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掌握较多的资源使用权和分配自主权,且较高校其他部门同市场、社会的接轨程度更高,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高校后勤廉政建设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是防止权力腐败的利器,正确把握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高校后勤廉政建设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从国家、行业、学校、部门、个人等五个层面着力构建立体式高校后勤廉政建設体系,加快推进其法治化进程,必将成为新常态。
关键词:法治 高等学校 后勤 廉政建设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院2016年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课题“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张建中;项目编号:JCB2016010
高校后勤的职能是为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提供保障,承载着“三服务、两育人”的光荣使命。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运行和校园秩序稳定,后勤必然需要使用和支配房产、交通、餐饮、医疗、水电等方面的资源(即权力)。由于现行法律、制度并不完善,高校后勤资源社会化、市场化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仍然客观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寻租空间,加之一些单位和个人法治观念淡薄、廉洁意识不强,其腐败问题易发、多发,时常遭人诟病,高校后勤廉政建设及其风险防控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新时期,虽然建设法治后勤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对于如何推动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如何引入法治元素推动高校后勤改革进一步深化,从而规范和保障高校后勤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法治与廉政建设的内在联系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措施和重要手段,更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其要义在于对权力的制约,其核心是依法治“权”。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掌握公权力的人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廉政建设的根本在于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法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对于权力的拥有者,权力的运用非到极限决不停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廉政建设法治化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权力失控的问题,首先得从“法”入手,用法治的手段让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制度性的制约和规范,从而保证不被滥用[1]。廉政建设是法治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课题,以立法、执法、守法为具体体现的法治必然要将廉政建设纳为其基本任务,而廉政建设的持续、有效、稳定、科学推进,也必须以法治为基本尺度。法治视域下的廉政建设,必然是包括廉政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以及法律监督在内的系统工程。
廉政建设与法治最终指向都是对权力的制约,“权力制约”成为两者的有机契合点[2]。
二、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腐败行为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腐败机会、腐败动机、公共权力。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为腐败提供机会;拒腐防变的意识不强萌生腐败动机;对权力清单、边界、原则、结果等公共权力事项界定不清或不公开透明为腐败提供资源。笔者从制度、资源、意识三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高校后勤廉政法律体系仍不够完善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强调:反腐倡廉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刑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构成的廉政法律制度基本框架,而且我国早在2005年就加入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但是,毋庸讳言,我国的廉政法律制度仍不健全、不完善,廉政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一些重点领域依然缺少相应立法,而且在具体规定上过于“原则性”、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不一而足。由于高校后勤行业涉及面广,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在其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无制度可用”、“制度不管用”的尴尬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廉政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同时也导致高校在开展反腐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找不到适用的“规则”。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仍有制度障碍。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仍不够彻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年6月15日,朱镕基总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1999年11月3日,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此正式拉开帷幕。时至今日,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一论题已提出三十余年,但其推进的速度和效果在不同地区之间、各个高校之间并不平衡,有的高校改革步阀较快、成效显著,而更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则是“甲方”、“乙方”分别负责不同的后勤保障、服务职能,“社会化”有其名无其实,或是干脆“甲方”、“乙方”合并成“一方”,新旧体制的磨擦仍然没有能解够彻底解决,形成了资产关系难厘清、经营关系难理顺、人事关系难脱钩、利益关系难调整的困境。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仍有资源(权力归属)障碍。
(三)部分后勤干部职工法治意识淡漠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的实现需要公民意识的提高,甚或信仰的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廉政的实现,同样需要牢固树立这种意识和信仰。因此,廉政建设法治化的内容中,必然包括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缺乏针对后勤干部的系统培养计划和具体措施,一些干部不熟悉与职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至上的观念以及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较为淡薄,仍习惯于按领导的意志或自己的情感办事。再者,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后勤员工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部分后勤人对自己要求不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虽经教育培训,“按规矩办”的意识仍然不强。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仍有意识(心理)障碍。endprint
三、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是推进法治社会进程的现实需要
