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376
唐骋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进行交流时所具备的跨文化思维、辨别文化差异和抗文化干扰的能力。然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衍生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差异性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主要原因。本篇文章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视阈下,针对此问题做了深入研究,通过探讨五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的误解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经由大量的相同文化圈内部以及不同文化圈之间跨文化误解的实例分析和对比,以此强调将外语教学置于跨文化背景之下并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实际环境中的重要性,目的是使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区别并培养其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能力,旨在尽量避免跨文化误解甚至是冲突。本文以期对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助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误解 个人主义文化圈 集体主义文化圈 社会文化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德国国家概况”支持

  一、引言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除了是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进行交流的工具,亦承载了社会历史文化不断演变的过程。语言和文化从不可一分为二地来看待,文化赋予了语言意义,而语言则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传承,两者相辅相成,这正是Ajar所倡导的“语言文化”(languaculture)概念:“You can master grammar and the dictionary,but without culture you wont communicate”(Ajar,1994:23)。(凭借字典和语法书,你可以学习一门语言,但如若你对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一无所知,你便永远无法运用这门语言)

  二、 集体主义文化圈与个人主义文化圈

  许多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误解主要来源于对话双方在言语交流层面上的理解偏差,因而通过学习、掌握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及其地道的表达方式,此类问题即可引刃而解。而事实上,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运用同一种语言,在彼此进行交流时所具备的跨文化思维、辨别文化差异和克服文化干扰的能力,以此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语言表达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然而,克服了语言难关也并不能保证交际成功,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衍生出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的差异化。

  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William B. Gudykunst在其2003年所出版的《与陌生人交流》(“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一书中着重探讨过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思维逻辑上的不同,主要对比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以欧美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文化圈强调个体本位,推崇逻辑分析和线性思维方式,其中,欧洲侧重理论基础,而美国则更重视实践经验,如:实地勘探和数据测算。对比之下,以亚洲国家为代表的集体主义文化圈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一体化,偏重直觉思维和抽象意识。因此,相较个人主义者,集体主义者更习惯以中庸、和谐的处事方式规避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摩擦和冲突。

  三、语言与文化

  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结果,人类的语言是具有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其基本特征为指示性。语言是一切交流形式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严格遵循语法和语义的规则。语言表达主要具备如下三个功能:

  信息性,即:提供對方信息知识;

  表现性,即:向对方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情绪;

  指令性,即:只是某种行为的开始或结束。

  这类符号的意义是受社会惯例所约束且被任意规定的。通俗来说就是,语言符号必须有事物的载体,它代表某种含义,这个含义是在某种社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往往没有什么原因可循。语言是由某社会文化长期积淀而来且经由世代相传的一种独特的习惯。通常来说,语言符号和其指代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例如提到中文的“猫”,中国人大脑里会马上出现猫的形象,但对于一个不会中文的外国人而言就无法判别“猫”所指代的为何物了。因此,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即使是同样的事物,其所象征的符号也会不同,由此便会产生无法理解或误解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下述五个案例,详细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产生误解的情况。

  (一)同一语种不同社会文化下产生的表达差异

  这种差异性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英国人向女士表达赞美的时候,常常会使用“homely” (亲切的,友好的)这个词,而美国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极为不礼貌的说法,因为在美式英语中“homely”代表“平凡的,粗鄙的”的意思。再比如:同样指代“电梯”,在英式英语中,人们会使用“lift”,而美式英语则习惯使用“elevator”;“公寓”的说法,英国人用“flat”,而美国人会用“apartment”;关于“地铁”的表达方式,英式英语中使用的是“underground”,与此相对的美式英语则更常使用“subway”;至于一直困扰很多人的“楼层”的表述方法,也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其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标志,“first floor”在美语中表示“一楼”,但在英语中指的是“二楼”,英式英语里表达“一楼”的说法是“ground floor”。

  (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同样词义的语用差异

  同样的词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会传递出不同的意思。即使是在同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德语和英语中,这一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英语中的“朋友”(friend)与德语中的“朋友”(Freund)在社会关系亲疏上有所差别,当美国人称对方为“friend”时,对应的是德语中“熟人兼朋友”(Bekannte und Freunde)的意思,而当德国人说到“Freund”一词时,则代表对方是说话者非常亲近,非常信任的知己,即:英语中的“very close friend”。此外,再比如“家庭”一词的语用范围差异。在德国,“家庭”(Familie/family)通常指代的是仅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最紧密的“小家庭”(Kleinfamilie/smallfamily)关系。相反地,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家庭”一般表示“大家庭”(Gro?familie/bigfamily),即“家族”,的概念。endprint

  (三)跨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译者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干扰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为一名译者,需具备辨别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能力,同一概念的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和交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若译者缺乏对其所翻译语言的社会背景知识的了解,则极易产生误译、错译的情况。

  Ferraro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美国的墨水商在其自创品牌的标语上这样写道:“我们的墨水滑顺流畅,为你避免书写中可能会遇到的的尴尬(embarrassment)。”但当这句标语译成西班牙语时,“尴尬(embarrassment)”一词直接翻译成了“embarazar”。在西语中,“embarazar”代表“怀孕、受孕”的意思,与英语中的“embarrassment”是形似词,而其含义却与之相去甚远。因此,许多西班牙的顾客在看到这条标语之后,都对产品用途产生误解,认为其是一款避孕产品。

