期望。在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加大的同时,我们仅仅看到教育前景的美好愿景,而忽略了教师背后的压力。相关实验证明,职业倦怠的高低与工作压力的大小成正比。教师的工作压力越大,其倦怠几率就越大;反之亦然。
另外,教师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不公同样会滋生倦怠问题的出现。社会地位一般由经济收入水平的多少决定。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从发达国家的教育收入来看,我国教育者的教育收入较少,同时与社会的其他行业也同样有差距。虽然政府对这一点有所改进,但社会整体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思路要求教师無私奉献,却忽略了教师根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这些情况出现会直接导致对工作热情程度的下降,倦怠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学校因素
压抑的学校管理方式。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目前,人们对高校的看法为既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又是一个服务社会的科研单位。因此,在管理上,以行政管理体制为主。在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中,级别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工作中可能造成一定的冲突,从而会产生级别压迫等现象。与此同时,学术权利也同时被行政权利所压迫,得不到主动权,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遏制了其归属感,倦怠也会由此产生。
严格的考核体制也是因素之一。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教学上,由于近几年学校的大量招生,师生比例增大,导致教师的工作量也大幅增加,压力也随着上升。科研上,大体是在论文与专著的发表、课题项目、获奖情况等方面来参评教师。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和职称的评定,高校教师不得不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再次加大科研方面的压力。
(三)教师个人
高校教师的自身情况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教师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生活质量和教学时间等都会引起倦怠问题。年轻的高校来比年长的倦怠水平略轻。年长的高校教师由于从事支教多年,由此会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并且所教课程比较单一,自身的知识结构框架未能扩大,自然会产生职业倦怠。另外,教育者的“三观”问题同样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去如何做人,同时高校教师应该以德树人的观念来去教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学生因素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比较娇气,导致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愈大,这是成为教师倦怠引发的原因。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来获取全面的信息。此时,学生无筛选信息的能力,全盘接受,导致学生可能会与老师意见不统一,出现抵触情绪。总之,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活动、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不受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难管难教,久而久之,教师也会由此产生倦怠心理。
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