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法治最终被确定为廉政建设最为有效的路径。法治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必由之路[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高校及其后勤廉政建设工作法治化也必然是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高校历来是具有较高文化和道德水准的场所,法治化进程更应率先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学习、生活提供保障,做好“开门七件事”,这必然要求其具有支配足够的资源的权力。正因为如此,世人认为高校后勤管理者手中握有人、财、物的诸多“重权”,尤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从单一投资(服务)主体转变为多元投资(服务)主体,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也越来越复杂,其廉政体系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二)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文化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将来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方向。大学阶段正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稳固成形的年龄,高校后勤员工的工作场所——教室、食堂、宿舍,正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些区域也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也就成了“不上讲台的教师”,其行为品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身不正,何以正人?所以,高校后勤必须不断提高廉政建设法治化水平,切实加强自身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清气正的廉政后勤文化氛围,方能以过硬素质和良好形象潜移默化地发挥好育人功能。
(三)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是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理应风清气正!然而现实不然,贪污腐败的不正之气正在向高校渗透。随着高校后勤改革不断深化推进,以及学校管理重心逐渐下移,高校后勤承担的教学科研活动秩序保障及师生生活服务业务越来越多,在人事、财务、管理服务和内部监督等方面较以前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业务范围更广泛、经济活动更频繁、人员结构更复杂,而且与市场、社会接轨程度越来越高,各类廉政风险点非常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廉政风险,是高校发生腐败案件的“重灾区”[3]。因此,积极推动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保持高校后勤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工作氛围,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局面,是促进高校后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由之路,对推进高校及其后勤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四、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的思考
高校后勤廉政建设体系构建及其法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行业、学校、部门、个人等五个层面着力解决。
(一)国家层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4]。因此,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对推动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作用。2015 年4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手册(修订稿)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推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治校能力建设,深化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毫无疑问,“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等方面的具体细则必然而且应该包含高校后勤廉政建设在内。
(二)行业层面。行业协会具有非政府性、自治性、中介性等特征,能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行业的健康运行:第一,行业协会以组织化、群体化的形式把个体力量凝聚起来,形成相对强大的力量,有组织地抵制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规则;第二,行业协会能够以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影响公共决策,反映民主呼声和监督制约公权力;第三,当国家制定法缺位或有局限时,行业规则所建立的“私序”能成为一种重要替代和补充[5]。由此可见,协会在现实条件下对推进行业法治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成立于2013年,下设伙食、学生公寓、物业管理、能源管理、商贸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十余个专业委员会,在协会的领导和指导下,《上海市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规范》、《上海高校校园绿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创建指导标准(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标准已经或即将出台,随着协会的不断发展、成熟,其必将对教育后勤行业规范自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推动高校后勤廉政建设法治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三)学校层面。高校应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校大学章程为依法治校的根本遵循,做好学校党风廉政建设顶层设计,重点抓好廉政教育、资源清查、制度建设、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工作。首先,全校廉政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培育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诚信的良好风尚。其次,普查后勤工作所涉及的人事、经费、物资采购等资源状况,在制度层面厘清学校后勤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规定每一项权力的来源、类型、边界、原则、过程和结果,并予以公开。第三,建立健全后勤服务运行过程全覆盖的监管制度和相关规范标准,完善校内审计、纪检、财务、资产等部门及师生共同参与的后勤运行监督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后勤管理廉洁高效的长效机制。第四,落实责任,量化考核。学校明确后勤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注重过程检查,并将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列为重要的年终考核指标。
(四)后勤部门层面。首先,认真梳理本部门职能范围的各项工作流程,全员、全岗、全程查找廉政风险源点(重点环节或岗位),构建符合校情的权力运行及监控体系,使广大干部职工行为有规范、办事有标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惩戒。其次,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保证决策过程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第三,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依法行政的前提,也是依法治校的基础,更是党风廉政建设法治化的重点。只有公开信息,广大师生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才能让群众更有效地对后勤工作进行监督,后勤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朝着法治化方向行进。
(五)后勤干部职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认为:治国理政,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责任重大,看住了“关键少数”,也就抓住了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牛鼻子”。高校后勤党政领导尤其要注重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带好头、作表率,用自身行動和形象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廉洁服务。后勤职工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认真学习上级关于高校后勤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文件和本部门、本岗位的规章制度,筑牢法治、廉政的思想防线,真正将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陈立刚.廉政建设的法治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2] 闫英,冯岩.法治视阈下的廉政建设[J].长白学刊,2015,6:74-77.
[3] 王翔,李正彬,段泽华,等.高校后勤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实践探究——以云南财经大学后勤产业集团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5.6:115-117.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391-392.
[5] 吴碧林,眭鸿明.行业协会的功能及其法治价值[J].江海学刊,2007,6:196-200.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