  另外,在美国的商界有这样一个俗语:That is a cash-cow!(这真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在将这句话译成德语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有些译者会将这句俗语中的“a cash-cow”直接逐字地翻译成“eine Geld-Kuh”(一个钱做的牛),这就使得许多德国人在听到这句话后百思不得其解。而事实上,德语中真正与此相对应的说法是“ein Goldesel”(一個金驴子)。

  (四)“是”与“否”的回答

  针对一般疑问句所作出的“是”与“否”的回答鲜明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圈和个人主义文化圈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代表个人主义文化的德国和美国习惯以直截了当的方式给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但这样的对话方式在代表集体主义文化的亚洲看来,显得极为生硬和不礼貌。例如在日本,日本人在回答问题时尽量避免直接以“否”来作答,而是大量使用客套话来应对,其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更婉转,同时,不伤害交谈对象的感情。因此,在日语中,当人们以“hai”,即“是”,作为回答时,并非完全代表说话者对交谈内容持肯定或赞同的态度,大多情况下,“hai”仅作为积极承接对方话语的方式,并表明自己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即“是的,我明白您的意思”。

  (五)副语言引发的跨文化误解

  副语言作为言语的辅助形式,伴随着言语交流的产生而产生,他并不隶属于音位学范畴,因此不具备词汇、语法和发音规则,却对言语交流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影响。美国的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曾做过一系列的实验,并得出以下结论:在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效果由表情(55%),副语言(38%)以及话语表达(7%)组成。可见,副语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副语言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音域、音调、音量、音色、口音、语气和说话的节奏等。除此之外,如:停顿、沉默、笑声、叹息、哭泣、小声咕哝、哈欠声、吹口哨、,语气助词“啊”(Ah!)、“哦”(Oh!)等,也都属于副语言的表现形式。

  沉默,也称之为语空,作为副语言的一种,有时候可以直接表现说话者的话语意图,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而话语意图又同时制约着沉默的表达形式。出于不同的语用目的和为了达到不同的语用效果,相应地,说话者会运用不同的语空方式。在跨文化交流时,对于副语言的语空现象,亚洲人与欧美人的理解截然不同。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互相之间能够自然地、长时间地保持沉默,而欧美人对此觉得不可思议,当他们面对这种毫无缘由的、长时间的沉默时,极容易产生窘迫和焦虑的情绪。在一些场合中,中国人习惯采用沉默的态度,比如在课堂上,中国学生喜欢安静地聆听,不习惯主动作答或回应老师,也不擅长提问和质疑。对此,中国教师习以为常,而来自欧美的外教会觉得无法理解。欧美人强调各抒己见,敢于表达,他们会把沉默理解成局促、尴尬和怀有对抗或敌视情绪,如若在谈话中出现短暂的沉默,他们也会尽量找一些话来填补。相反,亚洲人在交谈中非常重视沉默的作用,因其既可表示欣然默许,亦可表示无言反对,而把说话过多看作为一种轻浮,不庄重且欠缺涵养的表现。这种对语空不同的理解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引起语言的误解,甚至是冲突。

  四、跨文化误解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由上述可得,跨文化误解产生的原因主要归于:一方面,外语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另一方面,对不同文化中语言规则的差异性缺乏认识。因此,作为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引以为戒,仅帮助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交流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规则已深深扎根于学习者的心中,在学习及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谈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受本国语言思维方式的影响,从而导致语用层面上的误解。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个外语流畅的人,会被对方自然而然地认为知晓目的语言的文化,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引导下,语用误解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会更加严重,比如对方会推断说话者故意为之,从而直接导致交际失败。所以,如何处理好课堂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相辅相成,语言以及其背后的文化都是历经世代传承且通过历史积淀而成,受民族文化的制约,且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跨文化的研究可以在了解不同文化间共性和特性的同时,努力摒除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的扰乱。

  二语习得要求学习者除了遵守母语的言语规则之外,也能够熟练掌握目的语的言语规则和文化规则,并做到切换自如。只有将外语教学置于跨文化背景之下并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实际环境中,并且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作为培养其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有意识地多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内蕴和特质,致力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即上文所提到的:培养跨文化思维、辨别文化差异和克服文化干扰,才能真正做到外语教学的知识性和交际性的统一,以此达到沟通两种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Agar,Michael:Language shock: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Conversation[M].New York:William Morrow,1994.

  [2] Bolten,Jürgen:InterkulturelleKommunikation.Texte und übungenzuminterkulturellenHandeln[M].Sternenfels:Verl.Wiss. & Praxis,2003.

  [3] Broszinsky-Schwabe,Edith:InterkulturelleKommunikation.Missverstndnisse-Verstndigung[M].Wiesbaden:VS VerlagfürSozialwissenschaften,2011.

  [4] Erll,Astrid / Gymnich,Marion: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en. Erfolgreich kommunizieren zwischen den Kulturen[M]. Stuttgart:KlettLernen und Wissen,2007.

  [5] Ferraro,Paul J:Ecology. Direct payments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J].Science (New York, N.Y.),2002,298(5599):1718-1719.

  [6] Heringer,Hans Jürgen: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M].2. Auflage.Tübingen:Francke,2007.

  [7]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 孙亚.误解的认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9] 田华.副语言在话语中的言语特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0] 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